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梵音散文

2023-10-18 07:13:2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倾听梵音散文

倾听梵音散文

1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悲鸣。那个马背王朝,已越走越远,走入历史尘烟中,走入岁月的另一边,成为渔樵酒后的闲话。

可是,一群鲜活的面容,却留到了今天;一张张微笑的面庞,却让今人倾倒;一声声醉人的佛号,却在那片山水间缭绕回荡。

这,就是云冈。

这,就是云冈石窟。

黄尘古道没有湮灭;烽火边城,也没有荒芜。因为,这儿有洁净的微笑,有淡然的面对,有平静的面庞,有无欲的眉眼。

一群石头,在这儿活着,在这儿吟诵着,在这儿呼唤着。

一个传奇的民族远去了,消失在历史的烽火硝烟里,却留下一片传奇的风景,一个凝固的世界。

2

那是怎样的一群人啊?他们金戈铁马,驰骋沙场;他们号角连天,争霸中原;他们在历史中彪悍强劲,来去如风,称霸亚洲。

可是,他们的心又那么细腻,那么淡然,那么醉心于美。他们把铁血与柔情,把杀伐与创造,竟天然地糅合在一起。

这个远去的民族,就是遥远的鲜卑族。

他们或执弓,或握矛,或拄剑问天,或逐鹿漠北,他们中走出一个个传奇,一个个英雄——拓跋珪、拓跋焘、元宏,每一个站出来,都让岁月震颤;每一个跺跺脚,都让历史失色。

可是,他们觉得,这还不够,还不足以让后人倾倒。

于是,他们放弃马缰,刀剑,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征服。

在铁锤下,在钢钎下,在叮叮当当的响声里,一座山活了,一段历史变得风流潇洒起来,一段失去的岁月终于映现在我们的眼前。

面对祖先的业绩,面对云冈,我们,不能不目瞪口呆。

3

云冈,是一片有生命的山水,每一块石头都在微笑,张着唇,仿佛就能吐出一个个珠圆玉润的字词,能讲出千年往事,能唱出声声佛号。

云冈,是一片能呼吸的山水。来到这儿,盘腿而坐,你能听到云的低语,水的`歌吟,风的呢喃,山的歌唱。

云冈,又是一片浸透佛性的山水。佛,在这儿合什诵经;菩萨,在这儿敛眉阖目;金刚力士,在这儿力扛千钧。

这儿的每一棵树,都仿佛一棵菩提;每一朵花儿,都仿佛随着梵音飘落;每一声响动,都仿佛是晨钟暮鼓。

经过这片山水的润泽,你的心,会化成一缕云,在山间飞扬;你的灵魂,会化为一朵花,在山头悄然开放;你的思绪,会变成一片阳光,浮光掠影,轻如羽毛;你的整个人会变得空明洁净,纤尘不染。

看云冈石窟,是旅游,更是洗心;是养眼,更是养心。

看云冈石窟,更是灵魂的救赎。

4

我去的那天,天空飘着细雨,如宋词中落下的一般,淅淅沥沥,把大同古城洗刷一新,使得这个北魏都城,如刚刚脱离母体的婴儿,清新宜人。

午后,雨停了,我们驱车而去,直奔云冈石窟。此时,山净如洗,路净如拭,行人如蚁。沿途树木青葱欲滴,映人眼目,翠人衣襟:北国风景,殊胜南方。

走了一会儿,有人说,云冈石窟就要到了。

果然,不一会儿,一带大山,映入眼帘。

武周的景色,显得苍古,苍古如那个远去的王朝:所有的建筑,显得沉稳,沉稳如北方的山川;一切色调,都显得凝重,凝重如庄严的历史。

这就是武周,佛的武周,艺术的武周,游人心中的圣地武周。

武周离大同十几公里,古人记载:“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因为壁立千仞,所以洞窟佛像,蔚为大观。

听去过的朋友介绍,这儿石窟依山开凿,绵延一公里。

一公里啊,一公里的艺术珍品,一公里的艺术画廊,一公里的微笑和呼吸,一公里的慈眉善目。一切,都凝固了;一切,又仿佛活着;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一切,又都将凸显于眼前。难怪当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赞叹:“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我们有幸,因为有大同。

