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第1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说书找对我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然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对封建等级和门阀精神魅力以造福人类。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坠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亦或者他们不断地挣扎战斗,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仍是回到原点,但是他们相信,他们生来是要做战士的,战士最大的光荣,是“死得其所”,马革裹尸,削减沙场,乃是他们最光荣的归宿。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
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终还是一死,就像书中所讲到的一样,“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面对冥冥中拿管这一切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这种失败,乃见证了他人生的意义。
“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的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战斗完了,筋疲力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的在主替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待播种收获,把那些艰苦美妙的劳作做完一吼,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
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于这种天生要做战士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或者上天能给予他的最大眷顾,就是能和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人共同走过人生,但是可惜的是,克里斯多夫,上帝连这一点都没有给他。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战斗的人,一个爱你懂你的人对你人生的重要,不要低估他们。
最后,我想说,自然有人,天生要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挣扎、奋斗,他们不肯因为眼前虚假的光明而自欺欺人,于是勇敢地走入黑暗,去探求真正的光明,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倒下了,也有很多人在继续前进,让我向你们致敬,在黑暗中为光明挣扎的、不肯放弃的人们。
第2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英语推广学校教师王文武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二、感情世界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爱情,亲情都说了当然不能忘记友情,奥利维出现在一个最平静的时期。如果硬是要分的话,约翰克里斯多夫属于理想者,奥利维是现实者,他们两个在这方面结合得相当完美,因为他们彼此拥有如此纯洁的友谊而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约翰克里斯多夫将这份友谊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他大胆让爱,将心仪的女孩让给奥利维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而且约翰克里斯多夫为了奥利维改掉了自己几十年粗声大气的习惯,为了奥利维去跟别人决斗,可以说是为了朋友能上刀山下火海,可谓两肋插刀。当然他会得到朋友的回报,奥里维一直是他精神的支持者,甚至最后为他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奥里维就没有约翰克里斯多夫事业的颠峰。其实他那丰富的情感源于情感的冲动和心中的那份坚守的正义感,这既是他的优点又是他的致命弱点。他甚至为了搭救姑娘而杀死警察,最后不得不因此过上逃亡的生活,又甚至为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去揭示一个不应该由他来负责的误会。当然他的情感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爱国情感了,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沸腾的日耳曼民族的血液,所以即使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他的祖国。
三、精神世界
虽然丛书的开端一直到结尾,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坚守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那份坚持在中国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时候受人欺侮从来没有屈服,而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出于对音乐的尊重,竟然对一个唯一肯雇佣他并付给他丰厚薪水的公爵说“我绝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什么!”他毅然辞去了那份优厚的工作。在音乐中他会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单纯、宁静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齐亚的爱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终葛拉齐亚还是先离他而去,读到这里也不尽让人潸然泪下啊!
夜静得出奇,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狂风。合上《约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释重负。或许我们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么艰苦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运,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离我们远去,但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这是精神的重生,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很不会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字,恐怕自己拙笨的文字无法言尽本来的内容。但对于这本书却由衷的想留下一些自己读过的退迹,它断断续续陪同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仿佛自己已梦游般伴着克利斯朵淌游在那个年月的欧罗巴,那里的莱茵河、阿尔卑斯山脉......以至于在现实中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那块土地去探寻他的足迹,尽管此时的欧洲非彼时的欧洲。引用译者的序言以及深刻打动自己的文字来简单的记录这部巨著。
正如译者言,这本书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
作者把整个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来做为克利斯朵夫的背景,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的性格以外,更具反映了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对于这部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的巨著,据作者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的象征,于是,此书便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开了篇。
书中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在音乐上天才般的创造以及对当时音乐弊端的抨击;描述了因为命案而逃往法国巴黎的生活;大量的文字比较了德法两国在思想艺术上的区别;描述了朵夫少年到青春萌动时期交往过的女性:弥娜,萨皮娜,阿达,安多纳德;描写了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朋友-奥里维以及奥里维死后对他心灵摧毁性的打击;直至生命的暮年遇到了心灵的归宿-葛拉齐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结合。精神上水乳交融,灵魂上合二为一,但是肉体上始终保持了朋友间的尺度。
他的一生都在逃亡中颠簸流离却创造出了伟大的音乐!他一生未曾结婚却到生命的终了有两个视同已出的孩子-奥里维的儿子乔治和葛拉齐亚的女儿奥络拉。
他在平静中走向天堂,正如书中写到:噢,欢乐,眼看自己在上帝的至高的和平中化掉,眼看自己为上帝效劳,竭忠尽力的干了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的欢乐!
