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

2023-09-02 07:13:0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二次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次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思路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所以本节课采用分层教学。既创设舞台让优秀生表演,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具体题目安排从易到难,形成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能依据已知条件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通过研究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学习和探究xxxx考点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

3.查漏补缺,采用小组学习使复习更有效,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学生分组处理前置性作业

教师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指导。

教师重点关注学困生。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习题进行分层处理,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活动2]师生共同解决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主研究,分组讨论后,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

教师重点归纳数学思想。

通过对习题的处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二次函数有关概念及性质的理解,能用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小组学习也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

[活动3]习题现中考

例1(xxxx,南宁)

教师结合教材对比、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例题

教师归纳: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

对于二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关键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把握题型,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解题的突破口。

[活动4]例题现中考

例2(xxxx,济宁)

例3(xxxx,黔东南州)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让学生讨论回答这两道题的.共同特点。

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概括、归纳出“每每型”二次函数模型的题型特点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活动5]知识提高阶段

教师给出一组习题,学生讨论完成。

知识再运用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活动6]小结、布置作业

问题

本节学了哪些内容?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布置作业

把错题整理到作业本上。

师生共同小结,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参与小结并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回顾思考的习惯。

第2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经历尝试、猜测以及动手验证等过程,发展合作交流意识,以及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认真阅读课本(5分钟),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函数?前面学过哪些函数? 2.观察图片,图中喷泉水流所经过的路线以及篮球入篮的路线会与某种函数有关系吗?(通过回顾旧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适时借助图片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引起学生回忆、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某果园有100棵橙子树,每一棵树平均结600个橙子。现准备多种一些橙子树以提高产量,但是如果多种树,那么树之间的距离和每一棵树所接受的阳光就会减少。根据经验估计,每多种一棵树,平均每棵树就会少结5个橙子。

(1)对这个情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所提问题中有哪些变量?

(2)如何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将课本上的问题串换成如上两个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体上有两种。

思路一:课本上提供的思路。假设果园增种x棵橙子树,橙子的总产量为y个,则

y=(100+x)(600-5x)=-5x2+100x+60 000。

思路二:假设果园种x棵橙子树,那么平均每棵树结多少个橙子?假设果园种x棵橙子树,橙子的总产量为y个,则y=x[600-5(x-100)]=-5x2+1 100x。2.想一想

在上述问题中,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果园橙子的总产量最多?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作出猜测吗?

(让学生经历尝试、猜测以及动手验证等过程,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3.做一做

银行的储蓄利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利率是一个变量。在我国,利率的调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而决定的。

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是100元,那么请你写出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的表达式(不考虑利息税)。

(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让学生讲解这笔钱如何存,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之后,通过学生交流将问题解决。答案:y=100(x+1)2=100x2+200x+100。)

4.议一议

观察y=-5x2+100x+60 000与y=100x2+200x+100,y是x的函数吗?y是x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通过比较,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要求学生注意a≠0这一要求。定义讲清之后,让学生举几个二次函数的例子。)

(三)知识运用 1.例题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2+1;(2)y=x+1x;(3)s=6-5t;

(4)y=(x+3)2-x2;(5)y=3x-x;(6)v=8πr2。

(通过本例题的处理,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二次函数定义的理解。通过(4)y=(x+3)2-x2强调a≠0这一条件。)

2.练一练

(1)课本随堂练习第1~2题;

(2)课本习题

21第1题。

(让学生认真审题,启发学生思考,由学生讲解完成,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适时加以点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

(四)感悟与收获(必由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收获,并大胆质疑,师生共同释疑。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倾听的机会,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交流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要适当)略。

第3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亮兵中学郭立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二次函数》这一章的第一节课内容。知识方面,它是在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认识的完善与提高;也是对方程的理解的补充,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初等函数的基础。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投篮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同时提出这曲线与二次函数密切相关。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二次函数的相关教学材料,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难点是从实例中抽象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会分析实例中的二次函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次函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这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已经有所认识,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学习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这种函数;2.探索这种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等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让学生认识二次函数,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然后让学生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1 二次函数

(6课时)21.2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1课时)21.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3课时)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21.1 二次函数教学时间约为 6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此时学生对函数的相关知识已经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案

仙游私立一中

林元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2、方法与技能:会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在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学生较难理解。

复习旧知:

1、求在下列自变量范围下二次函数y=-x+2x-3的最值:

2⑴若-3≤x≤0,该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最小值为__

。⑵若0≤x≤3,该函数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先画函数草图,再进行具体分析。

问题引入:

问题1,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分析: 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新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墙长18)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x(m) 1 2 3 4 5 6 7 8 9

BC长(m) 12

面积y(m2) 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 y=x(20-2x)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看书第二页 问题一、二

2、观察 概括

y=6x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

教学目标:

1.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2.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

3.3.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第五册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一.创设情景、建模引入

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

答:S=πR2.①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

答:S=L(30-L)=30L-L2 ②

分析: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

由于①②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

未完,继续阅读 >

《《二次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二次函数习题课》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