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造业转型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论文
第1篇:温州制造业转型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论文
温州制造业转型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论文
摘要:研究了在我国经济发展重大战略规划“一带一路”背景下,温州制造业与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制造业存在的机遇与面临的问题。以工业设计为产业发展核心,从产业融合角度出发,通过政策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倒逼机制4个方面为温州制造业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工业设计;制造业;融合发展
“一带一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战略实施的重要产业集群。温州作为浙江省铁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应力求在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业设计作为新型的服务性领域,是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突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温州制造业与工业设计的融合发展,更有利于温州企业在“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下转变发展方式,重振产业发展。
1、温州制造业概况
1.1“一带一路”战略与制造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贸易、金融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贸合作、地区产业升级与优化,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全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随着战略的不断深化与推进,包括温州在内的各级政府抓住机遇,将地区产业与“一带一路”战略充分结合,力求推进地区制造业企业产品走出去,突破发展的瓶颈。2017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金额达到7.4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全国的对外贸易增速。温州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2017年进一步扩大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贸往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420.2亿元,增长13.2%。
1.2 温州制造业现状与挑战
温州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服装、鞋革、泵阀、低压电器、眼镜等具有竞争力的轻工业体系,并对应形成了区域经济区块,成为温州制造业重要的产业基础[1]。但过去的10多年,以传统的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温州制造业没能及时转型,温州制造业存在严峻挑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温州制造业缺乏有效的核心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低价与代工成为大部分企业的生存之道。温州产业链的不足,导致了整个产业竞争力逐步减弱,更加难以向中高端产业链布局,形成恶性循环。
(2)制造业成本上涨,利润降低。随着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人力劳动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成本不断攀升,温州制造业低价优势也逐步丧失。以低端代加工为主的大多数温州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到了严重冲击。
(3)产业结构无法满足市场升级要求。温州制造企业缺少有效的产品研发,缺少品牌价值,与正在升级的消费市场脱节。同时企业创新力缺失,产品附加值不足,无法建立起技术创新的体系,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4)出口产品与地区匹配性不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扩大企业出口贸易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出口国家民族的文化构成系统与产业体系相融合[2]。目前温州制造业的出口产品未对“一带一路”沿线进行有效研究,产品不具备地域特色,导致在行业竞争中不具备独特优势。
2 温州工业设计发展现状
2.1 工业设计概况
工业设计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服务、体验等的设计活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工业设计伴随着现代工业出现,将制造、技术、创新、商业等联系在一起,提供新的价值与产业竞争优势。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其中工业设计所引导的产品创新开发就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上游。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环,工业设计是制造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工业设计发展得到了浙江省与温州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以增加制造业附加值,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温州工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温州拥有工业设计企业50余家,从事工业设计的专业人才近万人,初步形成了水平较高,特色较为鲜明的工业设计服务产业。然而相比省内杭州、宁波,作为铁三角的温州在工业设计领域与杭甬差距巨大,甚至有被其他地级市超越的可能。温州工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为:
(1)工业设计产业容量不足。温州工业设计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有的设计服务容量还不足以满足温州制造业转型的需求。温州虽已建设诸多制造类特色小镇,但在产品研发与创新设计方面还缺口较大,需加快温州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
(2)校企合作不足。温州轻工制造业领域广泛,而目前只有鞋靴等少数产业与在温高校有密切的联系,其他诸如教玩具、汽摩配、宠物用具等制造业均没有形成相关校企联动机制,产业虽有发展,但内在的创新驱动力不足。
(3)工业设计渠道不通畅。工业设计园区建设相对滞后,设计服务平台还未搭建,导致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无法有效对接。制造业出现设计的重大需求,但没有有效匹配到合适的设计服务方。
3 “一带一路”背景下温州制造业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机制
温州制造业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一带一路”出口贸易的有效路径。产业融合涉及到政府、制造企业、工业设计服务方3方面,通过政策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倒逼机制4个方面,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3.1 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落实机制
