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东方主战场》有感

2023-09-06 07:14:1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观《东方主战场》有感

观《东方主战场》有感

【第1篇】

今年是世界战争胜利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所有的报纸上、电视媒体上,都在讲述着抗日战争的故事,我有幸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八级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感触颇多。

纪录片从东方危急、共赴国难、浴血坚持、艰苦卓绝、同盟抗敌、民族血脉、大地坚韧、正义必胜八个部分,阐述了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事迹。看完,我不由得热血沸腾,我们祖国饱受腥风血雨的煎熬,付出千万伤亡的惨痛代价,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生命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换来了民族的解放,捍卫了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我们没有理由不发奋图强,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打开记忆的大门,历史再一次停留在那一次次硝烟战火中:1937年7月7日,日本以一个士兵走丢为借口,用炮声打响了卢沟桥的上空,中日战争由此爆发;1937年8月13日一直到10月底,日本在中国上海制造的淞泸会战,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同时也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中国的计划;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虐杀……祖国大地在流泪,中华人民在流血,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杀抢掠,我们中国人觉悟了,我们不能这样软弱下去,我们不能让别人瞧不起。党和人民呼喊起来了,文化遗产在呐喊,人民在呐喊,领土在呐喊!我们不能再让侵略者们在我们的领土为虎作猖、让侵略者放肆的说三个月就可以灭掉整个中国。我们是东方的雄狮,是东方的主战场,我们反对法西斯这样一个非正义的侵略组织。

国家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国民党合作,发动敌后武装组织,从杨靖宇,赵一曼到齐白石,梅兰芳……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社会名流,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当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时,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当被敌人围困于河边时,8位女英雄誓死不屈,挽臂沉江。艰苦的磨难,压不垮中国人民;残暴的敌人,只能激发起中华民族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风在喉,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振聋发聩的吼声,伴随着黄河的滔滔水声,流传至今,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誓言,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宣言,是抗战精神生动、有力的诠释和展现。

我们这个东方主战场顽强不屈的抵御着外敌,战争是血腥的,是残暴的,虽然中国人民的死伤不计其数,但是我们中国人民依旧顽强不屈的为着自己的尊严而战斗着,东方主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营地,他向我们诉说着:我们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小米加步枪向世界人民再次证明了:中国是反法西斯国家中最坚强的一个,中国是不向敌人屈服的一个,中国是东方的主战场。

东方主战场,不仅让我熊熊的爱国之心永不熄灭,更让我感到无比的振奋: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战胜敌人,它可以使敌人屈服。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哲理故事,一个人要去掰断一根筷子,很容易,但是要是让这个人掰断一捆筷子那就十分困难了,因为有时候势单力薄,也容易被别人所欺凌,同样也说明了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一首歌里也唱过: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而我们中国人民就是靠着团结的力量,才不被别人所征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样,为什么一开始中国人民总是受到他人的欺凌?是因为中国人民不在意这些东西吗?是因为中国人民对这些东西已经释然了吗?不,是中国人心太善了。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其实中日战争诠释着正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日本一开始就说三个月可以灭了中国,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民不会反抗,可是他们错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民也会团结在一起去反抗他们,而这种力量,他们是不可挡的。通过观看《东方主战场》,我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不可以软弱,而人民不可以不团结,如果缺其一此人必输,此国必败!

70年后的今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在九月三日的那一天,我们为抗战胜利而举行仪式,我们要珍惜现在和平的生活,尊重辛苦训练的军人士兵,因为是他们为我们营造了这般美好的生活,我们若安好军人们便快乐,我们若平安军人们便幸福,所以我们不但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更要懂得感谢那些为我们付出的人。70年后的今天,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迎面吹来和煦的微风,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战争时代已不复返,可是,我们不应忘记战争年代那不能忘却的光辉历史,我们要牢牢记住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国旗、保卫了祖国,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献出自已的一切。