我们有幸,因为有云冈石窟。

走到正门,面对高耸的双阙,面对黑重的柱子,心,突然沉静下来,庄重起来,没有了笑语,没有了喧哗。

我们知道,一个盛大的佛国,在向我们无声走来。

5

正门内,沿山一水,款款缓缓地流淌着,如女孩的眉目,温婉清亮,盈盈一脉。水里,有天光,有云影,还有鸟儿掠过水面,落下几声清脆晶亮的叫声。

水边亭台楼阁,随意点缀,一丛一簇,营造出一片微型的江南山水。

如果说,这水这楼,在风景中是小品,是绝句,是感情的铺垫,那么,云冈石窟则是故事,是小说,让人感情起伏跌宕。

走到洞窟前,一洞一洞游览,人,已失语,已感到语言的贫乏。面前洞里,色彩,在静静地流淌;线条,在自由地挥洒;微笑,在轻盈地绽放。佛国世界,在这儿重现,在这儿生动:佛像有的单掌向上,面带沉静,在轻诵阿弥陀佛;有的盘腿无语,闭目而坐,恍若已大彻大悟;有的双手合什,脸带微笑,淡定纯净,如一片雨后的阳光,温暖人心。

洞窟内,有乐伎演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衣带随风,眉目温婉,正从壁画上足踏祥云,缓缓而下;有的怀抱琵琶,轻轻弹拨,叮铮之声,珠圆玉润,颗颗好像都落在游客的耳中,可倾心去听,又不见了,露珠一样,融入人的心里,让人的心一片明净。

这样的微笑,使人亲切。

这样的轻盈,使人悠雅。

只有把生活过成诗情画意的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艺术。只有把佛放在心中,把敬畏放在心中,把善良和美放在心中的人,才能开凿出这样的佛像。水泥楼中,玻璃窗内,红尘滚滚中,产生不了这样的风度,这样的潇洒,这样的典雅,这样的慈善,就如水泥地里,长不出碧绿的草芽,开不出精致的花儿一样,所以,也产生不了这样的绝世珍品。

这,是古人的幸运,是今人的悲哀。

这,是暮鼓晨钟中,云冈石窟的终极昭示。

第2篇:山寺梵音散文

山寺梵音散文

夏日的古城,热风熨遍了大街小巷;五月的山寺,庙会嘈杂着青山绿水。

终于等来了一个周末,迎来了一天晨曦。我喜欢在这个诗意的清晨,去象山园感受庙会,踩踩洒了晨露的石阶,吸吸带着梵音的空气。

山间的石阶曲曲折折,进了园门,上了石阶,才感觉到呼吸的粗重。也难怪,平日里忙于尘杂,来这石阶上走走的心情淡了甚或没了,腿脚自然也就少了些轻快和矫健。好在来得早,曲径上无有人影,一个人不受干扰,走走停停,心从所欲,倒也轻松惬意极了。

石阶尽头,寺院高耸山腰。这是一个没有多少古迹的小寺,名不见经传,事不留史典。但山寺布局清雅,修造独特,绘事精妙,工艺精湛,在地方上却是家喻户晓,万人仰慕,信众络绎,香火不绝。山下有国道,贯通东西,车辚辚,马萧萧,路边行人各自走。越过国道,就是几座桥,走过小桥,走过小河,便是一座存在了千年的古城。山与城相守,城与寺对望,给这方城外山寺平添了几分静气和灵气。

寺院的清晨,是寂静的,安详的,只有风拂林叶的叹息声。偶尔,有早起僧俗的脚步声,与风同轻,悄然远去,归于寂灭。信步一方寺院,林间已有晨晖,筛落一地枝叶疏影,人踩其上,如入画中,恍惚若见水草纵横,烟云如黛,满身都是霞光绘出的风景。

忽然,寺院里传来了低沉的乐音,轻轻袅袅,飘荡而出,如一股潺潺的清泉,洋洋洒洒流进了天空,流满了山谷,流向了古城。音乐是寺院里特有的佛乐,舒缓,悠远,迷离,轻柔,一声接着一声,一波连着一波……

梵音,是从寺东的一角渗出的。走过去,却是一幢新修的二层小楼,有室数间。开着小门的一室,一老僧跌坐其间,双手合十,在作早课。屋宇空旷,别无长物,仅一床一桌,一钵一锅,一张木凳,一卷佛经。佛乐从墙角落的老音响里流出,在老僧的身边缭绕,在半空的屋梁缭绕,幽幽的,沉沉的,缓缓的。老僧闭了双目,口里喃喃,满脸愉悦。他的意念,他的思绪,此刻已经随着这梵音,走到了遥远的亘古,回到了极乐的世界,看到了幸福的彼岸,沐浴着普照的佛光。

