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节节日常识

2023-08-21 07:13:1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抹黑节节日常识

抹黑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抹黑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锡伯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女人正在烙饼,因小儿拉了屎,她手忙脚乱间用面饼给孩子擦屁股。这一失误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决定正月十六太阳出山时烧毁人类和粮食。这一决定传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爷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告诉人们,赶在天兵天将到来之前,人们都要往脸上抹黑,让玉皇大帝误认为人间已受蹂躏,从而取消天惩。

一、彝族的抹黑节

广西隆林、西林一带的彝族,在农历新年或过节时,凡有姑表兄妹关系的男女青年,都在双手上带着锅烟煤,遇见时双方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以示深情和祝贺。除此以外,即使没有姑表亲属关系,但族规允许互相可以婚配的人,也可以互相抹黑。来参加过节的客人及外民族的来宾,也会受到抹黑脸的接待,以示欢迎和祝福。

二、达斡尔族的抹黑节

居住在我国东北的达斡尔族,将农历正月十六日看作是“黑日子”,每年此日为“黑灰日”。一家男女老幼黎明即起,双手上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青年们把这一天视作为快乐的节日,姑娘们虽然被抹得满脸黝黑,却感到分外高兴。老年人虽不参加相互追逐,但也在额头上抹一点黑灰,以示吉利。有的传说此项活动是为了预祝丰收,也有传说认为此日是“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三、鄂伦春族的抹黑节

正月十六这天,鄂伦春人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保平安。

这天,不论男女老少,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家串户相互抹脸。鄂伦春人是乐观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话语的幽默与豁达,他们在深山密林中,会用很多方式排遣那种孤寂,他们也在寻找着各种快乐,像春祭、秋祭、祭太阳神、祭月亮神等,他们也会欢度一些节日,但这些节日大都与宗教有关,抹黑节就是其中一种。

各家大人孩子把锅底灰用水或油搅拌,见到人就往脸上涂抹,这是为了赶鬼怯邪,鬼见到人脸黑就害怕被吓跑了。这天一大早,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把别人的脸抹黑,而想办法不让别人抹到,于是就形成了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的热闹祥和场面。

抹黑通常都是在平辈人之间进行。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有时也象征性的抹一抹长辈,但在抹黑之前先向长辈下跪磕头,先征得长辈同意后才象征性的往长辈的脸上抹一点黑,否则是不允许的,因为他们十分讲究尊老爱幼。这天部落里很热闹,大家也都很快乐,逐渐使这项活动变成了节日。

第2篇:新米节节日常识

新米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新米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每年的阴历九月是基诺族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为“好希早”。而佤族的新米节则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或者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节庆之日。“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

虽然同在贵州,同在黔东南,但从江加榜这个地名对我来说不仅陌生,而且遥远。只是近来网上介绍从江加榜梯田的帖子密集出现,那壮美的梯田、古朴的民风、独特的民居才不时刺激着我的眼球,撩动着我的心扉,那种到从江加榜一摄的冲动长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机会终于来了。九月,加榜乡将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节日“新米节”,应从江摄友之邀,我与凯里摄友一行十余人于凯里出发,驱车200余公里,一路颠簸近十个小时,于下午七时到达活动举办地加榜乡加车村,受到了乡政府和当地居民的热情接待,吃过具有当地

特色的饭菜,看过精彩的原生态文艺节目后,当晚就住宿在专为这次活动准备好的接待站里,睡在新房、新床、新被子里,感觉真好。

新米节是当地的一项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谷即将收割的前几天举办。加榜乡地处月亮山腹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先民们在深谷的两岸开造出了绵延十余公里的梯田,使得苗族同胞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壮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稻作文化。后世的子孙们没有忘记先民们的艰辛,每到稻谷成熟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一来感谢先民们的丰功伟业,二是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于是新米节便约定俗成下来,并世代相传。据说只有新米节过后家各家各户才能下田收割,没有人去违反祖先遗留下来的规矩。

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地方各级政府出于旅游推介的目的对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参与了进来,加入了现代的因素,弄巧成拙,使得许多间活动变了味,失去吸引力。而加榜乡的新米节似乎完全不同,虽然乡政府出了面,但只是做了一些后期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干预活动的项目,使得整个活动原汁原味,极富民族特色。

活动的第一项是在祭坛祭祖。祭坛位于加车大寨下寨的村委会办公室前,那里有一块五十平米左右的院坝,是平时寨子里举办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个祭坛与我所看到的其他地方的祭坛完全不同,几乎颠覆了我对“坛”的理解,因为它更象是“坟”。

上午九点过钟,吃过早饭的人们陆续来到这里,芦笙队先开始了表演。我看过很多芦笙表演,但这里的芦笙不论是笙曲还是表演者的动作,给我的印象是粗犷和豪放,很少有那种舒缓悠扬的感觉,我想应该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吧!

