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

2023-08-29 07:14:10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第2篇:《匆匆》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珍惜生命”,《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本课,要抓住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光阴如梭,时不可待。同时引入课外阅读《和时间赛跑》,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作者所描写的关于时间的语句,感受时光流逝的匆匆。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的句段,体会作者表达 的思想感情。知道时间来去匆匆,要懂得珍惜。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歌,名言、警句,小片段。

二、揭示主题------珍惜生命。回顾《匆匆》一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创设情景,为学文作铺垫。)

三、抓住中心,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以《匆匆》为题,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2)、找出含义深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结合相关段落,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从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全班汇报展示交流

如:请同学们跟我看…我为大家读一下,从这里我感受到...谁来继续汇报?(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出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的相关、句段,利用自读,师生提示读,生生提示读,等多种方式,强化记忆。(5)、速读速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让学生抓住关键段落,读中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时光的匆匆。这一部分,采取以读带讲的模式,让学生读有所悟 ,读有所感。)

四、小结

作者写时光匆匆流逝时,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光阴的短暂与珍贵;写时光在一天中悄悄流逝的过程中,描写得非常细致,(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令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时间在不经意间流走。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设计意图:为学生总结写法,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习《和时间赛跑》。

2、提示学生关注描写时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

匆匆

日子一去不复返 时不可待、珍惜时光

第3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赤岩中心校 邓昌义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确乎、挪移、涔涔、潸潸、徘徊、遮挽、蒸融”等词语,理解生词意思;正确书写“蒸”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具体描写“时间匆匆,一

去不返”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表达情感方法并尝试运用。(难点)【评价设计】

通过检查课前预习,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2、3; 通过仿写句子,完成学习目标3的检测。【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0课“匆匆”(板书课题),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理解匆匆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A、师板演“蒸”字笔画、笔顺,B、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3)检查读词(课件出1出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由人物导入,揭示课题

师: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散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主席称为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是谁?他就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师: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

二、品读句子,感叹时间匆

师:作者围绕着日子“匆匆”,倾吐了自己颇多的感受。你们发现了吗?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有相同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师:作者就是以这句话来连接全篇的。我们跟随作者,走进他的语言,走进他的感受,跟随他去思考。

师:“日子不复返”的感叹,由什么而引发。

燕子去而再来,杨柳枯而再青,桃花谢而再开。日子与之比较,为何不再复返?

1、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2、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关的句子。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师刘静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1):

听朗读,并找出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可以感觉到时间匆匆而过,一去不复返呢?(5分钟后检测)

注意:

1.一边听一边快速在文中勾画,批注。

2.听完朗读后并把句子读一读,说出自己的体会。

四.检测。抽生品读句子。

五.仿写句子。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六.自学指导(2)

通过品读句子,发现作者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2分钟后检测)

七.检测。

八.说一说。

年少的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提示:可以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九.读并唱课后阅读链接《明日歌》。

十.课后作业:

1.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做语文练习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匆匆》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诗欣赏

人生

早上是上眼睑

正月是左脚板

人生如此短暂 晚上是下眼睑

腊月是右脚板

人人都是利剑 两眼一眨

两脚一跨

在追求的箭靶上 就是一天

就是一年

你射中了几环 师:这首小诗的名字是什么?(人生)人生的名字叫什么?人生的名字叫作遥远。遥远的名字叫什么?遥远的名字叫作等待。等待的名字叫什么?等待的名字叫作岁月。岁月的名字叫什么?岁月的名字叫作匆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匆匆》这篇文章。二新课

1、板书课题,匆匆

第一个字“勿”读什么?第二个字“匆”读什么?大家书写时请勿匆匆忘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1语文科教案

16、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2、释题

“匆匆”是平舌音,写的时候注意不要漏写里边一点,再读课题。

谁知道“匆匆”是什么意思?(急急忙忙的样子)

3、说说关于时间的格言

对啊,时间过得真快!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搜索关于时间的格言,现在,谁来说说?

生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朱自清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1、生小组结合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①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② 想一想,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③ 划出文中的生字词、二类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弄

未完,继续阅读 >

《〈匆匆》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匆匆》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