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感皇恩出京门有感的鉴赏
第1篇:有关诗集感皇恩出京门有感的鉴赏
有关诗集感皇恩出京门有感的鉴赏
【作品介绍】
本词即写作者离开京都,告别亲友而写的一首离词。上片写伤别之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离别之时。 下片述别后之思,思后之愿。“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形容离愁之痛,思念之苦。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前人诗词较多,然而并不令人感觉到是有蹈袭之弊,所借之笔顺手拈来,又别出新意,为我所用,如同己出,可见作者驾驭词艺的表达能力可称一绝。
【原文】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
敢向青天问明月。
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
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赏析】
本词即写作者离开京都,告别亲友而写的一首离词。
上片写伤别之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离别之时。“忍泪”表明作者对离别的伤心烦乱。“杨花”既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的心绪。“惆怅天涯又离别。”一句“又离别”表现“忍泪”“惆怅”的原因。“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远远望去,要去的碧云西畔,群山层叠,行路艰险。“据鞍归去也,情凄切!”虽离别之心伤,虽路程之艰险,而君命难违,只能“据鞍归去”,凄然而走。
下片述别后之思,思后之愿。“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一日三秋”语出《诗经·王风》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形容离愁之痛,思念之苦。“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既是一种夸张,又形象表现出作者与京友难舍难分的情谊。“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鼓起勇气责问青天明月:算起来天上应没有可以怨恨的,要不然月亮怎会暂圆而复缺呢?苏东坡有“月有阴晴圆缺”之句,而这里作者用圆、缺对比,以月的`圆缺比喻人生聚散。“愿人长似,月圆时节。”月亮无恨,暂圆还缺,人生世事更是愁苦。因此作者又对月许愿:愿人生如那月亮长圆的时候,不要再受那离散之苦。一问一愿,把离别时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前人诗词较多,然而并不令人感觉到是有蹈袭之弊,所借之笔顺手拈来,又别出新意,为我所用,如同己出,可见作者驾驭词艺的表达能力可称一绝。
【作者介绍】
李俊民(一一七六~一二六○)字用章,号鹤鸣,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承安五年,经义进士第一,授翰林应奉。未几,弃官教授。宣宗南迁,隐嵩州鸣皋山。金亡,隐居乡里,教授撰述。蒙古宪宗二年,忽必烈征大理,知俊民精於术数,尝召问休咎。俊民数承延访,仍乞还山。九年,忽必烈率师攻宋闻宪宗崩,班师北归,当行止未潜之际,又尝遗使问计。蒙古中统元年卒,年八十五。谥庄静。有《庄靖集》十卷。文格冲澹和平,诗多忧幽激烈之音,寄怀深远。刘瀛序其集云:“先生诗,格律清新似东坡,句法奇杰似山谷。集句圆转,脉络贯穿,半山老人之体也。雄篇钜章,奔腾放逸,昌黎公之亚也。
第2篇: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李俊明,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的意思,
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李俊明,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的意思,(共6篇)由网友“滚滚红尘”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李俊明,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的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李俊明,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的意思,
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李俊明,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的意思,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赏析 -诗词大全
感皇恩 出京门有感作者:李俊明 朝代:元 体裁:词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撸鞍归去,也情凄切。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篇2:诗集感皇恩出京门有感的鉴赏
【作品介绍】
本词即写作者离开京都,告别亲友而写的一首离词。上片写伤别之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离别之时。 下片述别后之思,思后之愿。“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形容离愁之痛,思念之苦。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前人诗词较多,然而并不令人感觉到是有蹈袭之弊,所借之笔顺手拈来,又别出新意,为我所用,如同己出,可见作者驾驭词艺的表达能力可称一绝。
【原文】
篇3:诗集感皇恩出京门有感的鉴赏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
敢向青天问明月。
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
