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第1篇: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注释及启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太宗曾罢朝(1),怒曰:“会(2)杀此(3)田舍汉(4)!”文德后(5)问:“谁触忤(6)陛下?”帝曰:“岂(7)过(8)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9)。”后退而具(10)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11)?”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12)魏徵得(13)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14)敢不贺?”上乃悦。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大惊道:“皇后这是为什么?”(皇后)回答说:“我听说主公圣明大臣忠心。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可以直言。我有幸能为后宫充数,怎么敢不祝贺(您)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太宗罢朝文言文注释
(1)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2)会:定要。
(3)此:代词这,指魏征。
(4)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5)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文德后。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岂:难道。
(8)过:超过。
(9)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10)具:穿戴。
(11)是:这样。
(12)故:因此。
(13)得:能够,可以。
(14)安:怎么。
太宗罢朝文言文启示
魏征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征一样能够直言不讳的人。所以太宗便在魏征死之时咏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故事的寓意在于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拓展:太宗罢朝文言文阅读理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2)故魏征得直言 (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朗读节奏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B、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C、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D、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小题3】文皇后在太宗盛怒时,指出“ ”之道并朝服以贺,极具智慧(用文中的语言回答)。(2分)
【小题4】短文揭示了太宗 的形象特征。(3分)
答案
【小题1】 ( 1 )具备,具有,文中引申为“穿戴好”( 2 )能够
【小题2】A
【小题3】主圣臣忠
【小题4】( 3 分)尽管霸气,但心胸较宽广,能接受进谏。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具有准备饭食或酒席、准备,备办;全部;陈述;器械;才能的意思。根据语境“具朝服”,具这里引申为穿戴好的意思。 得有得到,获得和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
【小题2】试题分析:后在这里指皇后,“后退”在这里是两个词,所以BC两项不对。“退而具朝服”是状语成分,修饰“立于庭”,所以不能停顿。D项也不对,所以答案是A。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点评: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古代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要真正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再进行句读的划分。
【小题3】试题分析:从“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的对话,可知道皇后的劝说的方式。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评:用原句回答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题,要注意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提炼出相应的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①!”可以看出太宗比较暴躁,强权意识强,但他听了皇后的劝说后,能接受皇后的建议,善于纳谏。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第2篇: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所写的文章。以下是太宗罢朝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了解吧。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上乃悦。
注释
1、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2、会:定要
3、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4、太宗:指李世民。
5、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8、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9、具:穿戴
10、是:这样
11、岂:难道
12、过:难道
13、若是:这样
14、故:因此
15、得:能够,可以
16、安:怎么
翻译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妾身(因您的恩宠)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太宗才转怒为喜。
寓意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魏征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征一样能够直言不讳的人。所以太宗便在魏征死之时咏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
人物简介
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说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3]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4]
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公元601年3月15日—公元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1],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后嫁予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崩,葬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2]。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3]。尝著有《女则》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4]
魏徵魏征(历史人物)一般指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人(一说邢台市巨鹿县人,一说是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人[1-2]),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宰相、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魏徵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第3篇: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所写的文章。以下是太宗罢朝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了解吧。
太宗罢朝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上乃悦。
注释
1、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2、会:定要
3、田舍汉:乡巴佬,这里指魏征。
4、太宗:指李世民。
5、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6、触忤:亦作“触迕”,迕,逆;触,触犯
7、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8、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感到难堪(窝火)。
9、具:穿戴
10、是:这样
11、岂:难道
12、过:难道
13、若是:这样
14、故:因此
15、得:能够,可以
16、安:怎么
翻译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
第4篇:《太宗罢朝》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太宗罢朝》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4.妾闻主圣臣忠( )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