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全文及译文

2023-08-25 07:14:1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道可道全文及译文

道可道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道可道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规律。可以描述出来的形状、特性、功能,就不是永恒的本质。空灵虚无,用来形容万事万物的原始状态。具体形态,用来形容展现万事万物的发展进程。所以保持空灵虚无的状态,可以发现万物的本来、根源;认识具体形态的过程,可以观察万物的演变规律。“无”——空灵虚无和“有”——具体形态,是“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起源根本同出于“道”而只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统称为玄妙。不断地探索这玄妙的内涵,就能发现万事万物的真正奥秘。

点评:

本章是对宇宙根本大规律的这个“道”作了个基础性的阐述。

首先,“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那么规律是什么?规律就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确定不疑的、直接的因果关系。

“道”有大“道”,也有小“道”,有“常道”,也有“非常道”。有一般的“道”,也有特殊的“道”,有局域性的“道”,也有全局性的“道”。

道德经重点讨论的是代表宇宙根本大规律的那个“道”,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彻悟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勉强地翻译为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规律是言语永远无法“说”——解释得彻底的,不是老子表达不出,而是凡人不可能听懂。正如“夏虫不可以语冰”、对先天的盲人去解释什么是红色一样。不但从来没有接触过,连勉强地去想象都是不可能的事。《心经》中说:“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规律不是凡人可以通过一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六个基本识(色、声、香、味、触、法)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文化、理论体系(受、想、行、识)等途径以了解一门“世间法”、“有为法”的方法来了解的。

反之,可以被人们通过以上途径去了解、掌握并运用的任何一门“世间法”、“有为法”,那都不是“常道”——永恒而广大的根本规律。这也与佛在《金刚经》最后重点强调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意思如出一辙。

真正的宇宙大“道”,哪里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呢?这就是个“空中无色”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六根产生六识是向外的,因此,这是一个依靠环境来决定意识的过程。但是这个环境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这个环境是在不停地变化的。不同的时空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环境,如果我们始终追随着这些林林总总的环境,这叫“心随物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本心给迷惑掉了。如果,仅仅立足于向外去认识环境的方法去理解宇宙的根本法,那就叫“缘木求鱼”,也叫“刻舟求剑”,根本就是犯了方向性的大错。

比如有一个人,他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头,他就好奇:为什么啊?为什么苹果会砸我啊?为什么苹果是往下掉啊?好,根据这个环境给他的信息,他最后在一个大环境里发现了一个规律——万有引力。但是,以他所处的环境他是不可能知道,苹果其实是可以不往下掉的,也就是说这个万有引力的规律是“有漏”的,有破绽的,有局限性的。

现代科学走的就是这么一个方向,不说它是错误的,至少它是片面的。因此,这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必然是漏洞百出的。

我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间,都知道所谓科学研究的程序是这样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个假设就是个很唯心的东西,而且从假设到求证中有一系列人为的逻辑判定,如最著名的“三段论”法,这些是否真的是那么绝对正确?本身就是有疑问的。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与真实的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误差,经过辗转、叠加、放大的效果,也会使所谓的理论远远地偏离现实情况。更何况求证的客体——环境,本身就是个不稳定的客体。不仅同类的这个客体与那个客体不完全一样,甚至自身的这个时刻与下个时刻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如何保证求证的过程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出考察对象的真实面目呢?如果不能做到,那么所谓的实验、试验结果又能有多少可靠性呢?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那些由人(哪怕是科学家)主观制定的规律、法则又能有多大的适用范围、时限和参考价值呢?

话说回来,这就说明“道”如果“可道”就不是“常道”。

那么“常道”是什么呢?“常”是个道家与佛家共有的词,它是指在宇宙特性基础上的不变。“古往今来谓之宇,上下四方谓之宙。”所以说“常”就是在宇宙这个时空层次上保持不变,就是在最广大范围内的永恒。

我认为这个意思是在表达至少在我们这个宇宙的时空层次上来说,它是普遍适用的一个总规则,是宇宙宪法,是古代所说的“天意”、“天命”。我们古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说到头,就是要符合这个宇宙根本法。

要研究这个“道”——宇宙根本法,应该用什么途径呢?当然不能仅仅是向外探索,还要向内探索。《道德经》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向内探索。佛家重点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

