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恰似当年散文
第1篇:思无邪恰似当年散文
思无邪恰似当年散文
晨光微渺,我躺在床上缓解着昨夜的梦境,想了想夜梦时分,耳边好似听到了稀疏的雨声,于是,起身拉开窗帘,果然,外面刚长出脆芽的枝干上,还挂有晶莹的雨滴,打开窗户,一口清洌的空气便瞬间扑面,直入心脾,让人倍感内心平和、宁静。我不自禁,遂提笔一篇《晨醒?清风饮》
夜独醉
思无邪
浅梦
梦里听风雨
酒醒
窗外晨光渺
雨沾枝
新芽湿
一口清风饮
心湖今朝宁
写罢,我穿好衣衫,大步出门,直至止步野径。顾自一番思量,见两岸一缕芳华,却心生淡浅之感,好似心如明镜、淡绪如水之意,又似那初春一夜静放的花塘,明媚中犹见一抹紫意嫣然。
因心中像是很久没见过那些繁杂和热烈的“情”,故,我在路边静伫良久,感清风徐徐,淡香清凉。
恍然间,我很想去找一找熟悉的'酒友,好聊一聊平常,说一说笑语,谈一谈此生,打发些寂寥之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友酒时,许是少一些炙烈的似锦繁华,却想来会多些平和、知足,如此何尝不是更好。
我这一刻的所想,无非就是枕边书、朋友、酒,至于梦想,还是轻狂一笑放梦间。
散步许久,意兴有些阑珊,我向回而去,途中路过一处池塘,遥见清澈之水,走到近前,风掠起,荡出片片涟漪。有一瞬间,水中倒影幻出了记忆中的青涩之年,我看见那些无余的侧脸,依如在印证着昨日的美好,然而,这清浅的池影,却偏又让我倍觉一种深沉之感。
不知觉,清浅的雨又飘飘渺渺地落满眼前,前方的景不免又被添上了一笔苍然。
我不禁又想起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是在我的心底,我所奈何的那年,清明雨上,你却不过是匆匆过客。我想情或许不分深浅,只是敌不过一个人离去的苍白罢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到今朝,那段情即便深刻入骨,也终道成了清浅的雨,道成了往昔的寻常,还有那些不知名的独白之感。虽然,离情的你并不知道,那一种心碎般的美好,在我痴痴念念了数年,直到确信了不能再现,才渐渐折封进了尘土。
我想起了我的家人,是的,从那之后,将家人间的羁绊成了我此生之重,那份份亲情,也成了我私自填补心中折封所缺失的空白,而这一填便是三年。
我也曾以为填补这片空白,需要更久的时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才明白,亲情实则确比其他情感来得伟岸宽广。我也终于不再执着于那句,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觉得“在一起”就够了……
又到了夜里,细密的风有些许微寒,沉梦间,我看见一处篱笆院落,石台上点着一盏烛火,林叶旁,有一人独坐,只见他抬头望月,杯酌自饮,后又拔剑刻字,似寄相思。直到最后,风声渐远,月华散落,我才看见那墙壁之处零落的词句……
浮生忆歇
剑斩流年
提笔染墨
陌路尘缘
隔世的年月
终隔断了想念
那漫天繁星
是谁抓不住的句点
奈何
奈何
只是恰似当年!
第2篇:散文—思无邪则辨正
散文—思无邪则辨正
一般人听到“思无邪”一语,往往望文生义,说那是指“思想纯正无邪”。
这句话得以流传,是因为《为政》篇孔子的说法。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先说《诗经》此语的原意。“思无邪”三字出于《鲁颂·駉》,描写鲁君(僖公)牧马之盛。其中四段诗,共出现“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四语,形容其马之多之美。“思”为语词,与“思想”无关。
专就“思无邪”来说,接着最后一句是“思马斯徂”,描写马之善行。在马向前奔行时,不能稍有偏斜,否则容易摔倒。因此,“思无邪”所形容的是“马向前直行而没有偏斜”。“邪”与“斜”通。
《诗经》为古代文学作品,内容有国风、小雅、大雅、颂。来源是民间歌谣、朝会歌乐、庙堂颂词等,大体皆有感而发,出于真情。人的内心有所感动,于是发抒胸臆,由内而外“直接咏成”,正如牧马之奔行,直接向前。所以孔子用“思无邪”三字概括《诗经》的文学性,可谓恰当。
朱熹的注解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这种观点早在古代“集解本”已经说过:“思无邪,归于正也。”朱注特别强调“善恶”与“保持情性之正”,这表示他所理解的“思无邪”的“邪”字,是指“不正”而言,所以“无邪”就是“得其正”了。
为什么不宜说“正”呢?因为一说“正”与“邪”,就须分辨其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与《诗经》所强调的“发抒真情”是两回事。孔子在《论语》中另外说过“兴于诗”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指由真情可以引发读者的真情;然后像“兴、观、群、怨”四字,皆与抒发情感有关,而与“正邪”无关。
关于《诗经》的由来,《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古代的观点,显然较符“思无邪”原旨。
