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1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教案
三年级下册《狼和鹿》教案
第一课时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这两种生性截然相反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早有定论,然而《狼和鹿》这篇课文的作者却将狼作为“功臣”,鹿作为“大坏蛋”来描写,初读课文,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时中就利用这一矛盾设计教法。
一、设置悬念,激情引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揭示“狼和鹿”这个课题后,教者首先提问,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说出的描写狼和鹿的词语、成语是截然相反的一贬一褒,而读过课文后,作者的观点又怎样?作为歌颂的“功臣”却是狼,作为遣责的“祸首”却又是鹿,那又为什么?这一悬念的设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急于去书中找答案。
二、尊重个性,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在理解“功臣”和“祸首”意思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为下一环引导学生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发生思维碰撞作准备,这就做到了读既有明确要求又尊重个性。
三、尊重主体,各抒己见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在这一堂课上有充分的体现,当学生读了课文后,教者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与课文作者不同的意见,究竟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学生读后众说纷纭,有人意见与作者相同,说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也有同学的.意思与作者相悖,说鹿是功臣,狼是祸首,更有同学认为狼和鹿都不是祸首,祸首应是人,因为狼是死在人的枪口下的,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与作者,相互之间产生了碰撞,正如教者所说这样的碰撞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做到了尊重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课时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新闻记者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狼和鹿》第二教时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者利用文本,引导探究,拓展思维,学有所得的理念,但整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没有放弃主导作用。
一、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消遣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放弃主导作用,而“主导”的形式又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而是用几道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的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练有所得。如从第一道填空题中学生发现了由于对狼的捕杀而造成森林遭到破坏,而破坏森林的“祸首”是谁?学生又从第二道填空题鹿的数量的增加以及最后的减少中发现是“鹿”。鹿不仅破坏了森林,也殃及到自己,第三道填空题让学生明确了狼和鹿数量的变化与森林的命运之间密切的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生物总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拓展思维,促进表达,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检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在《狼和鹿》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者在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再现凯巴伯森林毁灭的一幕,因此,在复述中有的学生从“狼”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鹿”的身份复述,有的学生以“猎人”的身份复述,这就充分运用了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技术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考,并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形成新的观点,对阅读内容进行评判,达到深层次辨析阅读材料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三、适当延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这堂课的最后一环,教者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得的方法,扩读了《猎狗和狼》这篇文章,从课内走到课外,并以此作为课文的补充,这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第2篇:《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一板块:揭题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齐读课题)
2. 你喜欢狼还是鹿呢?为什么?(狼凶残,贪婪,奸诈,狡猾;鹿乖巧,可爱,美丽,活泼)
3. 小结过渡:看来,狼和鹿的形象在你们心中是根深蒂固了,人们总是对鹿喜爱有加,对狼痛恨有余。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设置悬念
过渡: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也和你们一样的看法,可是后来,他们对狼和鹿的评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这时人们用哪两个词来形容狼和鹿。
2.“功臣”和“祸首”是什么意思?
(功臣:对某项事业有显著功劳的人。祸首:引起祸患的主要人物。)
3.为什么人们喜欢的鹿成了“祸首”,而人们痛恨的狼却成了“功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第三板块:思考森林的变化
1.一百多年前的森林是怎样的?后来的森林又是怎样的?自由朗读第一、三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指名读。
(1)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2)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3.读一读第一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树木、花草、湖泊、天空、小鸟等方面述说。
(瞧,森林里,天空湛蓝,湖水清澈,树木茂盛,花儿鲜艳,小鸟在枝头唱歌,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
(森林里,树木郁郁葱葱,花草生机勃勃,湖泊水平如镜,天空一碧如洗,小鸟在自由自在的飞翔,真是人间仙境啊!)
4.让我们齐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5.第二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消退--蔓延。森林中的绿色在逐渐减少,意味着森林即将遭遇灾难。)
6.原来生机勃勃的森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学生带着惋惜、悲伤的心情读好这句话。)
7.同一座森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回答。(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第四板块:思考鹿群的变化
1.看来鹿群对于森林的毁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鹿群。文中有一组数字直观地告诉了我们鹿群的变化。默读课文一、三小节,把它们圈出来。(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很快,鹿的总数超过十万只--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2.从这组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鹿在森林中自由自在的嬉戏,无忧无虑的生儿育女,然而随着鹿的总数由四千只猛增至十万只,森林遭受到了灭顶之灾,也影响到了鹿群的生存。)
3.为什么鹿群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千多只。)
(预设:人们杀了狼和鹿的其他一些天敌。)
4.再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人们的心狠手辣、残忍以及捕杀数量之多,简直可以称为“斩尽杀绝”。)
5.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五板块:寻根究底,总结原因
1. 如果把森林的生态环境看成是一座天平的话,现在狼少了,鹿多了,这座天平也就不平衡了。
任务驱动
【学习单1】
(1)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试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狼是“功臣”,鹿是“祸首”。
(2)谁才是真正的“祸首”?为什么?
(3)自学时间:3分钟
导学:预设(1)因为狼制约着鹿群的大量繁殖,防止饥荒发生,并吃掉病鹿,防止疾病蔓延,所以它成了人们眼中的“功臣”。
因为鹿在森林中过多繁殖,就会破坏森林,毁灭自己,所以它成了人们眼中的“祸首”。
(2)人类,因为人类杀掉了狼,导致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糟蹋,并闹起了饥荒,疾病流行。
(狼成为“功臣”,鹿成为祸首,人们成为祸首都不是人们事先的愿望,人们事先以为,杀死了狼和鹿的其它天敌,是想更好地保护美丽可爱的鹿,但是人们想错了,得到的是“做梦也想不到的结果”。)
2、人类一心想保护鹿,结果却做梦也没有想到--齐读第四小节。
3.看着这架不平衡的天平,当地政府进行了著名的引狼入室计划,从外地引进了一些野狼,分批投入到凯巴伯森林中,用动物间的相互制约让森林重新焕发生机。现在,森林的生态环境又平衡了。
4. 狼和鹿的故事带给了人类很多的思考,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想想它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投影出示:不能随便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第六板块:小练笔
(1)“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此时,人们、鹿群、狼群分别会怎样想呢?选择下面的一个句子做开头,把他(它)们的想法写下来。
①人们如梦初醒……(我们真不应该啊!好心做坏事,想要保护鹿,结果成了杀鹿灭林的罪人,我好后悔,我真愚蠢!)
②鹿群恍然大悟……(人类啊,正是由于你们的无知,才让我们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③狼群感慨万分……(你们征服了我们的身体,可是你们错得很离谱。)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导学策略。
3.小组推荐学生展示,相机点评。
第七板块:布置作业
1.课作:《补充习题》。
2.家作:《一课一练》。
第3篇:三年级下册《狼和鹿》教案
第一课时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这两种生性截然相反的动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早有定论,然而《狼和鹿》这篇课文的作者却将狼作为“功臣”,鹿作为“大坏蛋”来描写,初读课文,确实让人难以接受。教者在第一教时中就利用这一矛盾设计教法。
一、设置悬念,激情引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揭示“狼和鹿”这个课题后,教者首先提问,看到它们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说出的描写狼和鹿的词语、成语是截然相反的一贬一褒,而读过课文后,作者的观点又怎样?作为歌颂的“功臣”却是狼,作为遣责的“祸首”却又是鹿,那又为什么?这一悬念的设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急于去书中找答案。
二、尊重个性,指导朗读
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文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你喜欢读哪个小节就读哪个小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在理解“功臣”和“祸首”意思的基础上找出叙述作者观点的句子,为下一环引导学生的看法与作者的看法发生思维碰撞作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