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维《使至塞上》原文、注释、赏析
第1篇:[唐]王维《使至塞上》原文、注释、赏析
[唐]王维《使至塞上》原文、注释、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唐]王维《使至塞上》原文、注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1边,属国过居延2。
征蓬3出汉塞,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5直,长河6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
注释:
1、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慰问。
2、属国:汉时称归附汉朝而仍存国号的少数民族王国为属国。一说为典属国,汉时负责属国事务的官员,唐时常指使者。居延:汉时称居延泽,唐时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3、征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为诗人自喻。
4、归雁:从南方飞回的`大雁。胡天:古时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
5、大漠:大沙漠。烟:狼烟,古时边防常点燃狼粪报警。每日初更须燃狼烟报告平安,称之为平安火。
6、长河:疑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石羊河,唐时称马成河。一说指黄河。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这里非实指,袭用何逊《见征人分别》“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候骑:负责侦察敌情的骑兵。
8、都护:汉唐时在边疆设置都护府,长官称都护。这里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军,登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燕然勒铭。这里用窦宪喻崔希逸。
赏析:
塞北风光,大抵干净简洁、粗犷有力。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奇丽浑茫不同,王维只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勾勒出北地简练有力的壮阔之景。尤其“直”“圆”二字构图利落,锤炼极妙,为后世称道。《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便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前二联和尾联只平平道出,仿佛为这一联铺垫,使得此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诗中所言皆为实景实事,与《少年行》等不同,堪称一首真正的边塞诗。诗人以“佂蓬”“归雁”自喻,切合使者身份,更在虚虚实实间流露出孤身走天涯的莽苍之气。尾联化用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另开新意,惹人遐想。
第2篇:王维《使至塞上》原文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原文】
使至塞上——[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催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轻车出使,慰问边塞上的将士。“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随从少。“问边”,慰问边士。“属国”,典属国(秦汉时的官名)简称,此指王维自己。“居延”,地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塞:边境上的险要地方。
胡:对周边异族的蔑称。
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长河: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在萧关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指当时的边防前线。
【古诗今译】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慰问边塞上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恰似蓬草随风飘出汉塞,又像飞天际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大沙漠里燧烟直上,黄河岸边落日正圆。走到萧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陕西省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官至尚书右丞。作品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借此机会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诗人赴边途中所作。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先交待了为什么写这首诗,以及写作这首诗的地点。“问边”,是本次出使的目的,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塞上戍边将士。“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流露了诗人内心的失意和不快的情绪。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二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征蓬出汉塞”,枯干的蓬草在春风中纷飞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内心深处的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借以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诗人心中的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是因为负有使命,总之,诗人本次出使,固然是心境不佳,没有什么好的心绪。
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群雁北归旧地繁衍生息,是其生存规律使然,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自然不同。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在写景,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弘大,气象浑厚。这一联由两个画面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诗人置身于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副黄沙莽莽,苍天无际的浩瀚。昂首远望,不见草木,断绝行旅,但见长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为这边塞荒漠骤然增添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时值傍晚,诗人俯瞰婉蜒的黄河故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奇观。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境界,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两句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从行文角度看,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发内心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都给人一种自然天成之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第3篇: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概括写出使边塞的急促行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塞外壮阔奇丽的风光)。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路遇侦察兵,得知主帅仍在前线)。
【注释】
单车:极言车随从简,并非仅指一车。问边:慰问边塞将士。属国: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简称。唐诗曾以“属国”代指使臣,因作者奉使问边,故以此自称。居延:汉末所设县治,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飘摇远飞的蓬草,多喻指远戍边塞的征人,这里是作者自比。
孤烟:这里指烽火台上所燃之狼烟。古代边塞用作报警的信号,夜举火曰烽,昼燃烟曰燧。长河:指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为关中四大关隘之一。候骑:侦察骑兵。都护:指边塞重镇都护府的首领。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后汉车骑将军窦宪曾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里借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
第4篇: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 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
第5篇: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 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
第6篇:使至塞上 王维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