如果你热爱音乐,你一定会陶醉在其中,虽然你无法真切地听到朵夫的作品;如果你热爱生命,你会在朵夫身上发现在共鸣,并且得到更多的力;如果你心灰意冷,看看朵夫受的苦吧,自己的那些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沿着自己的记忆之河,记录几小段共鸣于心的文字。
物我同化 朵夫饱含有丰满无比的创造力,正如:只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所谓完美并非圆满无缺,而是颠覆不破地,再接再历的向着比较圆满的前途迈进的意思,直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真正的光明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盖罢了,而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和奥里维的友谊 “我有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一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在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儿,那是多么甜美啊,不再孤独了,只要能生死相共,便是痛苦也成为欢乐了!”
复活 生命回来了,而克利斯朵夫的爱也醒过来了,得到上帝恩宠的灵魂简直是一桩奇迹!灵魂从恶梦中觉醒,心又跳动了,枯涸的泉水又开始流了。爱情的精神境界 各人都对朋友倾吐心中的苦闷,也听着朋友的苦闷,互相交换之下,连悲哀本身都有变成欢乐了;觉得自己整个儿被朋友的精神包围了,心里只有一片欢乐的感觉。他闭着眼睛,弹着一些奇妙的东西,于是她体会到这个房间的美,其中充满了出神入化的音乐;她也听到这颗心仿佛就在自己胸中跳动;于是人间的太阳射出一道新的光明,透过幻梦的幕,又带来了一次春天。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约翰克里斯多夫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是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使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也正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有时候,我们爱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的精髓--------感情。就像约翰克里斯多夫,曾为朋友创作音乐,因为他有感情,有故事。真诚,不说谎,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革命的气息。
在学生时代浪漫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生活有多么困难,像他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十几年过去,活生生的现实经历,再读,除了激情与斗志,更多地体察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那脆弱柔软的心。期待一个华丽的人生,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终于相信,所有苍茫悠远的往事总不免消失于虚空,无论经过怎样的悲喜,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全部努力最终都不过只是完成了普通生活,而苦难就是苦难,通常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即便是靠着自由的热情和意志生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会弹一首他的死敌勃拉姆斯的一首曲子。并唱着:“我感谢你曾经爱过我,希望你在别处幸福„„”
克里斯多夫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困扰和冲突。他的艺术生涯也是异常坎坷,但他在矛盾中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从来不为他人所驱使,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点。一个赤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不去按照社会他人的意愿,改变自己,而是把对自己的性格,灵魂,意志,心智的支配权牢牢握在手中,从而为自己更好的燃烧生命,发出光和热,照亮身边的人,前方的路:路的尽头,就是他们渴盼已久的宁静。
第3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1
最近在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是爸爸买来的书,厚厚的两大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之前也知道这是一部名著,但是没读过,见了这么厚厚的书,有点发怯。但是罗曼罗兰写得,而且是傅雷翻译的,想想书的质量应该很高,于是开始读。
读了百十页,真的觉得不愧是经典名著呀,很多人类的共同之心,都很清楚细致地表达了出来,让人觉得非常感动,很有共鸣,应该是以贝多芬为人物原型,很详尽地描写了他的人生历程。但是,这是一本很庄严的书,写得用心,力透纸背,因此读者也需要很恭敬地去阅读,而且人物命途多舛,读起来心始终是悬着的,很相较于轻松的书籍,我读得很累心,于是把它又搁置了几个月,最近又重新拾起,继续读起来。
今天读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苏兹的友情,真的令人动容。只想说不愧为经典之作!当克利斯朵夫
第4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1: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直寂寞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是的,不需要改变,在那个角落里,宁静地守候、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华秋实,云卷
第5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1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约翰-曼希沃,从小也是个音乐天才,深受父
第6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从图书馆借回来这本书,傅雷的译本,共三册,本来打算在两天内读完的,结果中间断断续续有些事,最后看完这本书,还是没有超过一个星期。
看第一册时是耐着性子看,看第二册时已经有了兴趣,但是有些地方写到法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概括,还是会粗粗地浏览一遍便跳过去,等到看到第三册,这本书里的任何一个字,都不肯跳过去了。
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是书找对我了,冥冥之中又安排我在此时读这本书,在我“将死之日”,给予我力量去重生。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堕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
第7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1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