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设问,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第1篇:合理运用设问,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合理运用设问,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摘 要:素质教育的历史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堂设问实现的。教师精心设计设问能够不断地诱导学生向着更新的历史情境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究,以实现对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合理 设问 培养 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可见问题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历史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引导之法在善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不同水平、形式多样的设问,培养学生各种各样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知识,要把过去的事情展现在学生眼前,没有想象力是不行的;学生要把历史事件、人物活动以及中外关系等纵横复杂的事情联系起来分析,没有想象力也是不行的。正因为如此,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设问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讲到北京人时,就可以通过出示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遗址出土的烧骨及伪劣肿骨鹿想象图,提出设问:根据信息,发挥想象,说出远古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历史知识比较零碎繁琐,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将零散的知识串在一起,也同样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如在学习“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就可以设问:“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在农村实行过哪些措施?”帮助学生回顾过去的农村政策。然后再设问:这些措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再问:通过上述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通过这些具体问题,将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构成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相关知识也就浮现于眼前,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例如:在讲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时,让学生观察《中国军队激战台儿庄》和《抗日军民破袭铁路线》,让学生预测:抗日战争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为什么?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但是只要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图中人物是怎样的身份?”学生马上会兴致勃勃地观看,然后看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英勇奋战等,得出趋势是走向胜利。
由于这个问题设计得合理到位,学生通过自己仔细认真的观察,很长时间难以忘记。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经常设问学生,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先在黑板上写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提出问题:你心目中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是谁?然后再出示1948年以来历次“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评选的结果,林肯都是排在第一,设问:说说林肯为什么能够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问,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问题,或对提出的问题展开一番讨论,最后由教师运用历史辩证观作概括总结。例如中国近代史上,逐步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要求学生说出:“清朝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如果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影响中的关键词“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成为”一步一步去设问学生,相信学生会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答案的。
六、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就历史教学而言,内容上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比较,形式上可以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例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设问学生:“通过日本的两次改革——明治维新与文化改新,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学生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横向比较能力,引导学生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似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求同存异,深化认识,寻求规律。如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失败了?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最终认识到这两件事在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不同,导致了两种结局,从而培养学生横向比较的能力。课堂设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节课成效的关键。因此,富有艺术性的设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运用设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2篇: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中,应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教学。只有学生口算熟练了,笔算才能正确、迅速。因此教师要把口算这项基本任务完成好,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口算兴趣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选择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事物入手,组织教学: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进行口算教学。在教学“9加几”时,我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一天,企鹅博士邀请小狗、小猫和小熊到它家做客。三只小动物来到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写着:“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口算能力,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9+1、9+2、9+3、9+4、9+5、9+6、9+7、9+8、9+9,每个算式的和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连起来就是锁的密码。”学生在这富有童趣的故事情境激发下,进而开展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全班同学的`参与和计算中得到了密码,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了口算,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研讨,感悟口算算理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见解、解除心中的疑惑,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笔者注意,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探究问题的核心,根据操作探究过程、体验、感悟等进行交流。交流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笔者耐心地倾听了学生的交流,给予有效的点拨、梳理、引导。
如:在教学“9加几”的课堂中,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探索的方式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9+5”求和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的是在9的基础上往后1个1个地数;有的是先数上1个和9凑成10再接着数;有的从9里面拿出5和另外的5凑成10;有的将“9+5”看成10加5,然后再去掉1;有的用学过的“8+5=13”,8添1是9,13添1是14;……通过合作研讨、交流、展示,学生们形象地感受到口算“9+5”的算理及不同的思维方法,从而找到捷径。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算理,感悟到相关的数学思想,增强了成就感,培养了探索的兴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9+5”及“9+几”的多种思路的争论,使学生通过思维碰撞“悟”出道理、规律和方法,形成科学的结论,发展了思维能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研讨。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三科学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按照新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笔者做出长计划、短安排,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笔者坚持长期训练口算,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1)在每天的数学课开始用2~4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听算训练:采用教师报算式、学生在本子上写答案的方法,要求学生合理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2)坚持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口算能力的发展。(3)开展口算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对口算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口算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如:“口算抢答”、“开火车”、“夺红旗”、“口算接龙”、“对口令”、“找朋友”、“小蝌蚪找妈妈”、“手拉手找朋友”、“龟兔赛跑”、“抽签答题”等,让学生在玩中促练、练中提高。(4)定期开展口算竞赛,检验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口算能力。
总之,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才能达到培养低年级学生过硬口算能力之目的。
第3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论文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顺应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真正践行“知识来源于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课程资源进行的创新和整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知识、社会经验的结合点的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使信息技术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发展的空间,使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论文关键词】贴近生活;培养能力;做法
当今社会是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其今后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的责任。
我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农村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的制约,他们只有在信息技术课上才有机会使用一下电脑,如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