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圆的认识课件

2023-11-29 07:13:0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九年级圆的认识课件

九年级圆的认识课件

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许多物体都给我们以圆的形象。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圆的认识》的课件,一起来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知识: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认识。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情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 法:合作探究法

学 法:观察、分析、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观察电脑画面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出示生活画面。)学生观察并指出图形。

2、请学生说说圆与以上图形有什么不同(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3、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4、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认识圆

(1)你会用你带来的学具画圆吗?动手画圆,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

(2)你们是怎样画圆的?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想办法找圆心。学生动手操作。指名上台讲解。

探索半径和直径

(1)请同学们打开圆形纸片,除了圆心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6页,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并在圆形纸片上标出这个圆各部分名称。

(2)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3)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电脑出示问题)

(4)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5)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6)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小学数学教案《圆的认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画圆

(1)教师演示用圆规画圆,学生总结方法。

(2)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3)电脑出示同圆,请学生观察圆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4)出示不同位置的等圆,请同学观察:圆心变了,圆的什么就改变了?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1、练习

(1)填表。

r(米)0.241.422.6

d(米)0.861.04

(2)判断:

①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

②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2厘米。 ( )

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3)选择: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

A 、2 B、无数 C、4 D、10

②(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A、圆心 B、半径 C、直径

③圆中哪条线段最长? ( )

A B C D

12、讨论生活实际问题。

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能不能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

定位置 定大小

直径=半径×2

d=2r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探索中学习,问题也就由难到易,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津津有味。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半径和直径”是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体验学习的快乐。

本课比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认识圆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圆心,画圆,看谁的方法多,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第2篇:九年级圆的课件

九年级圆的课件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而本节的内容紧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它体现了运动的观点,是研究有关性质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认知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合作研究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由观察得到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和圆半径大小的数量关系对应等价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渗透运动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与圆的相交、相离、相切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学生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他们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初三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解力,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整堂课紧紧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模式,并发挥微机的直观、形象功能辅助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3、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4、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5、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6、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引入新课1、微机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作者的孤寂之感。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只有烽火台的浓烟直冲天空,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到的将是这样一幅几何图形: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几何图形呢?请同学们猜想并动手画一画。

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引入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探究情况

展示动画但不明示学生三种位置关系的名称

教师板书题目观察思考,动手探究,交流发现

(二)

启发诱导、讲解新知,探索结论;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概括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2)如何用语言描述三种位置关系?

(3)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不能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组交流合作)

2、讲解新知: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小结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

(3)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大胆猜想,探索结论:

微机演示三个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

(当dr时,直线在圆的外部,与圆没有交点,因此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d=r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dr时,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反之:若直线与圆相离,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切,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交,有dr吗?

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在第(1)个问题中,学生如果回答从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上来进行区分,则顺利地进行后面的学习;如果回答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比较圆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大小进行区分,则在补充交点个数多少的区分方法。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完成

教师重复演示引导学生探索,学生归纳总结之后教师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回答,并强调: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观察、思考、猜测、概括

学生回答问题,概括定义

学生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归纳总结,获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通过学生概括定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1、学生是否有独自的见解;2、学生能否理解互逆的关系。如有需要,教师应在课中或课后加以解释。

(三)

讲练结合,应用新知,巩固新知已知圆的直径为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1)3cm ;(2)5cm ;(3)7cm。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已知Rt△ABC的斜AB=6cm,直角边AC=3cm。圆心为A,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BC与⊙A相切?

A

B

C

变式训练1、在上题中,圆心为C,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直线AB与⊙C相切?

变式训练2、在上题中,若将直线AB改为边AB,⊙C与边AB相交,则圆半径r应取怎样的值?组织学生完成,引导学生探索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收集信息评估回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全体学生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观察分析,独立完成,同桌点评,自我修正

观察分析

积极思考,

小组交流

合作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本环节中,一定要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

(四)

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在某张航海图上,标明了三个观测点的坐标,如图,O(0,0),B(6,0),C(6,8),由三个观测点确定的圆形区域是海洋生物保护区。

求 圆形区域的面积(取3.14)

某时刻海面上出现一渔船A,在观察点O测得A位于北偏东45,同时在观测点B测得A位于北偏东30,那么当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明白解此题的关键是:圆半径的大小、点A的坐标。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的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问题。

分组讨论,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但也是学生因疲劳而注意力易分散的时期。如果教师此时教学设计得当、选题新颖,由于学生前面已尝到成功的甜蜜,则会乘胜追击,破解难题;否则学生会就此罢休,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五)

小结新知,画龙点睛一、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相交相切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无

直线名称 无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多少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注意数学语言的简洁、准确学生回答,同时反思不足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

(六)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阅读教材55、56页

P56练习1.2.3

提高练习:台风是一种在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范围内肆虐,房屋、庄稼、汽车等将遭到极强破坏。2006年8月7日,台湾省的东南方向距台湾省500公里处有一名叫桑美的台风中心形成。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4级,每离开台风中心30km风力将降低一级。若此台风中心沿着北偏西15的方向以15km/h的速度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到的台风风力为不小于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台湾省会受到桑美台风的影响吗?

若会受影响,那会台风将会影响台湾省多长时间呢?最大风力将会是几级呢?

本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设计提高练习,旨在培优,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渗透爱国注意教育。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作准备的理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方法、能力和数学的思想,同时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课前设问,呈现本课知识目标。课前的3个设问,直奔主题,学生对本课应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重点分明。

变式训练,把学生置于创新思维的深入培养过程之中。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而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的去挖掘教材,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3篇:认识圆课件幼儿园

认识圆课件幼儿园

认识圆课件幼儿园1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圆的认识课件

圆的认识课件

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分享了圆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四基,提高四能,并加强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又是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预备知识。所以,它在整个几何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现状是:班额大,人数较多,学生的基础知识、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同学虽然对圆已有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苏教版九年级圆的课件

苏教版九年级圆的课件

在一个平面内,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叫做圆。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苏教版九年级圆的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单元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思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 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1.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画圆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九年级圆的认识课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九年级圆的认识课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