梵音是无言的戒律,晨诵是信仰的经幡。寺院不再安静,新的一天又将开始。庄严肃穆的大殿,只一会儿就香火明灭,人影重重,僧人居士们齐集殿堂,开始诵唱佛经。在老音响飘流的佛乐里,复又重叠了一阵迟缓凝重的`唱经低音,由弱到强,汹涌澎湃,浑浊浓稠,如吟如叹,飘荡半空,经久不散。这声音,没有兴奋时的高亢,激动时的飘忽,哀伤时的悲凄,虚无时的迷茫,它永远只是一种低音,一种合声,那么单调,那么悲壮,那么庄重,那么执着,那么浑厚沧桑,那么撼人心魄。

走在寺院,梵音在耳,人就有了一份感悟,意绪也跟着缥缈。这是一种撼人心魄的东西,就如同前些年在壶口瀑布聆听黄河之水天上来,满眼是一种气魄,满耳是一种鸣响,满嘴是一种惊叹,满心是一种震撼,那种感受,由心底生,从灵魂出,是尘世间任何一种流行音乐都无法让人体验得到的。

寺庙外有石径,石径旁有小亭。亭一盖四柱,立于山前。亭间四面有围栏平木,可坐可卧。清晨,除几位晨练之人在亭外活动,周边少有人迹。信步入亭,放松心绪,耳聆梵音,目极远山,内心变得格外的安详与平和。记得昔年的下雨天,邀了三五知己,忙里偷闲,来此逍遥,纵论天下之事,亭外半山雨幕,亭下谈笑风生,自然书生意气,依稀一腔激情。如今,岁月蹉跎,物是人非,霜染华发,年已半百,梵音入耳,自知天命,心里想象着能有张小桌子,置于小亭间,与友人对弈,与故人品茶,静听梵音沁心,细嗅茶香入脾,感受山寺幽清,觉悟世界真谛,不也是一种无边的快乐与幸福么?

晨钟之后,唱经之后,寺院复归于平静,山亭一派静穆,山野也顿觉空旷起来。蓦地,我听到了一声沉闷而悠远的钟声,腾跃散出,余音袅袅,如一卵投石的涟漪,一绺绺的覆盖,一圈圈的扩展,一直飘到寺外,飘到石阶,流到小亭,荡到山谷,飞到小城,散到世外,散落,弱化,寂灭。接着又是一声,再一声……

人在红尘,烦;心有俗杂,倦。这个清晨,我竟于无意间,聆听到了一种神奇的声音,一种从来没有听过的声音,心有所惑,人有所悟,心境突然一下子通透起来。远离尘嚣,洗涤尘虑,摒弃尘杂,清净尘缘,也许是仙佛们彻悟大千世界后的最终归宿和必然选择,我辈愚人自是前路迷茫,望尘莫及,但今后不妨再来山寺,静坐小亭,听闻梵音,心游八荒,坐一刻,一时仙,坐一天,一日仙。如果有缘,坐上一年,坐上一世,清净六根,忘却名利,或许真成仙成佛了。

山下是时时可望可见的红尘世界,山上却是日日缥缈虚幻的梵音净土,也许,山寺的晨钟暮鼓,佛家的觉悟众生,信众的礼佛参禅,要的就是这份看透,这种执着,这般坚守,这番苦悟。

太阳不觉间已升高了,小城一派嘈杂,人间一派热闹,静立小亭,远望脚下,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楼宇林立红尘滚滚,大千世界的一天,又平平常常的开始了。回味梵音,叹息一声,回转身子,下山好了。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我等还是芸芸众生,未知未觉,难弃红尘,难离俗世,那就还是回归尘杂,继续开始自己无边无际的烦恼好了。

离开山寺,拾阶而下,与开始上山进寺赶庙会的善男信女擦肩而过,我忽觉得山寺的存在,与这个千年古城的众生,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个清晨,我的内心世界,又有了别样值得珍藏的东西。

