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下广告设计策略分析论文

2023-12-03 07:12:3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心理学下广告设计策略分析论文

心理学下广告设计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广告设计是设计者对商品或理念的宣传过程,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充分把握观众的心理,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激发和丰富观众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愉悦地接受信息的传递。本文从心理学和广告设计结合的必要性谈起,就心理学视角下广告设计的策略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广大设计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广告设计;策略

一、心理学和广告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广告设计是利用图象、文字、色彩、版面、图形等元素,对某种商品或理念所进行的宣传。然而,很多时候宣传方花费了巨资,设计者也竭尽了全力,却没有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甚至是事与愿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计师没有进行换位思考,以观众的心理来审视整个设计。20世纪初,著名传播学者刘易斯曾把观众接受广告的心理历程概括为注意—兴趣—认同—行动四个过程,也就是著名的AIDA理论。从这一理论可以看出,广告设计其实是一个说服性的沟通过程,要先引起观众的注意,让观众饶有兴趣地观看下去,并对商品或理念产生认同,以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考虑观众的心理,一味从设计者的主观意愿出发,仅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最多给观众带来瞬间的视觉刺激,后续的认同和行动无从谈起。所以说,广告设计应该是一个揣摩、迎合观众心理的过程,也只有通过这种心理上的沟通,才能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

二、心理学视角下广告设计的策略研究

(一)提升广告的吸引力

注意力是指观众的主观意识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广告界曾有过这样一句名言,“让人注意到你的广告,这个广告也就成功了一半。”足见其对设计效果的重要影响。只有提升广告的吸引力,才能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使兴趣—认同—行动整个接受过程顺利进行下去。具体来说,可以从设计要素和周边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1.对设计要素的选择和搭配。广告设计包含色彩、图形、文字、版式等多个要素,设计师要结合设计对象的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和搭配,使广告获得直观、简洁的视觉效果,从而抓住观众的眼球。比如以图形为主的广告,要少用或不用文字,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图形即可;以文字为主的广告,要注意文字的字号、字体等,并以此来突出一种主次和轻重的变化;以色彩为主的广告,则要明确表现对象的特点,选择最准确的色彩,并予以一定的夸张表现。

2.对设计周边环境的巧妙运用。广告设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环境有机融为一体的,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巧妙运用,往往能够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某健身器材的广告,只是将一个透明的胸部轮廓图贴在了一面砖墙上,砖墙上的纹理效果看起来就像是这个胸部上强壮的肌肉,可谓是既贴切又幽默。国外的一则吸尘器广告,将放置点选在了热气球之都——澳大利亚的凯恩斯,巨幅广告牌上的吸尘器气口向上,直对天空,每当有热球降落时,就像是吸尘器强大的吸力将它们吸下来一样。观众明明知道这是一种夸张,但又不得不叹服设计者环境选择的精准和巧妙。

(二)增强广告的记忆度

作为广告设计来说,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观众形成一种记忆,日后在进行相关的思考、选择时,能够在脑海中迅速回忆起这则广告。所以说,增强广告的记忆度,使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适当重复和信息简洁化两种方式。

1.适当重复。重复是最简单的记忆强化法,但是这种重复并不是盲目的过度重复,而是一种合理而巧妙的重复,不会给人以厌烦感。比如南京市123路公交路线,这是南京的旅游公交专线,每一个候车亭几乎都是旅游景点的广告。虽然广告主题和设计方式大致相同,但因为车辆是不断行进的,观众每看到一次广告,就等于到了一个新的景点,且跟着车辆跑完了全程,也就对南京的风景名胜有了全面的了解。这种结合实际而又略显创新的重复策略,能够让观众在自然的状态下形成全面和长时间的记忆。

2.追求信息传达的简洁化。记忆一句话自然要比记忆一段话更加容易。在广告信息的表达上,要力求简洁和恰当,让广告信息能够在瞬间作用于观众的内心,而不是片面追求信息表达的面面俱到,以至于让观众望而生畏。这一点上,很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就是最经典的范例,如“燕舞燕舞,一片歌来一片情”“大宝天天见”“德芙,纵享丝滑”等,都简明扼要地表现出了自身性质和特点,让观众在从事相关活动时脑海中能够自然浮现出这些品牌。这既有效避免了观众的听觉和视觉疲劳,又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广告,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无论何种形式的广告设计,其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各种信息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传播。但信息一旦传递出来后,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却是无限的。所以设计者应该结合表现对象的实际特点,让作品能够有效激发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广告效果得到无限的延展。具体来说,主要包含联觉和再造想象两个方面。