【第2篇】

作为全面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程的纪录片,《东方主战场》第六集“民族血脉”一集的篇幅,对民族危难时刻中华文化艰难传承、抗战文化如火如荼作了生动描述。这在“战争片”里还是一种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创作。

抗战首先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但战争所要争夺的根本和支撑作战者的力量,是文化。本集对此作了令人深省的叙述。日本侵略者绝不满足于物质财富的掠夺,他们同时也企图在文化上“消灭”中国,在伪洲国实施赤裸裸的奴化教育,希望通过强化日语教育、灌输日本文化、“归顺”日本天X而达到使中国人“皇民化”的目的。抗战于是不仅只是战场上的比拼,更是文化上的抵抗。

本集中对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在艰难条件下的努力迁徙、中国知识分子坚守中华文化的根脉,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都做了具体可感的表现。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将这次中国现代教育转移视作名人轶事频出的传奇,但它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民族文化的艰苦保存和正义坚持,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用飞机大炮毁我中华文明的顽强抵抗,是一次文化长征,也是一种文明传播的过程。这样的叙述,深化了战争较量的根本要求,丰富了民族的独立的文化内涵,对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来说,抵制和反抗文化上的奴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是每一个有识之士自觉担当起的战时责任。

抗战自身也培育和发展出战争时期的革命和进步文化。这种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现代性传承,更为其注入了现代战争状态下的新内涵,既是战时文化宣传和鼓励的手段,又对战后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挥着启迪性作用。战争时期的革命进步文化,既有革命家们的政治主张和时代要求,也有文艺家们创作的具有精神鼓舞性和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本集当中,以充分的论述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圣地延安创造的抗战文化,呈现了延安文艺生动、丰富的场景和内容。

本集选用了十一首抗战歌曲(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两段京剧)。《黄河大合唱》震人心魄的穿透力,《义勇军进行曲》令人奋起的主旋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对《义勇军进行曲》的使用更是别具匠心。在有限的篇幅里,竟然呈现了三个不同版本。从《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到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的演唱,再到现代合唱版本,历史的流程清晰可见,更凸现了抗战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自觉走向大众的作家艺术家,深受人民喜爱的大众文艺作品,抗战文化对民族觉醒发挥的重要作用,抗战文艺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的独特力量,都是本集中具有启示价值的内容。

作为世界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血脉的民族,中国的抗战一定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的较量,一次文化的自觉,一种民族精神的彰显,一种抗战文艺的弘扬。主动地、充分地将文化、教育、文艺的内容契合到战争叙事当中,对战争历史和战争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与辩证,在战争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东方主战场》体现出成熟的创作理念。

第2篇:观东方主战场心得体会

观东方主战场心得体会

东方主战场纪录片心得体会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在这场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以坚韧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把日本陆军主力和部分海空军力量牢牢地牵制在东方战场之上,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占领中国进而称霸全球的图谋,破灭了德意日轴心国集团瓜分世界的迷梦,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世纪末,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1927年7月,日本内阁提出了所谓解决“满蒙政策”的“田中奏折”,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夺“满蒙”,然后夺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步骤和狂妄野心。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田中奏折”所确定的侵略步骤一步步得到实施。因此,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实现其独占中国,建立大东亚帝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是日本实现与德意轴心国集团瓜分世界的“海洋政策”的第一步,而决不是中日两国间发生的地区性军事冲突。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和东北部分爱国官兵激于民族义愤,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到1933年,东北抗日武装发展到30多万人,足迹遍布70多个县。到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到11个联军共4.5万余人,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在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等部共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及其法西斯殖民统治。毫无疑问,中国东北以及华北、上海等地的局部抗战是整个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个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的轴心国联盟,标志世界法西斯国家侵略联盟正式建立。1937年,野心膨胀的日本法西斯,蓄意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既是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政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无疑是轴心国联盟侵略世界计划的重要部分。