祭坛位于院坝的一角。祭祀活动正式开始时,只见男人们吹着芦笙、抬着祭祀物品围着祭坛不停地转圈,祭祀物品主要有一面鼓、一把三尺来长的大刀、两只木桶和一只箩筐,木桶和箩筐里装的祭品主要有粮食、肉、酒、香纸烛等。从这简单的仪式里,我似乎看到先民们前赴后继,在险恶的月亮山敲锣打鼓驱逐野兽、挥舞大刀披荆斩棘,翻陡坡、钻山沟,吃干粮、饮朝露开垦层层梯田的情景。

祭祀活动结束后,参加祭祀的人们打着红旗、跳着芦笙、抬着祭物沿着寨道绕寨而行,目的地是位于寨子最高处的芦笙场。

寨子中不论是房前屋后,还是路边田坎,都随处可见这些用来凉晒稻谷的木架子,当地人叫禾晾。这里的苗族人民喜爱吃糯米,田里裁种的稻谷有一半以上是当地盛产的香糯。这种香糯成熟时不象我们平时看到的那样割下来用谷斗打,而是把谷穗摘下来扎成把,挑回寨子放在木架子上晾晒,需用时方拿下来用古老的舂米方式舂成米,即取即用。架子上放着的还是去年收获后没有吃完的。虽然这些香糯凉晒在外面,没有专门去守护,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现象,这反映出的是当地纯朴的民风。

祭祀的队伍终于到达了芦笙场,芦笙队争先恐后跑过去抢占位置。

其实这所谓的芦笙场根本算不上“场”,不仅只有20来平方米,而且杂草丛生,看不出是一块平地,不知情的外地人如果从这里路过的话,很难想象这里是跳芦笙的地方。我没有打听到为什么会把这里作为芦笙场,但从它看似普通却又充满神秘看,一定有它神圣的来历的。

人们从四面八方不断向芦笙场涌来,使小小的芦笙场显得更加拥挤。祭祀的大肥猪、白酒和其他供品摆放在芦笙场中央,芦笙手们围着祭品不断地跳着芦笙舞、吹着芦笙曲。芦笙场上烟雾缭绕,几支芦笙队你方跳罢我登场,丝毫不顾不断爆炸的鞭炮,使劲地吹、疯狂地跳,仿佛要把这动听的笙曲吹向远古,吹向未来。

新米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踏访古人足迹。只见刚刚参加完祭祀活动的人们从芦笙场来到梯田中,吹着芦笙穿行于金黄色的稻田中……这是去感受先民们历经的磨难和艰辛,秉承先民们的勤劳和勇敢。

第3篇:鲜花节节日常识

鲜花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鲜花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有过“鲜花节”的习俗。“鲜花节”又叫“仙女节”。

传说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个名叫阿茸的姑娘,不但美丽,而且心灵手巧,聪明过人。

一天,她在家里织布,看见屋檐下有个蜘蛛在凌空织网。因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溜索,她和乡亲们一道,砍来金竹,编成溜索,架立在滔滔怒江之上,解决了乡亲们的渡江难。

阿茸发明了溜索被人们誉为仙女,奴隶主知道后,便派人求婚,遭到阿茸的'拒绝。奴隶主恼羞成怒,派家丁来抢亲,阿茸知道后躲进深山中一个钟乳石洞。奴隶主反指使家丁放火烧山,阿茸不幸遇难。

怒族人民为纪念她,便把阿茸遇难这天定为“鲜花节”。

每年农历3月15日,怒江两岸鲜花盛开,怒族人民一大早就起来,她们采来一束束鲜花,带上牺牲、酒器,到各自村寨附近的“仙女洞”周围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姓氏节节日常识

姓氏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姓氏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姓氏节是姓族的节日,以姓为节,起源于南宋时期。以广东南雄的界址、孔江、乌经、新龙、坪田、南亩、大塘、油山等镇,盛行的姓氏节。一般以该族祖先的生日或对该氏族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为姓氏节节日。如:如乌迳新田李氏姓氏节为农历九月十三日,是新田李氏祖先李金马的生日。李金马是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政声卓著。如:界址赵氏姓氏节则为农历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因界址赵氏都是赵匡胤的.后裔,所以其敬奉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子龙,十三日为赵屋村节日,十四日是从赵屋村迁出的赵姓村节日。届时,由轮值首事(头人)牵头筹办(公尝出资),设坛祭祀,抬菩萨(祖像)出行游村,请戏班日夜演戏,各户则广邀亲朋戚友前来作客,为时三五七天,合家团圆,全族聚会,各姓亲朋相庆,祥和友爱,热闹非凡,比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关门节节日常识

关门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关门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播种节节日常识

播种节节日常识

节日常识,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的知识。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节日的常识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播种节节日常识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11年3月27日,在上海市黄浦区苏州河畔的九子公园内,举行了一场具有创新理念的的社区活动————播种绿色感恩自然。就此启动了首届“播种节”,它标志着一个社区新的节日的诞生。

首届播种节的活动现场最热的环节是体验部分、认领部分、还有小朋友的绿色绘明天部分。黄浦区宣传部副部长徐家驷:这是一个创新的活动,在黄浦区是首创,在上海市也是首创。它让“以节载道”落了地。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主任杨刚说,这次播种活动是南京东路社区“以节载道”推出社区系列活动的序幕,确定每年春分第一个星期日为社区“播种日”,引导社区里的白领、居民等以这种方式播种希望、播种绿色、播种关怀、播种文明。

参与活动的企业表示:我们作为企业希望让爱心捐赠落实到具体事务上。红三权律师事务所的主任罗强律师

未完,继续阅读 >

《抹黑节节日常识.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抹黑节节日常识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