再看朱熹的《诗经集传序》,他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既有所欲,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矣!此诗之所以作也”。
朱熹强调由有思而有言,可见他确实是一位哲学家,总是放不开“思”之一字。而他在这儿开头所谈的“人生而静”云云,也是他的人性论在借题发挥。《诗经》本身主要是文学作品,其中也许隐含了某种人性论,但实无系统可言。并且,再说一次,重点也不在于“思”。
王闿运《论语训》说:“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哉?”这话无可辩驳。因此,我们在翻译孔子此语时,不宜强调“正”,更不可谈及“思想”。孔子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挚情感。’”
傅佩荣,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著有《傅佩荣国学精品集》《傅佩荣心灵关怀作品集》等。傅佩荣的著作洋洋大观而雅俗共赏,傅佩荣的讲座娓娓道来而智慧充盈,体现出深入透彻的哲学思考,学跨中西的.文化视野,通透达观的生命关怀。不论是他的讲座还是他的文章,很多深刻的道理为什么能做到深入市井人心?一句话:深刻而生活,生活而深刻——既表现出哲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又饱含生活的鲜度,好吃有营养。哲学散文,哲学家写散文,都有着独特的难以替代的魅力。
第3篇:恰似大风起散文
恰似大风起散文
仿佛沉寂了很久,终于看见黑暗中点点星火。寻着渺渺光亮一路前行,在我的心里迸发着豪迈和勇气,似乎每个动作都有些“大风歌”的影子。从前的那些梦幻在此刻清晰起来,每一个放手去做的瞬间,都散发着面对人生的霸气。就像那些急弦快弹的音乐,令人窒息的同时,却又不断地突破不断地超越,永远都不甘臣服不会放弃。很多时候,都有一种身陷千军万马中的感觉,看万马奔腾狼烟迭起,征服的欲望在心底缓缓升起,却是那放声高歌中,挥洒汗水与年华的淋漓。我不知道自己何时会倒下,只记得自己站起身来的瞬间....
那是今年的十月份,我照例又来到人才市场。寻觅着合适自己的工作,这里无论什么时候人都是很多的,每次来到这都有些神魂落魄,看着人潮涌动都是为了生存,心底的叹息时常悄然响起。多少个转身离去的时刻,那是一个底层北漂的失落。带着来时的梦洒尽满地憧憬,细碎细碎的仿佛在不能重新拾起。留下几缕黯然的背影,又匆匆消失在霓虹闪烁的黑夜中。
也许是留住了一次不经意的擦肩,或是我心里仅存的坚定。在我准备离去的时候,一家大公司在我的惊讶中
第4篇:当年网络散文
当年网络散文
还记得当年 ...
那一天,我失足在你面前倒下,
你轻轻的托住我,
咖啡色的刘海随风飘扬,
长长的眼睫毛在柔和的阳光下投一片阴影,诱惑而触动人心...
那一刻,我的心加速地跳动着,脚步凌乱,慌忙地离开,
心房,早已被你在无声无息地入住。
好几次的表白信投放了入你的储物柜 ,
你,收到了么?
后来,看见你身边有一名女孩,无微不至地在照顾你,
我对自己说:收手吧,他有她了!
到我真的説服自己的时候,你却跑来跟我说我喜欢你...
到我与你交往了,
你身边被燕瘦环肥围绕着,
我与你相处的二百多个日夜,
我每天都是提心吊胆,
连做梦都怕你被人抢走...
直到两年半前浅夏中的一个雨夜,
你满面寒霜地告诉我,分手吧...
声音冷得没有一丝温度...
他已不再喜欢我,移情别恋了...
那刻,我顿时明白了,
原来无论我哭得多么的撕心裂肺,
也不及她的一滴眼泪珍贵...
那个雨夜,带了给我宛如千年寒冰的`刺骨寒意...
却怎么都赶不走…
我曾告诉过自己,
想不开,就不想,
得不到,就不要,
但安慰自己的理由多了,
连自己都觉得假了…
曾经那么的有一刻,
我希望
第5篇:当年长安散文
当年长安散文
当年的长安,它只是存在与想象之中了。这长安早已不再似那盛唐,我行遍街巷,也未寻到一句诗歌的千年传唱。
早已没有了春风得意的纵马疾驰,开了又败的长安花看尽了只是现代的无尽繁华,无情的水泥砖石覆盖了千年前的遗风,我看不到,也寻不到了古意,纵然依旧繁华,也不是当年的长安了。纵然还有零星的.仿古建筑,也生硬的像是僵直的躯体。
失望了,这长安可还有一些流传?我疾行的脚步带着散乱的目光在游荡。
幸好也不是都剩不下了,那还屹立的古城墙还在述说当年的故事,在这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华延续着苍凉。是苍凉,从那一块块城砖中渗透出来,唯有这苍凉,还是如那当年一样。
我顺着城墙慢慢走着,路旁的槐树落尽了叶子,依着城墙的路上少有人车,也是这冷清才留存了那一份痕迹。想象着,这城墙曾经守护这方城,曾经忍受的的刀砍箭创,也沾染了从军人的鲜血,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昌败。只是它无言,从古至今只是为了流传。
这长安,只剩下一段城墙,这是一个城市的悲怆,这不知让多少像我一样的人的梦在醒时被击碎一地,它依旧繁华,只是没有了诗画,它僵硬了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