精 《〈论语〉十二章》教案1
第1篇:精 《〈论语〉十二章》教案1
精 《〈论语〉十二章》教案1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 《〈论语〉十二章》教案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学习要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
愠(yùn)说(yuè)省(xǐng)传(chuán)
罔(wǎng)殆(dài)箪:(dān)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明确】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1-6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明确】
①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②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③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⑤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⑥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可参考【微教案:孔子的主张】
四、总结拓展?
《论语》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无论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同学们,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小资料:【课件展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古人常用“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来指代年龄。
五、作业设计
背诵翻译《论语》1-6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把握学情,更好的安排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课件展示】
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ú)志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通过欣赏影视课文和反复诵读课文,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课文感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借助必要的工具书翻译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明确】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7-12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参照第一课时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学完成。
四、总结拓展
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作业设计
背诵《论语》7-12则。
六、板书设计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第2篇:《论语》十二章精品教案1
《十二章》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探究法、课外拓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生动灵活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故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音画: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视频片段。
2.同学们,在声势浩大的奥运会开幕式,三千人齐诵《论语》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预设:引导学生可从诵的内容以及诵的形式给人带来的震撼说。
作于春秋时期的《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精髓,是我们的根。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十二章》,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将不认识的字划出来)。预设:/ 8
不亦说(yuâ)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学习老师的朗读方法。教师提问:朗读文言文应注意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
预设:学生朗读文言文时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练读:边读边记、边记边读、边理解边朗读、边朗读边释疑,教师巡视指导释疑。
4.学生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学生朗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评议时,结合课文意思讲评他人朗诵的停顿、重音和读音的处理。以朗读为载体,将字音、停连和重音的处理,与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任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小组探究完成表格。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任务2:班级大讨论。
结合《〈论语〉十二章》所学内容,联系个人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论语》内涵,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杏坛问答。(1)何谓“语录体”。
同学们,《论语》首创“语录体”,何谓“语录体”呢?“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2)创设情境,还原古代场景,模仿古人,有问有答。/ 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小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至第十二则。
2.找出《论语》“学而”“为政”两章中有关孝的句子摘录下来,读读这些句子,有没有你所熟悉的内容?你还有哪些发现,记录下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2.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
2.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调查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2.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加以解决,教/ 8
师在点拨过程中加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和梯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读法指导迁移到《论语》其他主题其他章节的阅读中,让学生可以读整本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定主题──聚焦式阅读
导语:上次作业大家阅读了《论语》“为政”“学而”两章中有关“孝”的内容,而且同学们有个有趣的发现。
任务一:读透文字,读出发现。1.展示班级学生的发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阅读这三段文字,你还有哪些发现? 预设:
(1)这三句话都差不多。(2)都在开篇提到了“孝”。
(3)都强调了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孝”。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点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都是给什么人看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点拨认识到:孝要从小做起。
归纳小结:孝──很重要,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从小要做到。2.思考: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 学生出声诵读语句,结合注释简要翻译。预设:
(1)这些做好了以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2)要先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8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文字,读懂句意读出场景,读其文想其人。3.简要分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展开想象,品析语言,感受孔子人格魅力。(二)细品味──发散式阅读
任务二:细读文字,读出不同。1.再次品读。要求:
(1)品读《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结合注释简要翻译。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圈点勾画。
(2)概括各句主要内容,思考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独立思考。
(3)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并由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小组交流。组内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比读法,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对“孝”的阐释。预设:
(1)虽然很多人都问孝,孔子给予的答案却是不同的。(2)这些语句都是谈论孝的,但内容却不同。
小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深度思考,当时世人认为的“孝”是什么?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论语》中蕴含的道理。预设:
(1)世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尽孝了。
(2)孔子认为孝要敬,无论是父母在世时,还是父母死后。归纳小结:
什么是孝?为人之本。入则孝(普遍意义上的)。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有针对性的)。
怎样做到孝?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肉,先生撰(物质上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8
色难。敬(精神上的)。
2.学以致用。(1)谈一谈。
结合《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2013年9月19日,中秋佳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实施后,规定要“常回家看看”。但现实中,很多工作忙碌的儿女还在为难,这正被一些商家所关注。如今,在淘宝网等网络运营平台搜索“代看望老人”,会显示出合肥、池州、淮南等地的淘宝店家,200多个宝贝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代看望父母、老人”的服务。结合《论语》当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发言。(2)辩一辩。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一次家长会上谈到要“孝顺”就要做到“不违”时,有几个同学都激动地说:“我不同意!”听了孩子们的话,一个孩子的妈妈站起来说:“作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有‘礼’!”一个女同学一下子站起来:“我不同意。如果家长意见不对,我为什么要顺从?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发言。
【设计意图】为下一环节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和体会做铺垫。预设:
(1)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自己不是不孝敬父母,可是有些问题,我们真的没有错,就这样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我们觉得很委屈。
(2)家长发火了,有时候是自己的错误,就认真道歉,有时候自己没有错误,就只能屈服了。
教师提问:其实,不光你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连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说过: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鲁迅先生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 8
烈反感,《论语》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愚孝”呢? 【设计意图】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古时候二十四孝的评价,引出学生对孝的正确认识。
预设:
(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父亲的道是错的呢?我们还要一直错下去吗?(2)我发现,我们在翻译理解的时候也加入了我们现在人的理解,不是要一成不变的去按照孔子写的那样做。
归纳小结:孝是应该的,迂腐的孝是愚蠢的,盲从的孝是可悲的,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系生活──体悟式阅读
任务三:读出生活,读出感悟。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学生读进生活,读出感悟。以自己的方式读懂《论语》。【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悟。(四)总结
回忆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开始阅读《论语》的? 学生思考、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论语》阅读过程中的方法。(五)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从“君子之道”“交友之道”“诚信”等主题中任选一个,开展一次《论语》阅读,准备时间一周,下周各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将阅读方法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
附件一:
《论语》导读学案/ 8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友情提示: 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附件二: 《论语》自学 小组学习任务单
此次合作学习《论语》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___________________ PPT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 主讲人: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 聚焦的句子:读懂文字,读懂句意。
《论语》中相关主题的句子:可以只写序号读出场景、读出异同(各句之间联系、区别),概况各句主要内容。
材料汇编: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背景资料格言警句。附件三:
《论语》自学学习任务单
我聚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文字,读懂句意。
《论语》中相关主题的句子主要内容概况:读出场景、读出异同(各句之间联系、区别)。
我最喜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
第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材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
第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逾矩yújǔ 吾wú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肱gōng 笃dǔ 陬邑Zōuyì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逝者如斯夫fú 第一章
子 先生,指孔子 时 时常,经常习复习不亦 不也是 说 通“悦”,愉快。朋 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乎 吗 知 了解 而 但 愠 生气,发怒 固定句式:“不亦„„乎?”
第5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10、《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出
第6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