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的论文

2023-10-22 07:12:3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的论文

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的论文

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决非几篇论文、几本专著所能阐述清楚的。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和教法等,均由学科性质来决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通过对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反复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简言之,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由于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所以,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的发展,围绕语文学科性质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但是它至今仍然是绝大多数专家、教授和一线语文教师所认同的观点。著名学者吕叔湘非常赞成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他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写的序言中说:“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主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他甚至发问:语文“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他和叶圣陶都认为,这些传统看法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三种弊病都是因为与语文工具观背道而驰所造成的。

语文教学必须掌握语文本身的规律

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要求通过阅读教学掌握语文本身的规律。语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各种学科都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语文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重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丢掉语文自身特有的任务。“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的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专重精神和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全国解放后,尤其是在“文化革命”期间,几乎把语文课上成了肤浅而蹩脚的政治课,“舍本文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讲之,或化作品之内容为抽象之概念与术语而讲之。”这种抽象化、概念化的教学,不但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能,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叶圣陶认为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来实现的,“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与此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是母语,学生几乎时刻都生活在母语的氛围之中,他们对语文的每一篇新课文,并不是未上之前全都看不懂,一讲之后就全都明白了。为此,语文教师再也不要重复陈旧落后的“逐句讲解”,而应坚定不移地把学生放在本位,让他们去当演员,当主角,鼓励和指导他们进行“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历练”。大量事实证明,叶圣陶倡导的“三教段”阅读教学法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值得继续大力推广。

语文教学必须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

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要求通过写作教学把作文变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该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犹如泉流,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异其致。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模仿一套死板的程式,弄得千人一面,万口同腔。叶圣陶曾很形象地以自己小时侯的经验为例说:“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你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适:这就是八股精神。”其实,类似的情形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仍大量存在着。比如,布置写《一件难忘的事》,本应由学生毫无拘束地抒写真人、真事、真感情,但不少教师总是不放心,事前反复提示学生,只有蕴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事情才能作为该文的写作材料,致使闹出了一个班级50多位学生中,竟有30多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跳入冰冷的河水救人的大笑话。毫无疑问,如让学生从小为追求死板的程式而养成专讲假话的不良习惯,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和可悲的事情。

叶圣陶强调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向着求生活充实的路走去,从生活中获取原料,从生活中训练思想,从生活中培养感情。他的这些真知灼见实在是抓到了作文教学的根本。与此同时,他又指出写作是一项技能,写作过程中的许多基本功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反复实践,一定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随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文章不好,原因之一就是自己不改或者少改。”所以,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地搞劳而无功的“精批细改”,而应指导学生尽早学会自己改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第2篇:大度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

在弥勒佛的寺庙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对联,是讲度量的,说的是做人要有做人的分寸。做人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老练、成熟、有修养,否则就显得浅薄和稚嫩。把握做人的分寸与自然,颇有讲究,我以为,处理好做人的度与量的关系,应在分寸之列。

事实证明,在与人相处之际,可能有人无意中得罪过你,反对过你,那些让人不快的事,过去就拉倒。相反,对于他人的德行就要想得多一点,记得久一点。风物长宜放眼量,心宽眼阔,自然天高路远。广阔的度量,是以高尚无私的思想品德为基础的。若时时处处多想别人,少想自己,做人才有大胸怀。一个人架子摆得越大,越抬高自己,突出自己,越让人瞧不起。人这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有的人仕途畅顺,平步青云;有的人屡遇坎坷、前途多舛;有的人一生平平、默默无闻。不论哪种情况,做人总要以德为本,以德为基,以德立世、站得正,行得端,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坚守道德和灵魂,做人才有价值,才能体味做人的量。

人这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有的人仕途畅顺,平步青云;有的人屡遇坎坷、前途多舛;有的人一生平平、默默无闻。不论哪种情况,做人总要以德为本,以德为基,以德立世、站得正,行得端,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坚守道德和灵魂,做人才有价值,才能体味做人的量。

那么,做人应该拥有一颗大度之心的人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拥有一颗大度之心的人,应该做到气量宽宏。

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只能是你自己。忍不下一口气,就恶言刀枪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就嫉妒诬陷,这样的人生只能昏暗无光,路会越走越窄。

