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经典台词
第1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
【摘要】:法国意识流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他那不同凡响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和其它作品如《驳圣伯夫》中以形象而明晰的语言阐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索 ,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小说创作的新概念、新技巧和新方法。本文以《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证 ,深入探讨了普鲁斯特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技巧上为现代小说所作的贡献。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被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评价:
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A·莫罗亚(1885—1967)在1954年巴黎伽
里玛出版社出版的《七星丛书》本的《追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写道:“一九○○年至一九五○年这五十年中,除了《追忆逝水年华》之外,没有别的值得永志不忘的小说巨著。不仅由于普鲁斯特的作品和巴尔扎克的作品一样篇帙浩繁,因为也有人写过十五卷甚至二十卷的巨型小说,而且有时也写得文采动人,然而他们并不给我们发现‘新大陆’或包罗万象的感觉。这些作家满足于挖掘早已为人所知的‘矿脉’,而马塞尔·普鲁斯特则发现了新的‘矿藏’。”这也是强调《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优点就在于一个“新”字。然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在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在于为创新而创新,更不在于对于传统的优秀艺术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从零开始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然而创新绝不是轻而易举的,绝不是盲目的幻想。《追忆逝水年华》的创新是在传统的优秀艺术基础上的发展。
法国诗人P·瓦莱里(1871—1945)和著名评论家、教授A·蒂博岱(1874—1936)都在他们的评论中夸奖《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风格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纪德和蒂博岱都提到普鲁斯特和十六世纪的伟大散文作家蒙田(1533—1592)在文风的旷达和高雅方面,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妙。还有别的评论家甚至特意提到普鲁斯特受法国著名的回忆录作家圣·西蒙(1675—1755)的影响。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逐渐构思这部小说大致在十九世纪末年和二十世纪初年。一九○七年他下定决心要创作这部小说,一九八年他开始动笔,到一九二二年他去世前夕,匆匆写完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普鲁斯特创作《追忆逝水年华》的十余年间,完全禁闭在斗室中,与世隔绝。他全部精力与时间集中在回忆与写作上,毫不关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它对法国人民生活的强烈影响,在《追忆逝水年华》中几乎毫无反映。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十九世纪末叶是法兰西资本主义逐渐由垄断资本进入帝国主义的过程。二十世纪初年,法国资本主义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在这时期,法国社会出现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极大繁荣。1900年巴黎举办震动全球的“世界博览会”,就表现出烜赫一时的繁荣景象。凡此种种,都没有引起在斗室中埋头写作的普鲁斯特注意。由此可见,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而言,《追忆逝水年华》是十九世纪末年的小说,是反映临近巨大的变革与转折点时刻的法国社会的小说,因此可以说也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参考资料:
