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
第1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
故事一:未来的变化难以用现状简单推理
莫言说:外国记者问:中国目前发展是很好,但是贫富差距那么大,到2050年中国贫富差距会到什么程度,社会要出大乱子吧?
莫言:今年是2013年,到2050年还有37年。37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那是1976年,那时候谁能想象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那么,37年后中国又是什么样子?如今中国发展更快,变化更快,所以不要按照现在的情况去设想未来,我们可能无法想象那时会发展成什么样。不过,这些年中国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有条件发展地更理性一些、更沉稳一些。
故事二 :差异定价
莫言说,他经常在家乡的集市上转悠,看到有一个卖麦子面粉等的'小贩,他的价格常常比其他的小摊卖得稍稍贵一些,别人卖1块1,这位小贩卖1块1毛五,仔细一看,在他的麦子和面粉旁边,放着一小勺的石子沙子,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没有把这些石子沙子放在面粉麦子中间,价格当然就要高一些。
故事三:敢于信任、值得信任是商业文明的基础
关于如何理解商业文明,莫言说,我还是再讲一个故事吧。我的一位前辈做生意,借了济南一家商号的钱。后来到年关他就坐车到济南还钱,那是一大口袋钱呀,可以说是巨款。在车上,他遇到一个人,大家聊天,问:你是干什么去?那位我家前辈就告诉他:我去济南某某商号还人家一口袋钱。结果那人说:巧了,我家就在那个商号边上,我们一起去吧。我的那个前辈说:我这次还有许多事情,干脆你带着这一口袋钱和字据,替我把钱还给那家商号吧。后来前辈就提前下车,办其他事情了。那个陌生人也真的把钱交给了那个商号。这就是一种商业文明,相互信任是商业文明的基础。当前值得忧虑的是,相互没有诚信和信任,每个人都可能相互是加害者,农民生产的牛肉羊肉自己不吃,但是他买的别人的商品也可能受到伤害,没有诚信,每个人可能都成为受害者。
故事四:信任的力量
莫言说,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情节:一位父亲为了显示自己的枪法高超,拿出一个苹果放在孩子的头上,然后拔枪把这个苹果打碎。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与孩子之间是相互信任的,首先是父亲的枪法要好,不能是怂包;其次孩子对父亲要有信任和信心,信任在外人看来,也可能包含着巨大的冒险。
第2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访台之旅侧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访台之旅侧记
“文学,最高的奖赏是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访台之旅侧记
福建日报驻台记者李向娟
“我离博士水平还差得很远”23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陆著名作家莫言在台湾佛光大学获颁文学博士学位时谦虚地说,“虽然我的脖子很粗,但难以承受这顶桂冠的分量。”在莫言看来,博士学位是项很高的学位,必须具有专业与广泛的知识,因而,他觉得这顶博士帽戴在头上,“很不舒服”。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尽管有多所知名大学想颁发博士学位给他,但都遭婉拒,而如今他接受佛光大学的学位是因为特别喜欢“佛光”这两个字,它代表“温暖”与“佛光普照”。
受星云法师之邀,莫言从本月15日起赴台,先后在台湾高雄、台北、宜兰等地参访,并参加第二届星云人文世界论坛,与星云大师对话,进行多场演讲。
谈及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莫言坦露,一开始是因为“听村里的右派大学生说,作家的稿费多到一天3餐都能吃饺子。”从1981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到57岁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慨地说:“第一次看到文稿被印成铅字发表的喜悦,不亚于听说自己获奖。”虽说获诺奖是作家们的一大梦想,但莫言认为:“不应是终极梦想,文学,最高的奖赏是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
虽然诺奖殊荣在身,但莫言仍自持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看《三侠五义》就梦想自己有超凡的武功,向恶势力宣战。听奶奶说公冶长通鸟语而在南山顶上得羊肉吃的故事,也一心梦想着懂鸟语”。可见,童年的梦想总与听故事有着莫大关系,但总归是与食物脱不开关系。这位山东高密农村出身的文学大师,从小只念了5年书就辍学下地种田,“上世纪对饥饿的体验太深刻!”因此,莫言演讲时说,“童年记忆深处是我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约50万字的‘生死疲劳’是描述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妪抗拒人民公社的故事,故事深具省思贪欲的哲理。”
在被问及获奖后的感受时,莫言说,“既幸运又惶恐”,因为还有很多比自己更有资格得奖的人。在莫言看来,得奖后,不仅不会凭空使自己的文学作品品质提高,反而随着知名度扩大,会引来更多人的审视与批评。“不过,批评虽然不如获奖让人感到舒服,但可以让人更快进步。”莫言幽默地说。
尽管头顶着诺奖的光环,但莫言却努力保持轻松的心态,“写作时要忘掉奖项,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写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天天惦着“我是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我的作品必须配得上这个金牌”,压力太大,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当然,文学作品必须时刻贴近百姓生活,才有生命力。在莫言看来,好的作品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作家应该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所希望的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他认为,一个作家不应该把自己抬得太高,获奖后仍然是一个普通人。
莫言透露,今后他会花大部分时间在写作上,但主要是写自己,“年过50后想向内看,要理解自己才能理解别人。”
在高雄、台北、宜兰的演讲会上,几百位台湾读者赶来聆听,现场座无虚席,连楼梯走道上都坐满了听众。
莫言已是第6次来台湾,但此次是他获得诺奖后首次赴台。此行还有一个特别任务,就是携新书《盛典》参加台北新书发表会。新书是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作品,包括13篇日记、7篇演讲、8篇访谈、65张照片,记录他瑞典领奖之行的领悟。
谈起台湾之行,莫言除了赞美星云法师和他的“人间佛教”外,还对台湾的志工赞美有加,“过去看台湾,觉得很乱,其实台湾的乱,只乱在政治小圈圈内。”莫言举例说,此次去台北故宫,由台北志工带着,耐心地为他解说,深受感动。“这些志工不但专业,更陶醉在付出的快乐中。”在莫言看来,感到台湾社会充满和善、友爱精神,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令人感动。
本报驻台记者李向娟
第3篇: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经典语录
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经典语录——值得一看
1、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2、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3、别怪我太冷血,实情便是这样残酷——两情相悦时,你乐得付出,他乐得全收,你不感觉是牺牲,他不感觉你有多苦。爱情如果真是天平,相爱时真心与回应自然持平,不爱时,再多的付出再痛的牺牲不过是让轻的更轻重的更重。情事如此,事业生活也当如是。管它回收的是琼瑶还是木瓜,切切记住:甘愿做,欢喜受,别拿牺 牲当口号。
4、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在爱情中学习爱,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以更好的姿态重新爱。
5、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6、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7、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8、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9、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10、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11、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12、简单的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