(1)推动工业设计政策落地。工业设计创新驱动必须与地区产业相结合,形成具有集群的产业区块链。温州市政府在根据国家、省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制定出台并落地符合温州地区的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
(2)完善工业设计创意园、设计研究院的建设。加强工业设计园区的建设,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对接。目前温州已具有浙江创意园等多个较为成熟的园区。温州时尚智造设计中心也将投入运营,届时将成为温州“工业设计高地”。同时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均与温州瓯海、平阳进行合作,成立工业设计研究院,推动所在地企业的转型升级。
(3)构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仅仅依靠高规格的设计机构难以支撑,更多地需要普遍的设计服务从业人员的点对点小微服务。因此应当加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的建设,形成涵盖企业、设计服务方、政府的综合信息平台[4]。平台的搭建,形成设计服务对接桥梁,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对接到适合的设计服务对象,并形成一个专业而有秩序的交易市场。
3.2 产业融合发展激励机制
(1)鼓励“一带一路”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温州市政府继续推进省市两级的工业设计中心的建设工作,完善温州地区工业设计中心枢纽建设。政府应推动“主辅分离”,鼓励引导上规模的产业龙头企业分离内部的研发部门,形成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专业化、市场化的配套设计服务分工体系。独立运行的机构在为原有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的同时,为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带动行业共同发展。
(2)促进小微设计企业的发展。温州工业设计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政府应鼓励并促进小微工业设计企业的创业与创新[5]。政府通过工业设计园区、设计服务平台,为小微设计企业提供必要的场地与渠道,并通过政策引导、租金税收减免等形式,聚集设计企业与人才,形成产业设计联动区域,实现设计与制造业的有效对接。
(3)构建产学研用新模式。高校是产业人才输送的高地,也是企产学研用联动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将企业引入高校,将项目带入课堂,形成课堂教学、项目实践、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6],将产学研用模式真正落地。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还应发挥高校在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围绕制造产业的多维度设计领域进行研究,对工业设计涉及到的交叉领域进行深入整合,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化的研究,从而补企业在工业设计对研究方面的不足,同时提升设计驱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3 产业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1)金融经费保障。设计创新能够提升制造业附加值,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风险。政府应扶持并奖励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优良的企业。对具有自主产权的成果产业化、普及化提供资金保障。对创新企业在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对外经贸提供减税政策。
(2)知识产权保障。政府应提供针对企业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申请服务,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专利的申请提供途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产品产权的法律援助。解除企业在研发技术,创新产品时的后顾之忧。
(3)下游渠道保障。企业结合工业设计研发的新产品,最终能否落地在于新产品是否能够有效进入市场并受到欢迎。温州某智能门锁企业由于新产品渠道问题,只得将自主研发的产品贴牌供给其他企业进行线上销售,导致企业推进后续研发的动力不足。因此政府、行业协会需要为企业创新推广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企业新产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营销能力,让结合工业设计的产业创新能够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3.4 产业融合发展倒逼机制
温州制造业转型,企业作为个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仍然由于资金问题、创新风险问题等,设计融合创新能动性不够。倒逼机制是政府在保证制造业自由发展的程度下,通过政策制度管理、经济资源要素等方式,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惰性”形成的一种外在压力,迫使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如图3所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前提下,产业倒逼机制的构建从外部管控企业,促使企业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创新主动性。产业融合倒逼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有效的创新考核制度,对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创新产品价值等进行评估与考核。二是结合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强化奖惩制度。对与工业设计融合强的制造企业,在财政税务,以及出口政策等予以支持。相反,对创新能力差的企业,要对于生产相关的经济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限制以及增加运营成本,倒逼企业进行设计创新。
4、结语
制造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体经济改革的主攻方向。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温州制造业需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企业自身,结合政府推动产业融合机制,以工业设计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耀.基于温州工业设计的温州传统产业转型对策研究[J].“文化+”与设计管理论文集,2017:220-231.
[2]刘月林,宋立巍.区域文化应用于产品设计创新方法研究[J].设计,2015(3):158-159.
[3]周锦.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4(11):35-38.
[4]王晓红,王传荣.产业转型条件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J].改革,2013(9):41-47.
[5]赵丽杰,王晓晓.产业融合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以我国生产性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为例[J].公共财政研究,2017(6):60-69.
[6]朱和平.政校企协同合作在设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湖南包装,2018,33(01):97-100.