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先后进行了淞沪、平型关、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歼灭日军44万余人,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至1938年10月,日本速战速决战略彻底破产,中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此时,中国战场牵制的日本兵力已达32个师、2个舰队和28个航空中队,分别占其陆军总数的94%、海军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七七事变的爆发,使世界关注的焦点转向东方,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东方主战场,其胜败直接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因此,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局部向全面发展的转折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重要标志。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部全景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历史地位及其贡献的8集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日前制作完成。本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政治部联合指导;由中央电视台、军事科学院联合摄制;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协助摄制。该片共8集,每集54分钟,分集题目是《东方危 急》、《共赴国难》、《浴血坚持》、《艰苦卓绝》、《同盟抗敌》、《民族血脉》、《大地坚韧》和《正义必胜》。据悉,《东方主战场》自8月25日起,在中 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科教频道中播出,从8月26日起,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及5个外语频道(英、法、俄、西、阿)也将同步播出。

70年前,80多个国家和地区、220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全球约20亿人口被卷入无 情的战火,经历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消灭 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战争的硝烟虽已飘散,悲壮的历史却有着史诗般的回响。历史属于过去,但同样可以昭示未来。为了全景式展现这一光辉历史,中央电视台举全台之力,从多个部门抽调创作骨干,全力打造一部经典纪录片。

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自1月29日正式启动创作以来,始终秉持“铭记历史、缅怀先 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创作宗旨,他们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力争将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打造成一部格局宏阔、史料准确、影像精彩、手段高超,能够 代表国家观点、国家立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扛鼎之作”。

为了使这部纪录片具有国际水准,经得起历史的拷问,该片的学术文本由军事科学院组织专家 撰写,前后历时两年,修改近20次,大小研讨数十次,党史、军事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方面权威专家参与其中。在历史观点正确,史实准确无误 的基础上,主创团队撰写适合摄制组运作的电视脚本。为此,他们科学布局,慎重取舍,条分缕析,字斟句酌,为完成创作的初衷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6个摄制组、一个航拍组、一个应急采访组共8路人马,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22 个省、区市实施紧锣密鼓的前期采访拍摄,共记采访抗战老兵、当事人、见证者100余人,抗战遗址、遗迹187处,总行程近2.5万公里,累计拍摄素材 5000多分钟磁带及近30T的数据素材。不仅如此,央视还充分发挥驻外分台(站)优势,分别在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组织拍摄,采访权威专家学者数十 人。这些弥足珍贵的采访在片中形成80多个故事点,使曾经的历史更趋鲜活、丰满、生动,战场之上的悲壮激烈令人感动,胜利背后的家国情仇令人感喟,战火点 燃的人性光芒令人缅怀,战争凝聚的民族精神令人振奋„„

作为历史题材纪录片,真实而全面且鲜为人见的独家影像资料的拥有与艺术呈现至关重要。为 此,剧组自建组伊始,即与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电影资料馆、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反复沟通,成立专门联络组,据 不完全统计,本片搜集了180余部相关的专题片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关于二战的影像和图片资料,通过对这些珍贵资料科学合理的运用,为艺术的 表达和呈现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这一该片的核心本质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也是该片力求深刻表达

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为了呈现更好的视 觉效果,央视还组成了近百人的三维动画制作团队,总时长近3000秒的精彩动画为该片增色添彩;伦敦交响乐团90位优秀乐手为《东方主战撤演奏主题音 乐,气势恢宏,情感充沛,令人击掌称赞。

纪录片作为一种再现历史、唤醒当代人对历史认知的重要手段,在当下及未来反映二战史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纪录片人理应承担起向世界宣传和传播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的使命。

8集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是一部首次将中国抗日战争定位在世界格局中去回顾那段历史的纪录片,它的成功推出,是中国电视人用影像对中国抗战的再思考,再追索。就这一层面而言,其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不容小觑。

