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师教学设计
第1篇:《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师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师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师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了解生命在春天里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培养他们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察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他们初步的观赏自然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3、进行作文指导,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理,进而有感而发,实现自由表达。
【活动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寻找研究课题。
2、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充分表现,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整体素质。
【专题选择】
老师采用小组竞赛记分的方法,先让学生围绕春天这一主题提出各种可以开展的专项活动。老师在学生充分表达后,引导学生在主题范围内提出专题项目,并与学生讨论归纳几个思考角度以作参考:
1、春天与科学知识;
2、春天与文学作品;
3、春天与艺术作品;
4、春天与网络知识;
5、春天与人生经历。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选择专题活动的几个原则:
1、专题活动是否有意义?
2、专题活动是否有创新?
3、专题活动是否比较容易开展?
4、专题活动对象的宽窄是否适宜?在学生讨论选择时,老师采用友情帮助的方法引导各小组讨论,使他们明确目的,统一意见,确立合理的课题。
参考专题:编一本自然日志、谱一曲春天的赞歌、创一幅诗画、建一个春之声的网页。
【活动准备】
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合作小组,4~5人为一小组,自行选定组长,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分组查找六个主题的资料:
1、种植植物,并写观察日记,同时记录下对春天的感悟。
2、结合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文、图片等制作成网页。
3、给画配诗或给诗配画,办一期手抄报。
4、细心体验生活,围绕春天的主题,编排广播剧。
5、准备有关春天的诗文朗诵节目。
6、自编自写,自弹自唱春天的赞歌。
【活动方式】
1、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2、小组交流与全班展示、评比相结合。
3、专题活动──听说、读写、唱、思考相结合。
【活动时间】
用两周时间,学生课外分小组搜集整理资料。
【活动过程】
1、方案计划的设计:
老师提供活动方案示例,引导学生体会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然后,各小组组织讨论专题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的,制定活动的内容、对象及方法,安排实施和总结的时间。
示例:
⑴对于我们小组关于春天的活动,我最想了解的问题是:
⑵在小组讨论会上,我们共同确定的方向是:
⑶活动过程中,预计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
⑷我们讨论采取的对策是:
⑸经过一段时间活动后,我们估计会有的成果是:
2、设计活动实施提纲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协助:
⑴对几份活动实施提纲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提纲设计的基本要领。
⑵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活动目标设计提纲。
⑶采用友情帮助的形式开展讨论,使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探索中明确活动开展时应注意的要点,如任务明确、及时总结等。
⑷介绍查阅资料的方法。
3、实施活动计划:
活动提示示例:
⑴查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搜集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
⑵搜集和欣赏有关春天的诗歌与图画,小组集思广益,尝试给画配诗,给诗配画。
⑶搜集描写春天的诗词、文、图片等,设计春之声网页。
⑷到长辈那里调查他们对春天的看法,让他们讲讲他们所经历的有关春天的故事。
⑸小组合作,共同选定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文,排练朗诵。
⑹根据所了解的关于春天的乐曲,体会它们表达的'内涵,掌握这些乐曲的共同特点,谱出自己心中的春天之歌。
【专题活动展示过程】
1、山谷探春:
⑴导入。
⑵小组成果展示:诗情画意的春天(手抄报展示)。
⑶示例:以春天为中心词,可以给它加许多修饰语,组成作文题目,如灿烂的春天绿色的春天湿漉漉的春天等。
⑷学生讨论,拟定作文题目,陈述写作意图。
⑸教师点评。
2、田园赏春:
⑴小组成果展示:春天的故事(广播剧展示),春天的足迹(网页展示)。
⑵示例:以春天作修饰语,从不同角度构思中心词,组成新的作文题,如春天的早晨春天的命运春天的遗憾等。
⑶学生讨论,拟定作文题目,陈述写作意图。
⑷教师点评。
3、深情颂春:
⑴小组成果展示:春天,你好吗?(朗诵展示),春天花会开(歌曲展示)。
⑵示例:想像春天就是你倾诉的对象,抒发自己内心的独特情感,组成新的作文题目,如春天,你在哪里?春天,请慢点走!春天,我把你永远留在心底等。
⑶学生讨论,拟定作文题目,陈述写作意图。
⑷教师点评。
4、小结。
5、布置作业:
结合这次专题活动,请以春天为话题,构思立意,写一篇文章。角度不限,体裁不限,立意要深刻、新颖。字数600字左右。
【总结评价】
以口语表达、活动创意、材料整理、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为评分项目,各20分,给每组评分。
第2篇: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
【序列编号】 【课题名称】
【教学课题】寻觅春天的踪迹 【授课教师】余燕
【学校】闽清县东桥初级中学
【班级】八年级(3)(4)班
【授课日期】2014年3月6日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
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
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 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
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
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外活动
(一)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
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2: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1)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2)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内容3: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1)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2)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3)可模仿苏轼《惠崇》,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二)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三)成果呈现方式
1、编辑“自然日志”。
2、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3、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4、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四)教师指导
1、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1)二十四节气歌。