走过小桥,要进城了,蓦然回首,身后犹是佛气满山,朝阳普照在天地间。

第3篇:倾听散文

倾听散文

在医院刚刚看完牙,给我诊疗的大夫便接到了一个电话。

挂断电话后他一脸着急的表情,对我说:“你有时间吗,帮我盯一下两个孩子,我需要马上出去一趟,估计一刻钟,最多了半小时。”

“行呢,你去吧。”见他这么紧迫,我也没多问就答应了。之前已经来过好多次了,彼此都非常的熟悉。

他脱下自己身上的白大褂搭在衣架上,更换了一件外套,匆匆忙忙的出门而去。

屋子里就留下了我和两个孩子,如果没有猜错,他们应该是姐弟俩。两个小家伙一点都不生疏,一边头扎在一块儿玩着手机,一边和我说话。

女孩问我:“嗨,你有吗?”

“有啊,怎么了?”我笑着说。

“把你的手机借用一下,我们看看你可以吗?”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说道。孩子们说的好恳切,容不得我拒绝,何况,我也没有拒绝的理由。

“好吧。”我边说边从兜里拿出手机递了过去。

男孩刚要近前来取,伸出的手还没触碰到手机,就被女孩机敏的在手背上轻轻击打了一下。

“我来,当心给人家掉地上摔坏了。”她俨然就像换了一个人,一副小家长的模样。

从我手里小心翼翼的接过手机,两个人又顶着小脑瓜玩在了一起。

“26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品茗、聊天、还有梵音现代散文

品茗、聊天、还有梵音现代散文

隔壁办公室的同事,备了些简易的茗器,在繁忙的工作中窃闲,泡起了功夫茶。并饶有兴致地邀我这个一辈子与茶无缘的人共饮。正好,收到了武夷山茶博园录用我撰写的对联的证书。为撰此联,曾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茶文化的资料。无意间打开了一扇有着博大文化内涵的大门。对于茶文化有了些皮毛的认知,然后对于茶却没有真真切切的感知。

证书是同事送过来的,我之受邀,恐是此因素之一。于是,放下手中的工作,移驾前往。ZH君有着近30年的茶龄,泡起来功夫茶来,手法娴熟。聊起茶道,一招一式,非常的有章法,肚子里满是茶经。因之前写茶联之故,理论上的茶道术语略知一些,总算不是听天书,时不时地插上一个术语。ZH君像是遇着知音,侃得十分来劲,呷茶时的表情异常陶醉。

我亦为之感染,不作牛饮,依其样儿闻之呷之。真就有了一点感觉。先是淡淡的清香沁入心脾,浑浊的思维渐渐疏散开来,大有抖落满脑尘埃之感。再是回甘隽永的玉液自舌尖缓缓而下几达肺腑,在这样的冬日里,暖暖的,满腹生香。许是ZH君看到了我一副自足的样儿,不断慷慨地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莲花池畔,梵音清明散文欣赏

莲花池畔,梵音清明散文欣赏

一米阳光,穿窗而过,掌心还是五月时光的暖。半卷诗书,在阳光下开开合合,心和着一帘梦,轻轻漂泊,悄悄轻渡至莲花水畔,听一曲梵音,荡涤我心……

——题记

一盏茶,还在氤氲着,雾一般的朦胧,几瓣铁观音,还在飘浮,我不是懂茶的女子,亦不会经常饮茶,只是碰巧见友手里拿着铁观音,便想要尝试一番。

看过一些关于茶道的书,总觉得参茶悟道,是一种至高至纯的境界。也曾想过,日日清茶浅欢,在茶中寻觅一份清静,求得一份禅心,把日子走的不温不火,把内心修的不浮不躁,如此,多好!可我终究,不是一个恋茶的女子,也便因了如此,便想用一杯白水代替清茶时光。清水伴诗文,闲静度日月,是不是也可算得一份清静安宁??

望着杯盏中飘浮的几瓣叶,倏忽间,想起了端坐于莲台的'佛,想到佛,便想到了“静”,安静,清静,平静,端静,寂静,闲静。心如静水,清心寡欲。在佛的世界里,理智,似乎总是胜于了一切。

或许,生活也终究是该清心寡欲些,不奢求,不贪念,便可少染一些烦扰和一些无谓的纠缠。可是,在尘世烟雨中蹉跎,终究有些事,不是

未完,继续阅读 >

《倾听梵音散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倾听梵音散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