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不是一部应时之作,创作者们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是以国际的视 野和大战略思维,在世界反法西斯大格局中真实反映中国人民抗战为争取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至言不繁、慎重取舍的艺术把控,是要正本清源,客观认 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还历史本来面貌,发出中国的声音;他们观点鲜明、以史为据,就是要牢牢把握本质和主流,理直气壮地 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用史实批驳歪曲历史和美化侵略的种种谬论。

因而,这是一部以影像为笔,以情怀为担当,全面反映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不朽贡献的精品力作,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关于“东方主战场”的影像志。其史料价值,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或将随着对“东方主战场”研究的 日趋全面和深入,彰显其巨大的作用。

第3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中流击水擎天柱,浴火重生立东方,五千年文明不曾消亡,中华民族不畏惧创伤。—《题记》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所有的报纸上、电视媒体上,都在讲述着抗日战争的故事,我有幸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八级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感触颇多。

纪录片从东方危急、共赴国难、浴血坚持、艰苦卓绝、同盟抗敌、民族血脉、大地坚韧、正义必胜八个部分,阐述了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的事迹。看完,我不由得热血沸腾,我们祖国饱受腥风血雨的煎熬,付出千万伤亡的惨痛代价,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生命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换来了民族的解放,捍卫了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我们没有理由不发奋图强,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打开记忆的大门,历史再一次停留在那一次次硝烟战火中:1937年7月7日,日本以一个士兵走丢为借口,用炮声打响了卢沟桥的上空,中日战争由此爆发;1937年8月13日一直到10月底,日本在中国上海制造的淞泸会战,是整个中日战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一)《东方主战场》是一部代表国家观点、国家立场的作品,该片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确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重点项目,首部全景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历史地位及其贡献的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

可是忘记的是仇恨,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历史。《旧唐书?魏徵传》中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同文化一样深植于民族的血脉。源远流长,从过去跨向未来。勿忘历史亦是中华民族殚尽竭虑、不屈向前走向繁荣昌盛的源动力。我们需要用影像铭记过去,传递精神,树立不朽。

今天,卢沟晓月,桥下流水尽显明媚皎洁,桥上石狮掩映月色微光。昨天,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在此拉开帷幕,八年抗战,国共两党携手共赴国难,国难当头,岂能坐视。国人用空间换取时间,用肉体赢着子弹同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殊死搏斗。八千里江山,长城内外,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协力合作,将侵略者消灭在异国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历史节点。由于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以及德意日三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法西斯轴心国的阴谋之中爆发了。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世界大战,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约二十亿人口卷入其中,战火遍及亚非欧大洋洲四个洲,死伤人口之多,战争范围面积之大,经济损失之惨重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这场战争因此成为了人类历史中的浩劫。

《东方主战场》主要讲述的是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四万万人口的泱泱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日本摧残却坚持14年进行着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

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的狭小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的普及,使得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岛国不再满足于本国的国土面积以及资源,加之日本上层势力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增加,使得日本形成了像亚洲大陆扩张的“大陆政策”,意图征服朝鲜打败中国直达印度,形成一条“利益线”进而成为横跨海陆的大帝国。在一步步的阴谋计划下,东三省成了日军进攻中国的突破口。人们熟知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仅仅是日本正式发出了侵华战争的信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首部全景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方主战场历史地位及其贡献的8集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自8月25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科教频道播出,从8月26日起,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及5个外语频道也将同步播出。

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创作团队联合央视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中新网、中国纪录片网、西部网、江苏网络电视台共同推出专家点评大型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今天点评专家是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甫。著有《视觉传播》、《电视新闻的视觉传播优势》、《电视制片管理学》等著作。

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东方主战场》已经播放了七集了,回过头看,如果说前六集是从国际和国家以及时代的高度来展现作为东方主战场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貌,那么第七集《大地坚韧》则更加突出了以中国人民平民的角度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的。“坚韧”这个词是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品质的最好诠释,影片中无论是送丈夫和五个儿子上战场

未完,继续阅读 >

《观《东方主战场》有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观《东方主战场》有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