1.追忆似水年华(上下 精)译林出版社 2001年6月版
2.追寻逝去的时光(第1卷)周克希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2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7卷读后感全系列
【按语:终于读完了卷轶浩繁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我从压抑和囚禁中得释放了,感谢上主。读卷1《在斯万家那边》、卷2《在少女花影下》和卷3《盖尔芒特家那边》时,我是怀着细腻的心灵在探索着普鲁斯特的世界,并不断地加深着对普鲁斯特的深邃和优雅的惊叹和喜爱。但卷4《索多玛与蛾摩拉》、卷5《女囚》、卷6《女逃亡者》带给我的却是不断增长的失望、沮丧和愤怒;卷7《重现的时光》在下半部突然转入纯理论的分析(讨论时间与存在本身,艺术与生活),部分地领我回到一丝光亮之中,但终究无法让我的心灵再度触摸到普鲁斯特的世界。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技术的,《追忆似水年华》是如此漫长,读到后来我丧失了把握力,纯粹是为了终结之而读下去的,我不再能将自己代入普鲁斯特的心灵去感受他的世界。其二,对幼年的普鲁斯特的良善敏感的心灵、优渥的环境、卓异的才华和洞察力、深情的家庭之爱,我能喜悦地追随和倾慕;但当普鲁斯特长大成人之后,他却因为缺乏意志(一种近乎先天的疾病)以及暗中的性欲倒错(作品中总是别的人性欲倒错),所提供的却是一个寄生虫式的,却为无孔不入的同性恋行为环绕的世界,我既不欣赏也不理解。他或许深刻地展现了人的复杂和多面,但那绝不是我所能接受的真正存在,虽然或许因为我缺乏理解而没有资格这么说。另外,完整阅读《追忆似水年华》是很艰难的。除了卷轶浩繁之外,很多时候的讨论和描述是较为艰深的。江绪林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卷1《在斯万家那边》:它主要在于一种纯净的、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视角的童年回忆,虽然回忆的东西或许不乏散漫,却让童年像一个柔柔的梦一样浮现在眼前,细腻、柔美。Proust有能力在冷静地记录人的恶(如弗朗索瓦丝对女工的残忍)的时候也不义愤填膺,而只是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把这块破布镶嵌进别的更优雅的图景之中;最让人感觉Proust天才,并觉得自己粗俗的是他那份神一样的细腻,在回忆的笔触中,Proust像伊甸园里的亚当一样,能按照名字认识森林里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颗树、每一个形状、每一个颜色,每一种香味,每一个色调:它们都像一个个音符一样那么自然地涌现,且各清晰地绽放自己。不喜欢“斯万之恋”,那种爱是一种我无法欣赏的疾病。2013.9.6
卷2《在少女花影下》:开始看的是徐和瑾译本,后部分看的是周克希译本。情节大概很简单,前半部分是围绕着Swann夫人的交往,后半部分是在巴尔贝克海边度假,但笔触所至之处,细腻、广博、深刻而又自然~我总在想,读完了《追寻逝去的时光》,我也算是理解和在灵魂中参与了优雅而美好的人生——它足以使得我心满意足地放弃自己的被粗暴的权力、粗鲁的物欲和不够细腻丰富的教养所摧残的现实生活,坦然离去~因为我也理解地追忆了似水年华。不过,要阅读这本书,文学、戏剧、艺术和哲学思想方面的相当修养或许是一个前提条件。2013.9.1
5卷3 《盖尔芒特家那边》:或许普鲁斯特是迄今最伟大最深邃的人物。在所谓意识流中,普鲁斯特的目光如流水般看着世界,感受着世界,理解着并冲刷着世界,将其中美好优雅之物沉淀出来;然而,这目光不仅仅是普鲁斯特的,它竟然也常常融合在神的目光中,那么高远、那么深邃辽阔: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观念、建筑、风尚、典故、贵族传统与纹章学,一切的领域中,这目光游弋其中,分辨善恶,如神一般行事,没有一点费力使劲的影子,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入无尽的海洋和天空中,让人渴慕,催人明悟。