(2)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3)《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2、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1)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2)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3)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一)教师导入: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2、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3、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1、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2、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3、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4、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1、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2、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3、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4、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5、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三)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五、习作训练
以“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2.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3.不少于600字。
【教学反思】
本教案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纵观全教案,板块清晰,活动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 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本教案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活动过程设计细致而有层次性,活动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活动流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一篇能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习教案。
第3篇:《寻觅春天的踪迹》的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的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的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了解生命在春天里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培养他们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察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他们初步的观赏自然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3、进行作文指导,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理,进而有感而发,实现自由表达。
【活动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寻找研究课题。
2、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充分表现,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整体素质。
【专题选择】
老师采用小组竞赛记分的方法,先让学生围绕“春天”这一主题提出各种可以开展的专项活动。老师在学生充分表达后,引导学生在主题范围内提出专题项目,并与学生讨论归纳几个思考角度以作参考:
1、春天与科学知识;
2、春天与文学作品;
3、春天与艺术作品;
4、春天与网络知识;
5、春天与人生经历。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选择专题活动的几个原则:
1、专题活动是否有意义?
2、专题活动是否有创新?
3、专题活动是否比较容易开展?
第4篇:《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寻觅春天的踪迹》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编一辑“自然日志”,谱一支“春天的赞歌”,创作一幅“诗画”。第二单元是散文诗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者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将此次活动编排在第二单元之后,是编者有意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观察自然,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进一步的训练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一些古诗词、优美的文句有一定的积累,对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认识,也能够自主运用。同时,他们还保留着孩子的天真、好奇、逐步有自己的思想及认识,对社会、自然有着探索精神。另外,开展此活动时正值春季,活
第5篇:寻觅春天的踪迹 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 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
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一)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3,任选内容1或内容2。
内容1: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
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
第6篇:寻觅春天的踪迹优秀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优秀教学设计
寻觅春天的踪迹优秀教学设计
【活动设计】
现在又到了桃红柳绿的春天,走出户外,看到小草在变绿,小花在打苞,小鸟欢快地飞来飞去,行人的衣着也单薄了,我不禁萌发了一个念头──带着学生寻觅春天的踪迹,让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我班学生文化底蕴差,但能唱会画的却大有人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乐于参加活动,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颂春:
让学生搜集谚语、俗语、诗歌、散文来赞颂春天,从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2、歌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的旋律唱写春的古诗,或者唱自己写的春天的赞歌,鼓励学生自己按要求写词;
3、绘春:
实地观察并描绘,给古诗配画,描绘多姿多彩的春天;
歌春和绘春这两项活动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悟春:
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春天的内涵,体味人生春天的魅力。
【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春天的谚语、俗语、诗歌、散文。
2、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观察并实地描绘。
3、选择古诗名句配画。
4、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