1.巧妙利用联觉。联觉是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广告设计是靠视觉来传递信息的,为了激起观众的兴趣,并使他们形成记忆,就要以视觉为出发点,来引发观众的其他感觉。比如一些食品类广告,就经常运用色彩来引发人们的联觉。雪碧饮料的广告中,多以绿色为主题色调,就是因为绿色能够给人以清凉之感,不但实现了和雪碧包装色彩的一致,更让人们对那句“透心凉心飞扬”的广告词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德芙巧克力中,经常采用和巧克力一致的棕褐色,画面中经常出现一些飞舞的棕褐色帷幔和年轻女性的棕褐色秀发,让观众迅速联想到了巧克力那入口即化的丝滑感。这种以视觉为基点而产生的联觉,无疑让作品和观众之间获得了一个新的沟通渠道。

2.激发观众的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观众在现有的感官条件下,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运用,在脑海中再造出新形象、新想法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设计者应该多给观众以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实现这种再造想象。如中国人寿保险的一则户外广告中,特意将巨大的广告牌进行了倾斜处理,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一样,这就引导着观众产生了这样的再造想象:人生是充满意外的,理应买一份保险防患于未然。总而言之,无论是对联觉的巧妙运用,还是引导观众进行再造想象,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现有视觉感知的扩展,其关键在于设计者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基点,让观众在自然和愉悦的状态下主动进行想象和联想,实现广告效果的丰富和扩展。

(四)丰富观众的心理体验

当代的广告设计,早已不是单纯的信息传达,而是设计者与观众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设计者能够触发观众的某一种心理体验,那么观众自然就会对信息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所以,设计者应该高度重视作品给观众带来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一旦生成,整个设计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具体来说,主要包含幽默体验、认同体验、互动体验等。

1.幽默体验。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他们乐于看到那些能让自己会心一笑的作品。如某健身中心的广告,广告牌特意采用了倾斜放置的形式,仔细一看,原来是右下方的一个肥胖男士,把整个广告牌子翘了起来。其广告词写到“是时候去健身中心了”,每一个观众看到后都会会心一笑。特别是正要考虑健身的观众,或许广告中的这家健身中心就成了自己的第一选择。

2.认同体验。如果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感觉正是观众曾经有过或是正在经历的,那么观众就会在第一时间产生对信息的认同。如桂林西瓜霜的一则广告,画面中男士的喉咙部位正在起火,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遭遇这种疾病的观众都会对这种火烧火燎的感觉感同身受。西瓜霜含片则像是一个灭火器,其喷过的地方不但没有半点火星,反而是一片绿地。观众认同了这种由疼痛到舒适的体验,也就自然认同了该产品。

3.互动体验。传统的广告设计都是一种单方的表达,尽管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还是会给人以说教和灌输的感觉。所以很多设计者都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和作品产生互动,并获得愉快的互动体验。比如麦当劳的候车亭广告就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拼图的方式,观众要通过手动操作,才能将原本凌乱的画面拼接成一个完整画面,即一个手拿汉堡开怀大笑的小男孩形象。当观众看到自己的得意之作后,设计者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视觉传达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广告设计早已让人们目不暇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实现设计的初衷,就必须要从心理学角度对设计进行全面的审视,通过对观众心理体验的激发、引导和丰富,让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继而为认同作品的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茜.《浅谈广告设计与销售心理》.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张莉莉.《感性消费时代的广告设计策略》.中国广告,2006(03).

第2篇:历史下心理学本土化进程分析论文

历史下心理学本土化进程分析论文

心理学本土化一直是横亘在发展中国家心理学面前的一道坎,因为西方心理学的影响,众多心理学理论的制高点被西方国家占领,所以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唯独只有本土化研究。本文将从历史视野出发,阐述心理学本土化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提出心理学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一经披露,就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心理学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大多数心理学理论都是借鉴西方的学说,因此如何进行心理学本土化或者说是研究本土心理学,成为这些国家心理研究者考量的关键问题。但是本土心理学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视角都是以本国为立脚点,研究是以本国心理学的模式标准,这不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局限性。所以在研究这一命题时,应该放眼世界心理学发展史,以宏观角度为标尺,这样才不会在研究本土化心理学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因为心理学本土化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历史事件,它自身也有着漫长的发展史,所以如何进行心理学本土化,如何发展本土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要命题。

一、心理学本土化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本土化是指本土心理学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本土化有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但是本土心理学主要是指学科内容,即将西方模式的概念理论等加以修订以符合本国的历史文化。1981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本土心理学概念,改理论明确指出,研究特地区域人群的心理状态,要结合当地文化进行综合考虑。1985年丹齐格在其著作《国际化的心理学史》首次尝试从心理学发展历史角度看待心理学的本土化以及本土心理学,他指出本土心理学是更符合各个国家发展的心理学,而不是西方研究传播的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技术,起源于100多年前的西方世界,因此西方国家在心理学的完善和应用方面比发展中国家要先进很多。以我国为例,上世界七八十年代,我国才有一些学者在系统研究心理学,因此不要说本土化,就连基本研究仍然落后于西方世界。

但是对于中国心理研究者而言,建立一种与中国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心理学是当务之急。因此在过去的20年里,许多研究者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那么从本土情境出发,心理学本土化有哪些具体特性:

第一,弄清楚心理学本土化开始的.具体时间。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模式输入开始出现困境,心理学本土化引起国内重视。