《追忆似水年华》颠覆了我的观念:普鲁斯特将贵族和上流社会优雅的一面如此精致地浮现在我面前,而在我原来的想象中,贵族社会早就随法国大革命席卷而去了,然而,普鲁斯特的追忆却让我明白,至少在一战前,一个精致的、有品位的贵族社会和贵族品质仍然是存在的,并且与上层Bourgeoisie融合着并汲取着后者的力量:那里优裕是设定的,个体在深沉的爱的眷护下成长,拥有精致而美好的教育、渴慕智力和品味,致力于艺术或科学或文学,追随着一切美好动人之物。
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促成了我对卢梭的恶感的形成,虽然以前读《忏悔录》的时候还是深深震撼于
卢梭那种“intus et in cute(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肤)”的彻底坦白;但与普鲁斯特相较之下,卢梭那种卑微的贱民性格却展现无余:《忏悔录》卷6中卢梭对在看病的路上与拉尔纳热夫人的肉欲偷情的追忆显得尤其卑贱:如果那种饥饿者之饥不择食的举止让人有所不屑的话,那么卢梭却不停地以爱和美好来圣化或掩盖之的做法则让人颇感卢梭终身未曾真正理解何谓贵族的优雅。这里不是说普鲁斯特是道德上无玷的或神圣的,普鲁斯特没有什么宗教感,常常有自卑和过分敏感之处,他在巴黎还涉足过色情场所;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区分了在海边初见Albertine时那美丽的海滨少女倩影在他心中的柔美印象和随后在巴黎重逢时两人带有情欲色彩的接触和交往。普鲁斯特对此和类似事情的追忆是坦然而恬静的,他既没有谴责也没有辩护,而是将这些东西安置在人生的万花筒中更美好的东西之侧:少年在花园里整日的阅读、亲人之间真实的眷恋和守护、对优雅之物的苛刻的鉴赏能力,…而就是后者这些更珍贵之物,普鲁斯特也没有加以神圣化,而只是让它像碎片一样不经意中流淌出来,又流逝而去,因其脆弱而更动人。虽然颇有时空错位之感,我却感觉,卢梭带来的是苦涩的普世正义的尖叫,而普鲁斯特所馈赠于我的,则是真正贵族的安静的大海深沉。2013.9.27
卷4《索多玛与蛾摩拉》:终于忍受着无聊和厌倦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卷4:所多玛与蛾摩拉》:读到卷4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而普鲁斯特那种深邃宽广的文风也相当熟悉了,竟然成了一种惹人厌烦的、女人气的半死不活的炫耀式写作。况且卷4只能读译林出版社的多人译本【许钧杨松河译】,翻译质量感觉一般,也缺乏注解,译法与前面几部有不统一的地方。
优雅细腻如昔,然而,恶却悄悄地隐伏潜入并玷污了高贵。本卷书名《所多玛与蛾摩拉》是有所预指的:在《旧约创世纪》中,所多玛和蛾摩拉是两个因罪恶滔天(尤其是同性恋淫乱)而被上帝降天火毁灭的城市,而《所多玛与蛾摩拉》中最主要的旋律就是同性恋。多人译本译作《索多姆和戈摩尔》,完全没有借鉴汉语中业已形成的《圣经》神学和基督教传统,可谓失败。
这一卷中的主要人物是Charlus侯爵、Marcel(作者自己)和女友Albertine,场景涉及巴黎的晚宴和巴尔贝克度假,多涉社交场合,情节简单。前卷中极聪明、才华横溢、在贵族上流社会享有极高社会位置的Charlus侯爵在本卷中成了一个成天寻找男色的同性恋者;而Marcel怀疑、嫉妒和防范女友Albertine有同性恋行为时却仍不可救药地迷恋于Albertine。普鲁斯特笔下一方面将同性恋指控为道德堕落,“他们也清楚,他们的那种欲望是在可耻,会受到惩罚,因此不可告人,然而正是这一矛盾给人创造了最为甜蜜的生活乐趣;他们不得不背弃自己的上帝。…如果连同性恋也是正常的事,那么世间也就不存在不正常的东西了,无异于基督降生之前,绝不存在反基督徒。”【15-17】但另一方面却承认其出自生理原因,“他们所称其为„爱‟的玩意儿并非产生于他们认定的美的理想,而是祸出于一种不治之症。”【17】普鲁斯特更通过让同性恋成为本卷笼罩性的主题而实际上默许和纵容了这一行为。
