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扬州慢》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04-12-1
内容:扬州慢
教者:洗尽铅华
地点:高二.七班
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
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呢?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很好。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师:再看看词牌。“慢”是什么意思呢?
生:缓慢。
师:也就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它不同于“长调”,长调是就篇幅而言(91字以上)。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读序和词。
(生自读数分钟)
师:朗读是欣赏古诗词的必要步骤。谁最擅长朗诵抒情的作品呢?
(生笑,议论,推举若干人。)
师:好,请C同学来抒情吧。
(生读)
师:她的朗读如何?点评一下。
生:语速快了,慢词应该慢读的。
生:“少”字好象读错了。应该是三声吧。
师:对,当“一会儿“或”稍微“讲的时候,“少”念作三声。
生:因为作者心情悲痛,所以调子还要低沉一点。
生:重音不明确。表现词人感情的词语要重读,像“厌”、“寒”、“难赋”和“冷”等等。
师:是不是重音都处理成加重声音的力量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的“冷”字怎样读好呢?加重语气,还是放低声音?大家试试看。
(生读)
生:轻读好一点,突出“冷”的感觉。
师:重音轻读,有时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师:下面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注意把握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然后简要概括序的内容。
生: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师:很好。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意绪呢?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感情的词语。
生:怆然。
师:“然”的意思是?
生:“……的样子”。
师:“怆然”就是悲伤的样子。还有吗?
生:感慨。
师:因何而悲而感呢?请大家在序中找到相关的词语。
生:蜀离之悲。
师:很好。[板书:蜀离之悲]蜀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那么,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看到荠麦弥望,寒水自碧,废池乔木,还有冷月和红药。
生:听到戍角悲吟,清角吹寒。
师:[板书: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师:大家想想,“红药”是词人亲眼看到的吗?
(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亲眼看到的。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
生:“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这里面,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慨?
生:伤感。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
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是啊,由此我联想到唐代诗人刘希夷所写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这种丧亡之痛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带有了普遍的意义,因而千百年来都能激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创造出的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激荡或理的启示的句子,就是“名句”。
师:那么,本词中,你觉得哪些句子道出了你的“意中所有”而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呢?请有感情的品读,然后讨论、交流。
(生读,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是见仁见智的时候了。
生:我喜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师: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这里是用了“移就”的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师:跟“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冷”字。谁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首先,词人视线角度是怎样的?
生:仰视。
生:俯视。
师:有分歧了。说说理由。
生:明月在天上,当然是仰视。
生:作者站在水边,看着荡漾的水波以及月亮的倒影,因为“寒水自碧”,所以才说“冷月”。
(掌声)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赞成是俯视。W同学结合语境,前后勾连的分析方法很好。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好,继续听大家的见解。
生:我欣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当指金国--的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受战火摧残的河山的痛惜之情。短短八个字,寄托着如此深重的情愁,可谓言简意丰了。所以,陈廷火卓在《白雨斋词话》里高度评价这几句:“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乱伤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师:通过刚才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选取几个意象,从点和面上展现了扬州这座“空城”遭受战争破坏后的荒凉萧条: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表达对国破人亡的悲凉痛惜之情。
但是,词里还有一类与之大不一样的文字,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写扬州的繁华热闹。大家找找看,还有哪些?出自何处?词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呢?
生:春风十里。
生:青楼梦好。
(众笑)
师:好,虽然这句并未直接写景,但它引人联想(笑声),联想到当时扬州一派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
生: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它们都是出自唐朝杜牧之诗。词人大量化用这些语句,是否与“悲”相悖呢?
生:不相悖。
师:愿闻其详。
生: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
师:很好。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
生:算,纵,念。
师:“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们表达了什么语气?
生:假设语气。
师:对,就是设想和虚拟的语气。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这样的写法,在诗歌里很多。比如: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落花愁杀未归人,乱后思家梦更频。纵有溪头茅屋在,也应芳草闭深春。”
“别悉归根是清明,迷眼风沙白发生。即有花枝如画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师: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和《书愤》,想一想,它们和《扬州慢》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发言)
生:它们主题一样,风格不同,感觉辛弃疾和陆游的作品更悲壮一些。
师:说得很好。《扬州慢》的情调是衰凉而低沉的,它只是无奈的感慨、哀愁的叹息,却缺乏激昂亢奋的精神力量和博大的胸怀。这正是词人独特的风格,过去人谓之“清空”。[板书:清空]本词即是“清空”的代表作,它的胜人之处在于:词的情感蕴藉含蓄,少有豪壮激烈的情怀;词的语言、意象,不是色彩鲜丽或雍容华贵的,而是偏向于淡雅素净;词的意境,避免过于狭小逼仄或密集拥挤,而是疏朗开阔。
师:最后,请在《扬州慢》的音乐声中,回读全词。
(播放歌曲《扬州慢》,学生自由朗读。下课)
第2篇: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一、 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 导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曾如是说。是啊,有人说好诗在唐代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形式趋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 词知识简介: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按字数划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风格流派划分可分为豪放与婉约。本词当属婉约派。
3、 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多媒体显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果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4.解读小序
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写作的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论。
5.齐读全词
解读上阕:
思考:(1)扬州依旧吗?如果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
明确:战争
(2)战争给扬州留下了什么?(多媒体显示)
看: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闻:清角吹寒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和大树。
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解读下阕:
上阕小驻“名都”,感慨今昔。我们已经体会到其中的凄凉的味道,但词人似乎意犹未尽,他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杜牧死而复活,重游扬州,认为他一定会大吃一惊。那作者为何要从杜牧身上落笔呢?
明确:一方面他的吟咏扬州的诗歌为后世所传诵,刚才已有印证。
另一方面,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
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这里更用“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加深感慨,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
昔人已去,现实依然,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
明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里融情入景,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荡”句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阕的“黄昏”、“空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结句妙在联想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的感慨,以点染扬州的荒凉。
6、齐读下阕
7、艺术特色:
(1) 化用前人成句
(2)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8、作业:读张孝祥《闻采石战胜》(多媒体显示),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第3篇:海燕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海燕课堂实录
2005-4-7
主讲陈柯
地点:盐外初二八班
俄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高尔基,大家知道吧
生知道师:高尔基的含义是什么:痛苦,谁对他有了解?
生春天的旋律母亲
师《母亲》是一篇什么小说?
生长篇小说
生还有《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师嗯,对,这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生还有《小市民》师这是一个小剧本
大家读过高尔基的作品吗?
师简介高耳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母亲小市民
师:既然海燕能引起轰动,说明它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下面听老师读,一是要弄清楚字词,二是要有自己的感受。
播放录音于漪
还有不认识的读音吗?生没有了
生好,下面打开《尖子生》,将上面的字词练习完成。
出示小黑板,一男一女上讲台填写。
生苍莽的苍蜿蜒的蜒作错
订正后齐读两遍。
师通过那位老师深情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海燕的谨慎是伟大的,我们要学习他的感受
还有
师,我读出海燕喜欢自由,喜欢海燕无拘无束
生乐观的精神
生锐不可当威猛的形象
生勇敢的精神生海燕对暴风雨的一种渴望
生对生活极限的挑战
生以预言家的姿态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找找这些感觉
生齐读
师叫暂停
你们这样平着读
第4篇:《劝学》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课堂实录
执教者:姜广平
执教班级:宁波神舟学校中学部高一(5)
[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