[7]曾现锋.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的作用机理及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6):51-53
第2篇:工业设计与福州漆艺技法的融合发展论文
工业设计与福州漆艺技法的融合发展论文
福州漆艺技法是福州地区历代能工巧匠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福州漆艺技法制作的福州脱胎漆器与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2006年福州漆艺技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恰逢工业设计迅猛发展,福州漆艺技法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加强学术性、创新性、实验性和艺术性的研究与探索,从而增强漆艺产品的外在美,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工业设计包括的内容极广。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在《装饰美术》中指出:“现在,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业,包括房舍建筑、金属工艺、绘画、木工、细木工、陶瓷、玻璃、织造等,它们对民众的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
将福州漆艺技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之中,一方面是对福州漆艺技法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做好工业产品的外形装饰,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一、福州漆艺技法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福州漆艺技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中,是2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相互借鉴、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福州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由于缺少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容易导致自然传承链的断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从观赏、收藏的角度出发去传承福州漆艺技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前迫切需要一种传承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将福州漆艺技法应用于工业设计中,既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需要,也是通过对福州漆艺的应用,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尤其要使年轻一代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从而将福州漆艺技法保护和传承下去,设计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品。
(二)是促进现代工业设计发展创新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独具民族文化和民族魅力的传统图形符号作为本土设计的重要元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要加强对漆艺文化的研究和整理,从中汲取精髓,发展现代工业设计。目前,我国的现代工业设计还处于对西方工业设计的模仿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将福州漆艺技法运用到现代工业设计之中,就要在2者之间找到内在的联系性和通用性,并结合工业设计造型将漆艺技法与科学技术统一起来,通过善用其“形”、延用其“意”、传用其“神”的方法来进行重构,从而形成工业设计外部装饰的多元化,促进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三)是福州漆艺向其他表现领域拓展的需要
漆艺技法并不完全是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和现代的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福州漆艺制品的外部造型具有灵活性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质特征的前提下,以创新发展为目的,做到对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沿袭,将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福州漆艺向其他领域发展,从而不断拓展漆艺领域,形成新的漆艺技法。
二、福州漆艺及其代表性人物的技法特点
福州漆艺历史悠久。尤其是脱胎漆器品种繁多,漆艺风格独特、地方特色突出,这与福州漆艺的代表性人物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清乾隆年间,沈绍安发现匾的金字表面褪色,用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坚固如新,遂发明了福州脱胎漆器。其主要特点是:精工细致,光泽如镜,彩漆鲜艳华丽,金银斑斓夺目,饰技繁多且变化无穷。福州漆艺技法有彩髹、泥金银漆绘、印锦、台花、刻漆、镶嵌、堆漆、罩明、变涂、仿古仿彩等,可以将多种漆艺技法进行综合运用,也可以与玉、石、牙、木雕刻相结合,通过漆的色泽来体现装饰效果。
福州漆艺技法的代表性人物有沈绍安及其后代、李芝卿、高秀泉等,他们为漆艺技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沈绍安家族将传统的只有红与黑2种颜色的漆料进行巧妙的调配,增加了黄、绿、蓝等颜色,使用银箔、贴金等技法,使漆器的色彩非常绚丽。第4代传人沈正镐和沈正恂,进一步提高了工艺水平,加入泥金、泥银等颜料,使色调愈显美观柔和,创造了“擦金”等新工艺,使沈家的脱胎漆器有了很大发展。沈绍安制作的漆器参加了在德国、英国、美国、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日本等国家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获得了多个奖项,为国争了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漆器装饰技艺,福建省文化局将漆器装饰行业中具有创作能力的名手李芝卿、高秀泉等10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漆器研究小组,专门从事设计和创作。其中,李芝卿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的髹漆技法,将日本的传统漆艺技法与中国的传统漆艺技法相结合,创造了“闪光沉花”“犀皮起皱”“漆彩漂变”“铁锈铜斑”“漆粒钿砂”“冰裂蛇断”“锡箔嵌丝”等7种技法,他制作了100余块表现漆艺技法的样板供后人学习参考,对当代漆器及漆艺技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秀泉创造了独特的“弹艳法”,即采用堆漆加变涂的合成技法;还有“麸银法”,即彩绘和金银漆技法。这些技法体现了福州漆艺独特的表现特征[2].高秀泉还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福州漆艺家,他们又进一步发展了福州漆艺。如吴守端的“晕金技法”,首创了无勾勒晕金,融合了传统的“金钩填金”和“沙金”的技艺优势,充分体现了金色“晕”染的特点。 “晕”的主要材料是纯金粉,还加入了银粉、赤金、紫铜粉,根据浓淡层次“晕”出阴阳光暗,其表现效果达到了金分5色,体现了浓淡层次、虚实质感,使画面更加富丽多彩,视觉效果更好。
三、福州漆艺技法传承与工业设计相结合的思路
优秀的传统漆艺要被人们所欣赏和接受,需要有更多的创新思路。在工业设计中使用有地域特点的材料,无疑将强化设计对象的地域特征。在大工业生产背景下,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材料的价值,可以避免技术的“同质化”和生产的“标准化”,对探索工业产品设计的民族风格具有积极意义[3].