这就有必要先说一下“道”的特性,首先,“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共性”,任何一个层次上都有“道”的存在,所谓“道在屎溺”、“狗子也有佛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但有“天道”、“地道”、“人道”、也有“棋道”、“茶道”、“酒道”、“花道”,甚至也有“屎溺道”和“狗道”。其次,“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无”和“有”。“无”就是以上所有这些“道”的共性内容,与宇宙根本大道是一脉相承的。而“有”则是千奇百怪的“个性”。而这个“个性”的表现就是“名”。

什么是 “名”?“名”就是“大道”——宇宙根本规则(绝对真理)衍生出来的在各个不同层次(子系统)里的“小道”——局部规则(相对真理)的具体表现形式,等等。这个“名”的有些层次是可以被生活在那个层次的一般人感知的,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名”是可以勉强描述的,描述的精当与否取决于对这个具体的“名”的认识水平。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能对全局性的大“名”描述得很精当、理解得很深刻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怎么理解“道”和“名”的关系呢?比如“道”在一个苹果里,是对“名”起决定作用的,而“名”就是苹果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红的,甜的,脆的,含水的等等。但即使是一个苹果,也没有人敢说苹果的所有外在特性已经完整、准确地被掌握了,更加不要说从已经获得的这些外在的特性里去找出苹果的“道”——由宇宙根本法所构成的核心。

顺便说一下,这个“名”的字义是形容、描述的意思,而不是命名的意思。最早人们都是用形容的方法来命名的,后来,这个“名”才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命名”的意思。

“道”不是用“说”这种低层次的人类沟通方式可以完全承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的作用一点也没有,否则,就没必要有这本《道德经》,佛也不用对大众“说”法。“说”当然是有用的,而且可以说是极重要的,因为“说”可以引导人们去体味、实证“道”,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以后高层次的沟通,也不会有真正见“道”的一天。但是这个工具又是最容易被污染和充满歧义的,甲传乙,乙传丙,几个人辗转相传以后,一件简单的事也可能会被传得面目全非,更何况是这样深奥玄妙的道理。而且还可能有人为的增减篡改,那可信度就更低了。所以,老子推崇“不言之教”,佛家讲究“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甚至佛临入灭前还反复强调“转了四十九的法轮,未曾讲了一字”,都是怕落下文字障把后人引入歧途。

“说”尽管不好,但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且“说”至少能留下一点,总比什么都没留下好。可以提供一点隐约的轨迹给后人去琢磨也好。因此,老子还是开始“说”了。

“道”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核,根本精神之所在,那就是“无”。还有一个是围绕这个核起作用的外在作用,那就叫“有”。“无”是里,“有”是表;“无”是根本,“有”是枝叶;“无”是内涵,“有”是外延;“无”决定“有”,“有”证实“无”;“无”代表了源头,“有”代表了发展;“无”就是“空”,“有”就是“色”。

所以研究“无”,就是向内研究,就是研究根本,就是研究源头。而研究“有”就是向外研究,就是研究枝叶,就是研究发展。

向内研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自己。因为人也是宇宙万物之一,人的核心也有“道”,也有与宇宙大“道”相通的那个“众妙之门”。而向内研究才是最根本和最彻底的,因为研究的对象是“无”——“道”的核心、内涵、源头、根本。而现代的科学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向外研究,在研究那个“有”。

“无”和“有”这两个部分看起来好象截然相反,但是从本质上说它们是“道”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创造了发展的原动力,统一构成了系统的和谐稳定。佛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说“有不异无,无不异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是最高层次的对立统一。因此,“同谓之玄”。尽管有着主次之分,但“无”学和“有”学都同样是很深奥的学问。

“玄之又玄”,不断地去通过修行、实证去接近、探索这个“道”,那么“众妙之门”就打开了,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2篇: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注解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万物之始也;有,万物之母也。故恒无也,欲以观其妙;恒有也,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是解开老子《道德经》的关键所在,第一章如果没有看明白,接下来的八十章都不是好理解,而且还可以会对老子产生误解。首先在这一章里老子告诉大家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其次这一章是老子传授道家心法的神髓所在,也是大家学《道德经》和修道的入门,所以为什么后世很多版本会把这一章放在首位,就是因为重要。下面我们来一句句详细的分析这一章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大家好,现在我和大家开始聊《道德道》的第一句话,一起来感悟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智慧,一起用老子的智慧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活出美乐爱觉生活方式,一起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是老子为什么会写这本书的关键所在,还有老子对后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现在《道德经》的版本太多了,各家的解释也不一样,所以现在大家也不知道哪一个版本是对的,谁对《道德经》的解释更好。其实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在这里老子给出一个叫“道”的名词,说这个东西可以说,但是很奇怪老子接着说:“但是能说出来的不是恒久不变的道。”是这一句自相矛盾的话,那么老子想要表达什么呢?