人间的是非善恶喜乐,世道的好坏、冷热、荣宠,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路才会越走越宽。宽容不是懦弱、退缩的压抑,而是一种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识实相、敢担当、懂化解融通。为他人着想,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考虑的是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

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学会忘记,忘记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磨砺自己的机会,心灵充满阳光,生活自然充满灿烂。所以,做人要问问自己宽容大度了没有。

拥有一颗大度之心的人,应该做到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心旷则万种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意思是说,一个豁然开朗的人,即使是一万种的丰厚俸禄也会看成像瓦罐那样没有价值;而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即使是如发丝一般细小的利益也会被看成像车轮那么大。

所以,做人要以豁然开朗去容忍别人和容纳自己,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对于做人应该始终要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人世间的那些恩怨,仿佛都变成了过眼烟云,从此好多事都不想再去计较。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做一个大度的人,宽容的人,学会面对逆境,抚平浮躁的心态。

一个人的心态要稳定,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把自己人生坐标定位定准,不要越位也不要自卑。另外是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永远对社会有种感激之心,只要这个做到了,好多事都能解决。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人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另一种人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只要你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就是很美好;如果你用悲观、消极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可怕。

拥有一颗大度之心的人,应该做到心胸开阔。

开阔心胸不仅可以使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会让自己具有良好的心境:一个人心胸宽广,懂得包容与宽恕,那么他看到的永远是积极向上、阳光明媚的一面;倘若他心胸狭窄,能面对的恐怕只有消极落寞、忧郁阴霾了。心胸开阔会使你成为一个大度的人,凡事,不要太在意,太苛求,会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的感觉。

俗话说:心有多宽,路有多广。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个性、容人之过、容人之功和容己之仇,容人在于容己,那就得有得让人处且让人的宽容,要学会体谅别人的难处,谅解别人的错处,关注别人的长处。心胸开阔与否,或许和性格有关。

天下之大,为个人的鸡毛蒜皮纠缠不休?要让心胸开阔,在顺心的日子里,要保持那份恬恬,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在不顺心的关口,你也要执着一份从容。一个人必须要有宽阔的胸襟,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偏狭和嫉妒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终走投无路。还要宽容自己。人非圣贤,总会出现一些失误与差错的。只要能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并不断地去克服或纠正之,使自己的德行符合规范,我们就不必对自己太苛刻、太自责。

拥有一颗大度之心的人,应该做到处人蔼然。

与人为善、天地皆宽。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宽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磨擦,避免碰撞;宽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理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谅解他人。有了相互之间的谅解,就能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容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自觉做到以集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互相之间的矛盾容易化解;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和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质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然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化解矛盾的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拥有一颗大度之心的人,应该做到宽大为怀。

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做到身处顺境切忌飘飘然,洋洋得意,遇到挫折不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人与人之间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别,但就其归类划分,无外乎有这么三种类型:一种是有用的人,另一种是可有可无的人,再一种是有还不如没有的人。要真正做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人要学会感恩,做事要选准目标。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公公正正。

做人要讲诚信,做事要讲规范。人们往往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显得非常超脱,往往在与人们交往的时候,却随时暴露出很多毛病,其实这就是对自己人格的不信任所造成的。高山不理解流泉,设置了许多路障,泉水却永不停歇,绕过顽石,跳下断崖,变成了飞瀑,变成了大江,奔向浩瀚的大海。船不理解案,总要离去,但岸总是等待着,永远张开宽大的臂膀。太阳不理解月亮,不喜欢它惨白的光,月亮却永远追随着太阳,当太阳落山后,她却用淡淡的柔光照亮整个黑夜。

第3篇:人生不可缺少的后花园散文

人生不可缺少的后花园散文

提到人生不可缺少的“后花园”,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地坛。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幸双腿瘫痪,命运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可是在这个沉重的打击下,他并没有就此跨倒。而是坚强地走向了人生的新生。在作家走向人生新生的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地坛对于作家心灵的深刻影响。正如他在一篇小说中所写到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散文《我与地坛》中写到:“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这里,正是地坛化解了作家心中的苦衷,也正是地坛令作家领悟到了生命存在的道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地坛的日日夜夜作家终于从沉沦中清醒过来,变得朝气蓬发,信心满怀,从此生命之帆扬向了更远的人生征程。

地坛,在这里何尝不是作家人生里的“后花园”,在这座美丽的“后花

未完,继续阅读 >

《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的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的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