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2023-08-10 07:24:5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一路风尘仆仆,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生生不息。

每当谈及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不经叹它那深厚的底蕴。我相信也许曾经出现过可以与中华文化相媲美的,但我也相信没有任何一种一种文化可以超越它。

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极大地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变得混乱不堪。

当被问及中国的传统礼仪时,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曾有些人认为这种传统已经过时了。是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破坏和遗忘。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国王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着一批珍贵珠宝来见唐王,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白天鹅。在前往唐朝的路上,白天鹅意外飞走,使者只拔下了几根鹅毛。使者在担心唐王怪罪之余,还是如实告诉了唐王,将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与他,反而认为他忠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佳话便流传开来。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礼仪,应该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发展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然而,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更多的人注重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来表达自己,来修饰自己。

看一看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每当谈及大餐时,青年人总是想起的是肯德基,麦当劳,而不是传统中华料理。相对圣诞节的盛况,春节却变得越来越冷清。好像自己的节日已经被“洋节日”所取代。

其实,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文化魅力已经影响这世界。当我们还沉醉于国外圣诞节,万圣节的欢乐时,韩国已经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成功;当我们还沉醉于光怪陆离令人心血沸腾的美国大片时,却不知道好莱坞影片中已经开始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如《功夫熊猫》。

当我们自己开始否认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时却不曾看到我们的文化被他人瓜分。这不得不说是对我们是一种讽刺,一种嘲笑。

清醒吧!中国文化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流失,那中国只能被称为现代过,而不是中国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以引起国人和海外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便是其最有利的铁证。

作为一名21世纪的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重新找回我们的文化骄傲,文化尊严。这样,我们才无愧的称自己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第2篇: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知识概要

○活动组委会命题组

《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著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与《仪礼》《礼记》并列为《三礼》。西汉以后被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汉族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诗经》就有对“礼仪”最早的记载。“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习惯做法,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手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的人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

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四、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系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五、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古代有五种国家层面的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指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凶礼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军礼指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宾礼指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嘉礼指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

个人层面礼数更多,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婴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会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子女多在父母 去世后守孝三年。

古人在写书信时,在书信开头写收信人的称谓。称谓之后要缀以表达敬意的词语,例如“台端”“台甫”“大鉴”等,这类词语就是“ 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的最多,源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如果餐桌上有年高德劭的老者,则宴会的一切要以老人为中心,其他人分坐在老人的两侧。即使是有官职者参加,也应该安排老人坐在主宾的席位,以表示尊老。

宴会开始,应由老人最先举筷,并且尝菜肴的第一口,然后其他人才能举筷吃菜。这是对老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夹菜之前,不要“游筷”,就是举着筷子在菜碗之间游移,应该选好吃哪样菜再举筷。夹菜时,不要用筷子在菜碗中翻搅,也不要把筷子并起来抄菜吃,那样有贪吃之嫌,也不卫生。此外,“当食不叹”,不能在饭桌上叹气,那样会破坏宴会气氛。

访客一般应该预约时间,说明拜访的事由,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见,什么时候去拜访比较合适。拜访的时间一般不要太早,因为此时可能对方还在休息;也不要太晚,因为此时可能对方已经休息。此外,在用餐时间到访,一般也是不受欢迎的。拜访的时间一旦约定,就必须准时到达,或者略为提前几分钟。迟到是失礼的行为,不仅无端浪费了主人的时间,也使自己的诚信成为问题。我国上古时代席地而坐,所以有脱鞋入室的习惯,这是讲究卫生的表现。如今,城里人进门后换拖鞋的习惯越来越普遍,客人应该尊重主人家的习惯,主动换鞋。

孝敬父母,不是提倡一种狭隘的血缘亲情、一家一姓之内的礼节,而是把它作为培养爱心的起点,要推己及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孟子》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父母、兄长的爱推广到天下人的父母、兄妹。所以《孝经》中有“博爱”的说法。

与尊长见面,陪同的年轻人应该站着,称为“侍立”。“侍”有侍奉的意思。“侍立”,一方面是表示不敢与尊长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也含有恭候调遣、随时奔走效力的意思。年轻人与尊长合影,要让尊长坐在正中,只要不是尊长的特许,不能与之并排而坐,一般应该站在尊长的后面。

在跟随老师出门时,看到远处有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他说话,因为那样是怠慢身边的老师的表现。如果在路上遇见老师,应该快步上前,正立行礼,老师与自己说话就回答,不与自己说话,就 可以快步退下。

第3篇: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演讲稿(精选18篇)

撰写一份精彩的演讲稿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思想和情感。演讲稿要充分考虑听众的需求和背景,采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传达信息。想要在演讲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才华吗?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演讲稿篇一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伴着《弟子规》成长,《论语》《孟子》《学记》《孝经》等文化经典,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塑造着我们的性格。特别是《传承传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书,对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原来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我从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觉得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之源泉。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就是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靠得就是中华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留下了一段段佳话:阳高犒师,屈原投江,杨业碰碑,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秀夫跳崖,关天培长须飘飘、血染战袍,左宗棠抬着棺木进军_q。正是强大的爱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华传统礼仪用语

中华传统礼仪用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过礼仪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华传统礼仪用语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华传统礼仪用语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欢迎顾客称光临,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问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永怠慢。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费。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令”字一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国学经典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

一、口头称谓语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最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演讲稿范文(17篇)

演讲稿的撰写要力求简洁明了,避免长篇大论和复杂的词汇。撰写演讲稿时要考虑时间控制,尽量做到精炼,避免冗长或过度的细节。每一篇演讲稿范文都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的启示和灵感。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指的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正因为有了中华传统文化所营造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状大有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为了把握文化根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园,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要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败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囯家的认同,培养爱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做一个有自信、懂自尊

未完,继续阅读 >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