第一、阐述了老子自己对道的理解,在这短短的八个字里告诉世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用语言和文字可以对道进行描述,但是语言和文字所描述出来的都不是道的全部,只是道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道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无限存在,而语言和文字是有限的存在,用有限的存在去描述一个无限的存在是无法描述清楚的,但是如果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描述道就不能很好的传播。语言和文字是加快我们去明道、悟道、修道和行道的方便之门,所以老子写了这五千言的《道德经》,希望能够通过这五千言让有缘人能走上修道之路。但是任何的东西都有两面性,这《道德经》也一样,因为《道德经》是写给人看的,只有是人就有分别心,所以看了《道德经》的人就会产生两种反应。第一种就是钻牛角尖,执着于老子的这五千言,这是不好的一面。第二种就是对道产生向往之心,然后去明道、悟道、修道和行道的人,这是好的一面。所以老子针对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讲解。

第二、对钻牛角尖的人,老子先立“道相”然后又破“道执”。告诉后人不要执着于他说的“道”,也就是佛家说的“法执”,因为老子他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在第二十五章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所以老子虽然写了这五千言的《道德经》其实他是一个字都没有写。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我们自己对事情本身的执着,执着于我、我的、我认为的、我信仰的等等。比如:电脑坏了这件事,如果前面加上我的,不愉悦的感觉就来了;但是前面加上别人的,我们就不会有不愉悦的感觉。很多企业家对身边朋友的企业出现的问题都非常有智慧,告诉朋友这个那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当自己的企业出现问题后,很多企业家脑袋就不好用了,执着于任何东西都会把我们带入漩涡之中,当然执着于道也是一样,所以老子在我们开始学习《道德经》之前先给我们上这么一课,不能执着于文字。

第三、对那些心生向往的人。老子引导大家去学道、明道、行道和证道。很多人可能又会想,即然老子知道其实“道不可道”,为什么还要写这《道德经》?老子是慈悲的,他自己已经悟道了,但是天下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悟道,所以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给后世的人一个学道、明道、行道和证道的方便之门,希望后人通过《道德道》明白大道的真谛,不要在一切名相中求,也不要在一切语言和文字中求,要从文字入手超越文字,从语言入手超越语言,才能体道近道。(就好比老子他发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非常适合人们居住,他非常大家都能来到这个这么好的地方来生活,所以他就写了一本书叫《道德经》,1、告诉大家他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山好水好土地好空气好什么都好,但是即便他很用心去形容,因为没有人去过那个地方,怎么可能知道那个地方美不美,所以老子只能用很多语言来形容,希望大家能够产生对那个美丽地方的向往,然后决心去那个地方生活;

2、如果真有人想去,老子要告诉大家那个地方怎么去,到那个岔路,应该往哪个方向和哪条路走。但是就算老子说得再好,还有要自己去到那个地方亲身体验,才知道那个地方到底怎么好,否则谁也不可以知道。)回过头来看老子这五千言的《道德经》如果大家只是去看,去思想,而不去行动的话,是不可能悟道的,闻思修前两者是知识后者才是智慧,只有修才能让我们悟道。

第四、在理清对“道”的认识的各种问题后,老子开始给大家讲解关于道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八十章的“道”作全面的解释。“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里面有三个道字,第二个道是动词有“表达”的意思。第一和第三个“道”虽然都是“道”,但是不是同一个道,想要理解老子的《道德经》必须明白老子在文章里讲了四种道:第一种道叫“至道”,作为宇宙之本原的道,是万物的根源,是宇宙的第一因,永恒不变,也叫“常道”。第二种道叫“天道”,在第六十八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作为自然之道,理解为自然规律、宇宙法则,是这个地球的游戏规则。第三种道叫“圣人之道”,在第六十八章“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这是一种无私、无欲、无我的心态。是圣人通过对天之道的观察和学习,运用到自己身上的;第四种道叫“人之道”第七十九道“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是一种自私、自我、贪婪的心态。《道德经》的宗旨告诉后人要做一个圣人,而做圣人就要行天之道而绝人之道,这也内圣外王之道,只要行好天之道,不行人之道,那么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做管理都可以获得成功。所以大家记住《道德经》是一本写给领导者的管理书,在接下来八十章,我会通过管理者的角度和大家去感受老子的智慧。