第二,心理学本土化的主体。心理学本土化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土耳其、菲律宾等,而心理学理论主要来源是美国。

第三,心理学本土化的历史原因。在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理论以西方人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并合诸多政治因素,发展中国家开始致力于本土心理学的研究。

第四,心理学本土化的意义。建立与本国历史文化相适应的心理学,可以加深心理学与本土文化的联系,心理学研究更加科学。

二、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一)二战之前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从时间上来看,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的这段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学还存在多个研究中心点,比如欧洲、北美等。而率先进行心理本土化研究的就是美国。最初美国引入德国文化下的实验心理学,但其目的是为了用于心理学本土化的技术支撑。虽然,当时心理学本土化的概念尚不明确,但美国人却是第一批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人。

(二)二战之后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二战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地位,这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但是世界大部分国家刚刚结束战争,心理学研究进程自然开始放缓。这种国力上的影响力,使美国成为世界心理学的研究中心,而美国也开始向全世界输出他们的心理学理念。所以在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本土化实际上就是对美国心理学的修订,并且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在冷战时期,由于苏联对我国的影响,国内也经历过一段心理学苏联化时期,但是随着苏联解体,这种影响力开始衰退,并转向接受美国心理学。

三、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进程

(一)引入期

民国初期,欧美的现代心理学首次引入国内,当时已经有学者注意到心理学本土化的问题,但是真正开始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却是很久以后。比如在1920年,社会学者杨开道就已经指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只用外国教材而不用本国教材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心理学科。而到了1939年,有学者提出学术中国化概念,但后来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直到1983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概念才被提出。与世界心理学发展进程相比,我国心理学的落后可见一斑。

(二)模仿期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虽然有学者意识到要进行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但是都没有进行真正的尝试。直到1980年,以中国人的心理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研究才开始进行。但是总体上却依然还是处在模仿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心理学从模仿苏联的唯物主义心理,比如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运动学说。而在注意到心理学本土化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再一次成为模仿对象,但是正因为对美国心理学的模仿,从某种程度来说,让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与国际间的距离缩小了。

(三)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基于本土文化背景的心理创新理论,这标志着中国心理本土化和本土心理学出现了历史性的进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比如理论构建问题。因为美国与欧洲文化属于同根同源,所以美国引入欧洲的心血理论后,能够很快进行适应发展。但是中国文化在价值观以及传统等方面,与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所以生搬硬套西方理论不可能达到研究目的。因此在发展本国心理学的问题上,如何建立本土心理学理论是当务之急。

四、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孝文化研究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仍然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要求。而在对心理学进行本土化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孝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并对孝的认知进行结构划分。与此同时,对一些人群进行统计发现,现代人群对尊亲养亲等理念依然保持着高度认同,但对于传统孝文化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理念并不是十分赞同,这表明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认知缺失;而一些较次级的观念并不能适应人们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不能够接受;

(二)中国面子文化研究

面子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最常提到的词,但是这个词过于抽象,至今仍然没有确切的含义界定。但是有心理学家根据因素分析法提出面子的不同分类,比如能力要素面子、人际关系面子等,并且也有研究者坚持用“刺激-反应“的模式来解释有什么样的语言刺激,就有什么样的面子反应的问题。

五、心理学本土化的最终目的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心理本土化,有人认为这是由心理学科自身的研究机制决定的,因为人的心理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定量,如果用固定模式去研究不同的人群,心理学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所以心理学本土化有学科自身的原因。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心理学其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国家发展落后,心理学发展也将落后,这样国家心理学必将被边缘化。而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心理学发展基本处在同一平面,所以不积极进行本土化心理学研究,那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结束语: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提供更多启示,并对心理学学科本身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现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心理学的发展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机,所以要积极进行心里学本土化研究,打破西方心理学的垄断地位。

第3篇:广告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与影响分析论文3篇

广告设计心理学的应用与影响分析论文3篇

第1篇:浅谈色彩心理学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一、色彩的情感心理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充满色彩,视觉是人类第一感觉,而色彩对视觉影响是最大的。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心情体验。颜色之所以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源自于大自然中太阳的金色、天空的蓝色、血液红色等自然的色彩给予人类最原始的影响,这也许是不同国家、种族、性格的人对某种颜色产生同样心理反应的原因。因此,在视觉传达的过程总我们可以通过色彩传递情感。

不同的色彩倾向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色彩倾向即色相,是人们肉眼所看到的物体的固有色。如,血液是红色的,天空是蓝色的,小草是绿色的。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倾向性。色彩不同组合方式会给人不同的情绪体验,色调的不同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因此不同颜色所表达的色彩心理也不尽相同。相对色彩的所象征的意义而言,色彩的心理倾向更偏重于人们的心理情感因素。人们对色彩感知会受到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除此之外,年龄、性格、审美情趣、社会经

未完,继续阅读 >

《心理学下广告设计策略分析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心理学下广告设计策略分析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