然而,如果说同性恋行为本身不是罪恶的话,那么《所多玛与蛾摩拉》中的这些角色却实实在在地卷入了罪恶。虽然Charlus男爵对英俊的提琴手Morel不无智识上的和事业上的提携,但Charlus男爵将自己的财富、权势和杰出的才华完全耗费在去勾引和控制看中的男色、满足自己的同性性欲上时,仍然是邪恶的。甚至在某个场合,惊愕地发现上卷中最有光芒的Guermantes亲王也卷入了与Morel的淫乱。本卷中,回忆者Marcel也不是无辜的:前面几卷中幼年时那份让人喜爱的天真和亲情,那份绝顶聪明,那份细腻优雅,在本卷中开始沉落,他没有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倒是成了一个有气没力的娘娘腔,一个最精致的寄生虫:有着庞大家产的他花钱如流水,满足着Albertine的欲望,忐忑不安地守在Albertine身边,同时迷恋于最美好的自然时光,沉湎于最高级的社交品味。《所多玛与蛾摩拉》的世界是压抑的、是迷失的:那一个原本最美好的世界开始停滞;最深邃的灵魂不再创造、维系和守护着世界,却反而成了试图吸尽一切精髓的吸血鬼,一切都开始迷失了,开始坍塌了。2013.10.7
卷5《女囚》:终于读完了。或许凡特伊的乐章是如此激动人心,“从他的音乐所散发的天竺葵芳香中,我们应该寻找的不是物质上的解释,而是更深层次的对应物”【389】;而普鲁斯特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文学的品析非常精深;社交生活照样闪耀。但对此我已经充耳不闻,只记得普鲁斯特这个缺乏意
志力的娘娘腔一描述爱情的时候就是让人恶心:第一卷中的斯万之爱是如此,这里马塞尔对阿尔贝蒂娜的感情也是如此,都是极端变态的,与其说在深陷爱河,不若说主角是在给自己身上的一个脓疱在瘙痒。真庆幸读完了。大致上就是富裕的马塞尔虽然不爱阿尔贝蒂娜(一个同性恋者),但仍然及其迷恋或依恋她,把她实际上囚禁在自己在巴黎的家中,然后窥探她,监视她。2013.10.20
卷6《女逃亡者》:终于看完了。Albertine逃离了Marcel家里,然而两人互相赌气不让步,结果Albertine骑马撞死了,Marcel这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爱着或迷恋着Albertine,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追忆和悔恨;然后又去各方调查Albertine是否纯洁和背叛,确证了Albertine是个放荡的同性恋者;然后慢慢地冷淡下来;再然后在威尼斯收到电报说Albertine没死盼望着跟Marcel结婚(误会导致的假电报),Marcel已经理都不理了。然后好友圣卢跟前女友Gilbert结婚了,圣卢却又发展出同性恋。关键是,这一切不是活跃地剧情地出现的,而是毫无意志力的Marcel病怏怏地记述的,我烦死的心都有了。2013.10.27
卷7《重现的时光》:马塞尔在贡布雷短期逗留,与希尔伯特和圣卢等见面,圣卢在搞复杂的多重异性恋掩盖下的同性恋,妻子希尔伯特很痛苦;一战打起来了,马塞尔却住进了疗养院,整个的文风就像疗养院一样与战争没关系,病怏怏的记述:战争对各种人的影响;夏吕斯侯爵的同性恋发展为被虐待狂。圣卢在战场上战死。马塞尔忧虑自己没有文学才华。
整个前半部非常一如既往地无聊(弥漫着无孔不入的同性恋行为和思考,这也算是普鲁斯特的性欲倒错的文学映射),直到马塞尔去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参加宴会时:马塞尔脚踏在不平的石板上时,居然出现了幸福感,犹如小时候在贡布雷吃一种玛德莱娜点心时的感觉,“我沮丧的心情阖然而逝,在那种至福的感觉前烟消云散。”【171】这里马塞尔开始转入较为形而上学的思考,尤其涉及到对文学艺术和自己的创作动机的思考。
马歇尔试图抓住或弄清为何会有这种偶或的至福感,他说,“这种…充斥天堂的更纯净的空气只有在已曾经呼吸过的情况下才可能给予那种深刻的更新感,因为,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了的天堂。”【175】然而细究下去,至福源自“超乎时间之外的东西,一个只有借助于现在和过去的那些相同处之一到达它能够生存的唯一疆域,享有那些事物的精华后才显现的生命,也即在与时间无关的时候才显现的生命。”【175】这样就能达到一个纯净的时光,“逃脱了时间制约的存在片段。”【179】
这里普鲁斯特好像持有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理念论了,但其实未必全然如此,因为这种对存在的把握恰好是在物质的印象中得以把握的,而非单纯的思辨中,由此普鲁斯特以为文学是至上的。而艺术创作并不是自由创作,而是本质的自然显露——伟大的作家是真理的仆人。他还反对了所谓的(政治或社会主题)的文学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其伟大便在于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现实,在于使我们认识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谓远远的现实…真正的生活,最终得以揭露和见天日的生活,从而是唯一真正经历的生活,这就是文学。”【197】因此普鲁斯特说,生活是为艺术的种子,是为艺术而准备的。“幸福,它几乎只有一个用途,使不幸变得可能。我们应当在幸福中铸就十分甜美、十分有力的信赖和眷恋关系,以便使这种关系的中断足以导致被称作不幸的那么珍贵的痛苦。如果你不曾有过幸福,哪怕是憧憬中的幸福,那么,不幸便谈不上残酷,从而也结不出果实。”【208】