再来说说这个“恒”字,意思是:“永恒的、恒常的”恒道就是永恒不变之天道,是常之中,有不常者在,变之中,有不变者在。常是本体,变是现象,所以做人、做事和管理时只要守住这个常就可以应变,所谓万变不离其中;变是体用,所有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虽然有许许多多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够抓住那个不变之本体,就以不变应万变。所以但凡一切的盛衰治乱的现象,其背后离不开人和事这个本体,只要把人和事研究透了,万变不离其中。就像春夏秋冬的变换一样,其实就是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引起的,只要我们知道地球的公转速度就可以了解四季如何变换。变中有不变的地方,不变中又有变的地方,因人而变、因势而变、因机而变、因时而变。所以在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所以守住这个常非常非常重要。做人做事和管理只要能守住这个常就能顺畅,顺着这个常的本体去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则是凶和亡。在《道德经》第十六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告诉后人,不可舍本逐未、舍母求子、舍常执变。

讲了这些多大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后,相信大家对道会有一些全新的认识:这个故事叫“轮扁斫轮”,出自《庄子·天道》,说的是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做轮子技艺高超的人叫轮扁,被齐桓公请到宫里去专门为齐国制作马车的轮子。有一天,他在制作车轮,看到齐桓公读书读得津津有味,于是好奇问齐桓公在读什么书。齐桓公说在读圣人之书。轮扁又问这个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是他们早就不在了,于是轮扁便说:那齐桓公现在您读的都是圣人留下来的糟粕啊,齐桓公听完后大怒,说:“你一个做车轮的知道什么,也这般的狂妄,今天如果你不说出个一二来,我就要把你的脑袋给砍了”。于是轮扁就以他做车轮的心得体会说道:“这是我自己从做事过程感悟出来的,削木头做车轮这个活看起来简单,但要作好不容易。如果手脚慢的话,虽然可以省劲,但是做出来的轮子不牢固,如果手脚快的话,尽管很辛苦,但是做出来的轮子却不符合规格,只有在不快不慢的情况下,才能得心应手,做出最好的轮子,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然而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只能把我作车轮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分享给他,但是除非他自己按我的方法自己一点点去作去体会那种不快不慢的感觉,否则我这么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办法传给我的儿子,如果他按我的方法去作,最后也作出非常好的车轮那是他自己的技艺,不是我的技艺,我的技艺只能死后和我一起带到坟地里去。圣人的书,其实也是一样,那些圣人很伟大,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所领会出来的精妙道理,并不能够如实地写在书里面,至于那些不可传达的精髓,已经同他们一起死掉了,所以书里留下来的都是糟粕。”齐桓公听完后觉得轮扁说得也有道理,没有杀他。这作车轮之道也是道的一种体现,语言和文字只能描述道的象,但那些只是道和一种体现,不是道的全部,把局部当成全部本身就是一种误解。道是一种体验除非你自己亲自体验,走完这条道才会真正得到道,要不然都是幻想。这也像解决饥饿问题,你看菜单或者看别人吃,然后得出这店的东西应该很好吃,都解决不了你饥饿的问题,除非你也点菜然后打饭菜吃到自己的肚子才能解决饥饿问题,前面两个是闻和思的过程,一个得道的人一定是修出来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可以说但是除非自己去修,不然说出来的都不是道,而是自己的想法和知识。

第3篇:道可文化

公司简介;

基于“和聚中企”管理训练系统课程运作多年、几百场成功运作案例、服务于上千家企业、收获美誉的基础上,创办了义乌市道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教练技术推广的国际性机构,通过推广教练技术,倡导终身学习,是一家典型的学习型组织。

在当今的中国,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最具有活力的资源,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当务之急。有研究表明,许多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即便他们拥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验,在工作效率方面也会存在巨大差异,有时这种差异可高达20倍。差异的答案在于素质,就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工作结果的特质,素质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绩效的差异。因此,道可文化提出了“教出生命真我魂、练就人生卓越路”的企业理念。通过引入教练技术,这一当今欧美企业界用以提高生产力的最新的、有效的管理办法来提升参加者的素质,从而使个体和团队获得高绩效。道可文化整合企业内外资源,结合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灵能量与整体互动发展的沉淀与积累,为个人与企业提供周到缜密的教练服务,陪伴企业团队一路的成长。

道可

未完,继续阅读 >

《道可道全文及译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道可道全文及译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