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多少事--《读懂咏史怀古诗》教案

2023-10-05 07:13:2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千古兴亡多少事--《读懂咏史怀古诗》教案

登封市嵩阳高级中学 郭志飞

【教学设想】

新课程必修四第二单元有三首古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首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另两首是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三首诗歌都是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达到伤己、伤今、反思等目的。用典只是手法、过程,而不是目的。学生要学会通过分析表面的典故,理解作者的主旨和用意所在。这一节课,就是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找到用典手法到咏史抒怀的通道,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感情、读懂诗歌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 能够准确找出咏史怀古诗的古今连接点;

二、 理解诗歌内容,说出诗歌中“用典怀古”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找到古今连接点,掌握怀古诗的三个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练习总结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内容】

一、 课堂导入:(课件展示)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是啊,多少烟尘历史中,多少历史诗歌里。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诗人的心跳,去感受历史的沧桑,聆听诗歌的回音。

二、方法总结:

1、什么是怀古诗?(课件展示)

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怎样读懂怀古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种线索

一个接点: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3、举例分析,寻找连接点。(课件展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运用了对比伤己手法。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是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挖掘二者连接点(讨论练习):丞相祠(杜甫--诸葛亮)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亮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4、概括分析,确定三条线索。(课件展示)

怀古诗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条: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总结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或相反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分类:①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举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

连接点:赤壁-- 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苏轼和周郎。

周瑜:英才年少而令“樯橹灰飞烟灭”。

自己: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已过不惑之年,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②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例:李商隐《贾生》

总结二:怀古伤今。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作者身置其中,发一己感慨。

举例: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很多人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分类: ①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举例: 《越中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②物是人非型:风景依旧,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讽今伤今。

举例: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总结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这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桑; 借古讽今的感伤。

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表现手法 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把握其作用。

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在鉴赏时,只要我们能紧扣住诗中“古”“史”的典故,抓住一个对接点和三条情感线索,就不难解读怀古诗的真谛。

四、迁移练习: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分析:上阕: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立丰功伟绩 --对比自己,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怀人伤己)

下阕: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衰的伤感 。(怀古伤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廉颇--同病相怜,不忘为国效力。(怀人伤己)

答案:1、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2、作用及思想:引用孙仲谋、寄奴、廉颇,怀人伤己,抒发作者收

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与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感伤。

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怀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借古讽今,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和希望他们引以为戒的理想。

迁移练习:2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连接点:京口北固亭 作 用:怀古伤今

怀 古:歌颂古代英雄人物。

伤 今:讽刺南宋统治者。(表达爱国豪情)

五、课堂练习:1、读刘禹锡《乌衣巷》,完成后面题目。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二两句写朱雀桥和乌衣巷的 , 渲染了一种 的氛围,三、四句借 表现 。(怀古伤今、昔盛今衰)

2、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 的诗。诗的一、二句中 仍在, 成空;三、四句写 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怀,暗寓伤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

3、 《折桂枝咏史》 阿鲁威(元)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4、 《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连接点:凤凰台----金陵繁华

目 的:怀古伤今,不得重用

怀古伤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哪件物品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1)由铁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连接点)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没错,但诗味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兴发亡国感慨。

六、结束语: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描述着世间沧海桑田。“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人生路上,与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热爱唐诗,热爱传统文化,“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因为我们是屈原的子孙,我们是李杜的后人,我们生在最美丽最古老的国度--中国!

第2篇:千古兴亡多少事——《读懂咏史怀古诗》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一、能够准确找出咏史怀古诗的古今连接点;

二、理解诗歌内容,说出诗歌中“用典怀古”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找到古今连接点,掌握怀古诗的三个作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练习总结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内容】

一、课堂导入:(课件展示)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

是啊,多少烟尘历史中,多少历史诗歌里。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诗人的心跳,去感受历史的沧桑,聆听诗歌的回音。

二、方法总结:

1、什么是怀古诗?(课件展示)

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怎样读懂怀古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种线索

3、举例分析,寻找连接点。(课件展示)《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是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挖掘二者连接点(讨论练习):丞相祠(杜甫——诸葛亮)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亮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4、概括分析,确定三条线索。

第3篇:高三语文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doc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千古兴亡多少事

千古兴亡多少事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如果把群众路线定义的外延扩展一些,那么它应该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始至终。就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历朝历代的更迭,广义上的群众路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王朝的兴亡都与群众路线有着密切关系,只是当时的叫法不同。一个王朝衰败及至灭亡,究其主要原因,都是失去民心。封建王朝的明君盛主都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民为重、君为轻”的道理,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说民心的向背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毛主席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最终动力,道理就在于此。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封建帝王有着最原始的反腐败的动力。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连江山社稷都是皇帝自家的,因而他根本不存在腐败的说法。然而,皇帝深知,要确保江山社稷的稳固,腐败是一定要反的。他是绝对不允许因那些贪官污吏的腐败,致使他的王朝走向衰败没落的。因此皇帝的反腐败的决心是坚定的,要求也是强烈的。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咏史怀古诗教案

教案: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因而,本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方法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2、学习咏史怀古诗情感类解题方法,准确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咏史怀古诗情感类解题方法,准确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咏史怀古诗情感类解题方法,准确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第六节 千古兴亡多少事

第六节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 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 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 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 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 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 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 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千古兴亡多少事(学案)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学案)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怀古诗是中国古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怀古诗有的是咏古迹,有的是怀古人,有的是忆古事。但多是借古讽今。

唐代咏史怀古诗:

1、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取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

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

未完,继续阅读 >

《千古兴亡多少事--《读懂咏史怀古诗》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千古兴亡多少事--《读懂咏史怀古诗》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