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论文
第1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论文
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论文
一、青海省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青海省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是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其具体内容如下:
1.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点
青海省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从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点上看,青海省土地面积7215.0万hm2,大部分地域属高原地带,林木稀少,其中草原面积3646.7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5%。草原面积中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3.8%。全省林地面积719.4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03%;森林覆盖率只有5.2%,大大低于18.21%的全国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匀,多处于江河源森林生长极限带。青海地区受自然条件的局限,适生树种比较少,全省有耕地面积66.9万hm2,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9%,其中坡度25°以上坡耕地3.3万hm2。青海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山地分布很广泛,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2.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林业是青海新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青海新农村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林业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林业建设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二是林业能够促进农牧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增收的可能,发展林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林业建设是实现新农村牧区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林业的发展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文明的熏陶,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由上可知,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势在必行。
二、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青海省林业产业的利用率,促进新农村建设,在了解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点和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总体规划,分区治理
总体规划,分区治理,是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对青海省而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根据青海的地理地貌特征,从整体上对青海省的林业进行规划,将全省划分为东部黄土高原综合农业区、环青海湖牧农渔林区、柴达木盆地农牧林渔区和青南高原牧林区。总体上实行“南封、北育、西治、东造”的总体方针,而针对不同区域,在新农村建设中,其林业发展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进行分区治理。
2.因地制宜,找准重点
因地制宜,找准重点,是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的重要环节。青海省林业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不同,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而应开展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找准每个区域的建设重点。具体说来,青海省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对于浅山地区要大力营造兼顾生态和烧柴等问题,在东部农业区则要实现绿化、美化和产业化目标,此外要发挥林业的城乡环境美化绿化功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景观。
3.保护资源,培育特色
保护资源,培育特点,对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青海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发展林业,还要保护资源,力求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生态链。在具体做法上,青海省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情况,培育青海省林业发展的特色,认真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对于妨碍林业发展的乱砍乱伐行为,要明令禁止并严惩,与此同时,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基础上,培育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好。
4.林权改革,分类经营
林权改革,分类经营,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青海省新农村建设,要发挥林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要在林权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林权改革,开展分类经营,使青海省林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整体上规划青海省林业发展。其次,要建立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体系,确保林业发展合作经营的有效性。再次,要规范森林资源流转体系,使森林资源发展有章可循。此外,还要建立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支撑体系,通过林权改革,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进而实现青海省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结语
总之,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发挥林业的积极作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青海省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林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点,即总体规划,分区治理;因地制宜,找准重点;保护资源,培育特色;林权改革,分类经营,充分发挥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林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海省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童智玉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马春梅.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探讨[J].才智.2016,(09).
[2]张军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7).
[3]梁钧.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6,(03).
[4]姚顺彬.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林资源动态变化浅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S0).
[5]杨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税问题与政策思路研究[J].中国市场.2016,(16).
第2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使命论文
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使命论文
1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改变生态脆弱的局面,才能保障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林业是大农业的有机构成体之一,夯实新农村基础建设,促进“生产发展”,需要林业发展;拓宽农民的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离不开林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村容整洁”,渴望林业发展。因此,林业在宁夏海原县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对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又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2海原县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海原县林业发展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特色林产业及后续产业发展逐渐形成规模。截至2006年底,全县林业总面积已达12.05万hm2,比“九五”清查时期的0.85万hm2增长了14.1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19万hm2,其中退耕造林4.55万hm2,荒山造林5.64万hm2,工程涉及全县18个乡镇138个行政村,3.6户19人;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粮7466万kg、补助款2.30亿元,折合现金3.3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受益943.00元,退耕农户人均受益1762.00元。天然林保护工程共完成管护面积2.10万hm2,累计封山育林1.00万hm2。完成三北防林建设1.20万hm2,建成绿色通道157km,造林绿化率提高到21.9%。完成生态公益林补偿界定面积10.67万hm2,其中已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2.00万hm2,纳入地方生态公益林0.13万hm2;以枸杞、红枣为主的特色经济林达到0.30万hm2。
3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连年旱灾影响,各项造林保存率下降,林地补植任务繁重,集体、退耕林地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管护形势严峻。二是退耕还林粮款兑现矛盾突出,全县尚有超过0.33万hm2退耕林地没有纳入国家粮款补助范围,群众反响十分强烈。三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还未能显现出来。四是林产业发展的层次还比较低,林产品加工业还是一片空白,林业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五是林产业发展项目补助偏低,工程建设开展困难重重,制约了海原县林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4海原县今后5a林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今后海原县林业建设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以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为主题,以“创建森林县城、再建园林新区、构建产业体系、共建生态家园”为目标,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海原作出更大的贡献。
4.1创建森林县城依托牌路山、南华山森林资源优势,以牌路山森林公园建设和大六盘生态工程实施为契机,以县城为中心向西华山、月亮山及周边辐射,着力推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大幅提升县城及周边生态植被覆盖率,争取3~5a使县城绿化达到森林城市标准。
4.2再建园林新区新区绿化规划总面积853.00hm2,其中:核心区绿化75.73hm2,重点区绿化195.60hm2,一般区绿化581.67hm2。总投资3000.00万元。新区凤凰山绿化建成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0.0%以上,形成冬季有青、春夏有花、秋季有色、层次丰富、四季分明的“三带三区”山地森林景观效果,为海原县新区建设将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提升成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新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3构建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与产业并重的原则,走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以生态与产业双赢为目标,按照“东西两路突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突出特色林产业地域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4.4共建生态家园结合各地造林立地条件的不同,坚持“北封、南造、中治”的生态建设方针,分区域、有重点地稳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绿色家园。要实现以上林业建设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今后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本着属地管护的原则,加大林地管护力度,全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2)加强部门合作,加大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力度,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3)通过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4)加强乡镇林业站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林业建设职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5)加快国有场圃改革发展步伐,发挥基层场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国有林业场圃是海原县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场圃地处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6)坚持以林业科技为支撑,健全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造林科技含量和林产品加工能力,推进地方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要坚持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7)健全地方林业法律法规,加强林业政策宣传和林区执法力度,保障林业建设的顺利开展。健全的林业法规是推进林业建设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要加快建立完备地方林业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的林业执法体系、高效的林业执法监督体系和健全的林业普法教育体系,为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第3篇: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民营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发放的排头兵、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对外形象的代表者。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根植于农村、发迹于农村、壮大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存在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对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民营企业大显身手、贡献社会的大好机会,又是加快自身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在我市实施跨越式发展宏伟战略,努力打造与现代化大城市相协调的新农村典范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应该抢抓机遇、有所作为,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一、我市民营企业已经具有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1、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具有重要意义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核心和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市GDP发展速度高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但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