虽然真正的存在是在时间之外的,我们却是处在时间之中,即在年华似水之中。以前普鲁斯特记载了其外婆走向疾病死亡的可怕,这里普鲁斯特再度描述了岁月在那些社交朋友们身上的痕迹。而普鲁斯特则突然对死亡感到恐惧:他要在死亡来临之前,将自己的书写下来,那是他生命的矿脉和结晶,也将延续自己的生命——虽非永恒地。普鲁斯特似乎对自己的书很自负,“我觉得有可能阐明它(生活),阐明这种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断遭到扭曲的生活,还它真实的本来面目。”【325】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过是在阅读自我。但考虑到普鲁斯特的疾病、性欲倒错和缺乏意志,很难说他描述的那蔓藤一样的生活能是至高艺术的前奏,也很难说他还原的的生活是我们盼望的生活真实,虽然其复杂性是极其深邃的。差不多最后的位置,普鲁斯特引用了雨果的话来隐喻艺术:“青草应该生长,孩子们必须死去。”【330】2013.11.4
第3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经管系 孔令超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漫天飘零的花朵/在那美丽的时刻凋谢
——题记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倾诉;红尘往事,呢喃起涟漪无数;星空无语,守望灿烂的孤独;人约黄昏,翩翩不再少年路。蓦然一回首,流年已成过眼云烟,思念的情愫也幻化成了那没有定格的文字。荏苒时光,那段段似水华年也许被我们暂时遗忘,搁置在旁。待我们重新苏醒后,将那段还未尘封的记忆,还原纸上,芳留人间。
“无论是花丛,还是蒺藜,过去了的,总会让人产生莫名的相思”,和汪国真一样,我也是个容易怀旧的人。喜欢追忆那似水年华,喜欢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思绪翩然,浮想联翩。不觉自己的思绪被带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地方,去尽情怀想那一段段峥嵘岁月。想起了她的一颦一语一肌一容,依然会痴痴地傻笑;想到兄弟们一起开怀地笑,依然那么温馨温暖;想到自己年少多少英雄梦,依然感叹少年轻狂;想起大家共同走过的青春奋斗史,内心依然澎湃不已„„
那年冬天,我们的时间以分秒为单位,睡眠缩在短短的六个小时
第4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浅析白先勇《游园惊梦》
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曾被 夏志清先生赞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其作品一直受到大陆文坛的关注。代表作《游园惊梦》出自小说集《台北人》,是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小说。白先生亦自称它是“整个写下来,最苦、最美的一篇”,“下了最大的功夫。”
白先勇自幼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基,而在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也有深入的了解。兼具中西文化背景的他,在文学创作中巧妙地将现代派的叙事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将传统融入现代”的文学风格。而《游园惊梦》正是中西艺术相互融合的完美体现。
(一)批评家姚一苇在评论《游园惊梦》等小说时说:“像这类型小说受《红楼梦》的影响是明显可见的。”这句话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该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从小便目睹了历史的风云突变,并且亲历了家族从显赫到衰败这一过程。多年来四海飘零颠沛流离的海外生活,更使其深切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