漆艺技法适宜于制作立体器物。在制作中,要体现现代审美意识,通过对形体、空间、结构、材料等进行重新认识与组合,将材料、图形以及概念等有形与无形的元素应用到设计之中,增强工业设计的逻辑性与审美性。王镛说:“现代艺术的特性是强化个性、简化形式。这不仅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特征,也是中国本土现代艺术的特征。 ”福州漆艺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技法源泉,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用漆艺的装饰技法去丰富设计的艺术语言,可以充实漆艺理论的内涵。
借鉴漆艺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对传统的超越。不能停滞在对传统技艺的再现和模仿上,要从传统技法演变出更多的现代技法,从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工艺技法。将漆艺技法应用到现代工业设计中,不但能增强漆制品的历史感,还能形成中国的民族风格,成为不可替代的表现形式。一方面通过对其进行提炼、优化以及应用,来增强产品的个性;另一方面,通过产品来表达中国元素和体现漆艺技法的特色,从而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发展。
四、福州漆艺技法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福州脱胎漆器品种繁多,其装饰技法多种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法优势,为现代工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元素,也为工业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从古至今,阐述漆艺技法的书籍屈指可数:明代漆工黄成专着的《髹饰录》对技法的描述多是“金理钩螺钿、描金加甸、金理钩描漆加蚌”,文字晦涩难懂;王世襄所撰的《髹饰录解说》,包括漆工工具、原料、品种、装饰方法及漆工禁忌、过失等方面,技法内容宽泛。福州漆艺技法通过不断推陈出新,对丰富现代工业设计的表现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福州漆艺技法的立足点应放在实际应用上。漆艺技法正面临传统工艺观念的现代转换问题,对传统工艺的改良是为了让过去“活”在现在。日本漆艺技法是从中国学习的,其优势和特色明显。如日本的莳绘技法用金、银屑加入漆液,经过技术处理突出金银的华贵色泽,还可用螺钿、银丝等在黑底上镶嵌出花鸟、草虫或吉祥图案,具有强烈的梦幻般的视觉冲击力,用这种技法制作的工艺品备受收藏家追捧。京都象彦和江诗丹顿联手,把传统的莳绘工艺与卓越的制表技术结合起来,制作出了精美的腕表。这是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进一步提高了莳绘技法的工艺水平。
工业产品的美感能使用户产生美的体验。如将福州漆艺的晕金技法应用于首饰设计中,用晕染等技法展现国画工笔的特点,华美的装饰能为各种造型增光添彩,使用户得到美的享受。 《考工记》提出了材质美对艺术效果的重要性。镶嵌技法使用的材料包括蛋壳、螺钿、金、银、锡、铝、铜、玉石、金属线等,要研究材料对用户心理的影响,从产品的材质、外观等方面去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福州漆艺的螺钿镶嵌色彩繁多、表现丰富,采用多种花式的切割能体现材料的光润质感,能更好地表现产品的华美和高档。
总之,福州漆艺技法非常丰富,通过不同的技法处理,一定能设计出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工业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运用,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渐行渐近,通过对设计对象的具体分析和观察,选择恰当的技法,能形成不同的色彩语言,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工业设计的意图和情感[4].
参考文献:
[1] 朱培初。关于工艺美术和艺术设 计的思考[J].装饰,2009(12)。
[2] 陈施耘。论福州漆工艺的渊源[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
[3] 任建军。地域性材料的现代工业设计 思考[J].包 装工程,2012(10)。
[4] 王 树文。探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J].现 代装饰(理论),2015(6)。
第3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附件1:
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切实做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环节,以探索融合发展路径为主线,聚焦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推动跨界融合创新,在产业应用基础好、前景广阔、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领域组织开展试点示范,着力培育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以探索融合路径为主线。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结合点,着力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组织体系创新的实现方法和路径,以及支撑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以支持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新基础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聚集、整合、优化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势,以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
第4篇:“积极融合 转型发展”心得体会
“积极融合 转型发展”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14日,河南能源召开了经济运行工作会议,部署百日攻坚行动,通报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安排四季度重点工作,董事长陈祥恩作了题为《认清形势 勇于担当 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讲话,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推动深度融合,全面促进转型发展,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全年总目标努力奋斗,全公司都在开展“积极融合 转型发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学习,本人有以下体会:
一、这次战略重组,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保持和提升我省煤炭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是:
(一)这是加快培育亿吨级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我省煤炭产业的需要。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也是一个严峻考验。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地做出重组两大集团的战略决策,将有利于我省加快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巩固和提升我省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我们切实担当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