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的道德观
第1篇:怎样培养幼儿的道德观
怎样培养幼儿的道德观
孩子呱呱坠地时,给父母带来欢乐、期望。许多年轻的父母一定会想到给他充足的营养,给他丰富的知识,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其实,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的教育儿童,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因此,以共产主义道德去教育儿童,使他们从小沿着无产阶级要求健康成长。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科学家、数学家李四光,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苏霍林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了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我们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形式的教育活动。如:节日、故事、绘画、过生日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靠老一辈革命家,英雄,科学家奋斗,牺牲而换来的。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
因此,要求幼儿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等等。
(三)培养孩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论拾到什么东西都要交公,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过。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私拿别人的东西,说谎,是因为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家长不可掉以轻心,要处处以身作则。
(四)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幼儿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家务劳动,能使幼儿对家庭关心,爱护,成年后主动关心别人,与各类人员保持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和谐和家庭。通过家务劳动,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捡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 通过劳动,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节省,俭朴的好品质。做到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人攀比衣着、玩具,女孩子不化妆,不戴手饰等。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不自私,能约束自己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收拾玩具。通过多种活动让孩子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培养孩子生活的节律性,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做游戏。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的集体面前说话,表演;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和其他各类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求孩子在黑暗处及听到大声音或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天气不惊慌,不害怕,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
为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家长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家长应当给其讲解有关知识,教给其一些相应的技能、方法,孩子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如果孩子害怕困难,往往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所致,如果孩子确实能力较弱,天赋较差,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但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还应给孩子以具体指导与帮助。当他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幼儿天生爱动,在动中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发展品德个性。但无控制的动,过分的动,会影响他们的组织纪律和注意力的良好发展。故家长在多种活动中应正确诱导和培养其自控力,使其成为既活泼开朗,又善于控制自己性格的人。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
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用抽象的首先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孩子作用相当大。如当幼儿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故事后,吃糖次数就减少多了,不爱卫生的孩子也象”小猪变干净了“一样,爱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二)掌握好教育的时机
时机是指进行活动或生活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对幼儿教育也有个时机问题。
教育时机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玩后把玩具摆得整齐些就更好了;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
(三)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因为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避免爱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发展,归纳起来暗示法有以下几种好处:易接受性,孩子从小不喜欢”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不愿老处在受教育,爱管制的地位。暗示法使他们感到平等,受到尊重,暗示手段使孩子感到愉快,轻松。如: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具体感人的情景,易使孩子接受,消化,变为自己的行动。通过暗示手段,使幼儿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暗示的方法包括有语言的暗示,榜样的暗示等。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成人招招手;孩子打瞌睡,成人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四)积极诱导法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种,需要家长开动脑筋,从中选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只要有心是完全能做得到的。如: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在发现其长子一鸣披上又脏又破的布做游戏时,他想发火,但他未发火,因为他知道发火解决不了问题,他想帮助孩子找一块干净布,但未去办,而是启发孩子爱干净,让孩子主动想办法换去了脏布。这种做法不伤孩子自尊心,相反,即克服了缺点,又调动了孩子的自觉性,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五)因势利导法
就是根据孩子原有的表现,诱导孩子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品德。如:王老师讲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故事时,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画唐老鸭画笑了,王老师虽然非常恼火,但他还是冷静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当他了解情况后,孩子们回家问家长”笑"有多少种。
第2篇:怎样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怎样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是智慧活动的翅膀,是人们进行创造的有利工具。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已有表象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说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想象的材料和基础,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相反如果知识经验贫乏、失真,想象就会狭窄、肤浅甚至荒诞。因此,.家长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来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要积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经验。比如经常到工厂、农村,认识一些庄稼和机器,记住名称和特点;到动物园认识各种动物的形态和习性;通过游览,让幼儿观察美好的自然风光等。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游戏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加工。在游戏过程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变化,幼儿的想象会异常活跃。例如抱着布娃娃做游戏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妈妈”,还能象“妈妈”那样照顾“儿童”,于是一会儿给娃娃吃饭,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又得送娃娃去医院“看病”,一会又抱着他上“托儿所”。另外。幼儿游戏时离不开玩具,而各种形态、性能的玩具又是幼儿想象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因此,家长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在游戏中尽情舒展想象的翅膀。
讲故事可以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家长在给儿童讲故事时最好讲点艺术,如在关键时候停下来,让幼儿自己构思出满意的情节。另外,学绘画、音乐、舞蹈,都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是发展幼儿想象的有效途径。
关爱儿童、、
第3篇: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材与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幼儿是依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的。幼儿一开始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思考,而不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思考。所以家长应向他们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家长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有计划地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要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帮助幼儿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而概念又是用词表达的。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大幼儿的词汇量,并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高。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幼儿好奇心很强,常提出各种问题,比如:“鱼在水中为什么不闭眼睛,”“马能站着睡觉吗?”等等。家长面对儿童的问题,应热情、耐心地解答,并及时称赞他会动脑子、爱动脑子。在不断鼓励幼儿好问多问的同时,家长还应常向幼儿提出各种他们能够接受的问题,引导他去思考、去解答。
幼儿喜欢做游
第4篇:怎样培养幼儿良好常规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常规
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分散精力去维持各种环节活动的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下面我简单的谈谈我们班是怎样做好常规工作的。
一、榜样与行为练习相结合,是常规教育的好方法之一。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小班幼儿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行动的具体方法,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可以说,榜样比比皆是。
1、同伴间的榜样,“瞧,贝贝的小手洗得多干净” 、“看,田田把玩具放得多整齐”,如此等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朋友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良好行为。因此,老师应做到嘴勤,及时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
2、教师和家长的榜样。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如要求幼儿有礼貌,教师首先待
第5篇:怎样培养幼儿拥有自信
怎样培养幼儿拥有自信?
教育专家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孩子,自我评价很差等。有些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能主动参加到集体游戏之中,不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大胆在别人面前讲话,听从他人的安排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家庭的影响。
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柔弱的个体,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解决各种困难,过分地保护孩子。这样做,实际是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缺乏锻炼的机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锻炼的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能力,遇事不能独立解决,有依赖别人的思想,从而造成了心理上的自卑。
有的父母经常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学习一些某个领域的知识,对孩子期望过高。而从孩子的生理或心理的特点分析,孩子并没有达到家长所预期的期望,孩子达不到标准,从而产生了失败、挫折感,觉得自己不行,容易导致孩子从心理上产生自我怀疑,走向自卑。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别人,惯于横向攀比,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