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赏析】
本词即写作者离开京都,告别亲友而写的一首离词。
上片写伤别之情。“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开门见山,写离别之状,写离别之时。“忍泪”表明作者对离别的伤心烦乱。“杨花”既指离别在杨花纷飞的三月,又借杨花纷乱喻作者离别心乱如麻的心绪。“惆怅天涯又离别。”一句“又离别”表现“忍泪”“惆怅”的原因。“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远远望去,要去的碧云西畔,群山层叠,行路艰险。“据鞍归去也,情凄切!”虽离别之心伤,虽路程之艰险,而君命难违,只能“据鞍归去”,凄然而走。
下片述别后之思,思后之愿。“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一日三秋”语出《诗经·王风》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形容离愁之痛,思念之苦。“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既是一种夸张,又形象表现出作者与京友难舍难分的情谊。“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此情此景,作者不禁鼓起勇气责问青天明月:算起来天上应没有可以怨恨的,要不然月亮怎会暂圆而复缺呢?苏东坡有“月有阴晴圆缺”之句,而这里作者用圆、缺对比,以月的`圆缺比喻人生聚散。“愿人长似,月圆时节。”月亮无恨,暂圆还缺,人生世事更是愁苦。因此作者又对月许愿:愿人生如那月亮长圆的时候,不要再受那离散之苦。一问一愿,把离别时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前人诗词较多,然而并不令人感觉到是有蹈袭之弊,所借之笔顺手拈来,又别出新意,为我所用,如同己出,可见作者驾驭词艺的表达能力可称一绝。
【作者介绍】
李俊民(一一七六~一二六○)字用章,号鹤鸣,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人。承安五年,经义进士第一,授翰林应奉。未几,弃官教授。宣宗南迁,隐嵩州鸣皋山。金亡,隐居乡里,教授撰述。蒙古宪宗二年,忽必烈征大理,知俊民精於术数,尝召问休咎。俊民数承延访,仍乞还山。九年,忽必烈率师攻宋闻宪宗崩,班师北归,当行止未潜之际,又尝遗使问计。蒙古中统元年卒,年八十五。谥庄静。有《庄靖集》十卷。文格冲澹和平,诗多忧幽激烈之音,寄怀深远。刘瀛序其集云:“先生诗,格律清新似东坡,句法奇杰似山谷。集句圆转,脉络贯穿,半山老人之体也。雄篇钜章,奔腾放逸,昌黎公之亚也。
篇4:感皇恩 立秋后一日有感,感皇恩 立秋后一日有感刘敏中 ,感皇恩 立秋后一
感皇恩 立秋后一日有感,感皇恩 立秋后一日有感刘敏中 ,感皇恩 立秋后一日有感的意思,感皇恩 立秋后一日有感赏析 -诗词大全
感皇恩 立秋后一日有感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 体裁:词 云月淡幽窗,黄昏微雨。窗外梧桐共人语。秋来情味,便觉今宵如许。断肠杨柳苑,芙蓉浦。青鬓易消,失颜难驻。行乐光阴水东注。山林朝市,两地笑人返袂。伤心都付与,潘郎句。
篇5:感皇恩 杨成之生朝四月初三日,感皇恩 杨成之生朝四月初三日李俊明,感皇恩
感皇恩 杨成之生朝四月初三日,感皇恩 杨成之生朝四月初三日李俊明,感皇恩 杨成之生朝四月初三日的意思,感皇恩 杨成之生朝四月初三日赏析 -诗词大全
感皇恩 杨成之生朝四月初三日作者:李俊明 朝代:元 体裁:词 啼鸟怨春归,一声声切。*荚初生两三叶。征鞍何处,撩乱杨花如雪。鹊声头上,喜来时节。香篆半消,寿波重酌。玉带金鱼坐中客。幕天席地,便是仙家日月。试从今後,数蟠桃结。
篇6:感皇恩 李子*寿日戊甲年甲乙科第,感皇恩 李子*寿日戊甲年甲乙科第李俊明
感皇恩 李子*寿日戊甲年甲乙科第,感皇恩 李子*寿日戊甲年甲乙科第李俊明,感皇恩 李子*寿日戊甲年甲乙科第的意思,感皇恩 李子*寿日戊甲年甲乙科第赏析 -诗词大全
感皇恩 李子*寿日戊甲年甲乙科第作者:李俊明 朝代:元 体裁:词 甲乙占科名,同根仙李。富贵南柯梦相似。天涯双佳,惭愧广寒宫里。匆匆归去,觅佳山水。休话升沈,休形愠喜。且论南华养生理。问君甲子,少我行年一纪。须知乡党,礼莫如齿。
第3篇:感皇恩辛弃疾
感皇恩辛弃疾
《感皇恩》摆脱惊悼与不着边际的几句盖棺论定的俗套,一气神行,全词感情自然流出,感人甚深。
《感皇恩》
作者:辛弃疾
【内容】
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白发多时故人少。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感皇恩》【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
作者自题曰:“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但粗读全词,似乎与悼念朱熹一事没什么关联。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题目中“闻朱晦庵即世”六个字可能是“后人妄增”的。而邓广铭先生在《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批驳这种说法,认为:“前片云云,自是读《庄子》之所感,后片之白发句,则明是闻故人噩耗而发者,而子云以下诸语,更为最适合于朱晦庵身分之悼语。”这就是说,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词分作两截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说法似乎也欠妥,它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
第4篇:感皇恩辛弃疾
感皇恩辛弃疾(共6篇)由网友 “欧阳喝喝”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感皇恩辛弃疾,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辛弃疾——《感皇恩》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感皇恩》
【内容】
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白发多时故人少。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
作者自题曰:“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但粗读全词,似乎与悼念朱熹一事没什么关联。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题目中“闻朱晦庵即世”六个字可能是“后人妄增”的。而邓广铭先生在《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批驳这种说法,认为:“前片云云,自是读《庄子》之所感,后片之白发句,则明是闻故人噩耗而发者,而子云以下诸语,更为最适合于朱晦庵身分之悼语。”这就是说,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词分作两截来理解。
第5篇:感皇恩 辛弃疾
感皇恩 辛弃疾
感皇恩是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其中辛弃疾的作品名为《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宋代:辛弃疾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席上看君,竹清松瘦。待与青春斗长久。三山归路,明日天香襟袖。更持银盏起,为君寿。
注释
滁州:古州名。在安徽省东部,滁河流域。境内琅琊山风景幽美,为游览胜地
范倅:即范昂。事历无所考。倅,副职。
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少。”另稼轩有《最高楼》: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
三山:代指馆阁。
天香襟袖:苏轼《浣溪纱彭门送梁左藏》:“归来衫袖有天香。”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
第6篇:感皇恩阅读练习题答案及鉴赏
感皇恩阅读练习题答案及鉴赏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1)上片用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
(2)本词体现出的作者心情是矛盾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
(1)【答案】上片用“秋空”“江渚”“漠漠孤云”“雁声”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先写视觉所见的“秋空”“江渚”“漠漠孤云”,接着写听觉,并由“雁声”引出作者的联想
【解析】本题两个要求。(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找出意象不难体悟出其中“清冷”与“开阔”之意境。(2)对艺术特点的鉴赏,可从三个方面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本题从表达方式中的写景角度分析。
(2)下片前两句说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去担当大任,后两句又说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实际上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所以前两句只不过是
第7篇:《感皇恩》阅读答案
《感皇恩》阅读答案
感皇恩①
宋·朱敦儒
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菊篱瓜畹②。最喜引枝添蔓。先生独自笑,流莺见。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注释:①词牌名。②畹:田地。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拄杖”句中的“犹”字,突出朝露之重,呼应“早起”,含蓄地传达出爱花之情。
B.“先生独自笑,流莺见”句写出诗人面对小园的勃勃生机,难抑内心的喜悦的情态。
C.“千里移根未为远”句写诗人为四处访寻各种名花,不辞劳苦,不惜移居到千里之外。
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舒心适意、依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明快生动。
②结尾句“群芳休怪我,归来晚”新巧别致,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① C(3分)(解析:“不惜移居到千里之外”不当。)
② 评分标准:拟人(移情)手法,1分;分析诗句内容,2分;赏析表达效果2分(诗人情感1分)。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
第8篇:感皇恩陆游阅读答案
感皇恩陆游阅读答案
《感皇恩》
作者: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题目:
(1)上片用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2)本词体现出的作者心情是矛盾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
(1)上片用“秋空”“江渚”“漠漠孤云”“雁声”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先写视觉所见的“秋空”“江渚”“漠漠孤云”,接着写听觉,并由“雁声”引出作者的联想
【解析】本题两个要求。(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找出意象不难体悟出其中“清冷”与“开阔”之意境。(2)对艺术特点的鉴赏,可从三个方面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本题从表达方式中的写景角度分析。
(2)下片前两句说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去担当大任,后两句又说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实际上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所以前两句只不过是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