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2023-12-27 07:13:50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春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题解:

这不是描写春雨的咏物诗,而是一首见春雨有感、借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爱情寥落的惆怅感怀之作。

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但对于诗人所思为何人又有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诗人所念之人应当是柳枝,就是《柳枝五首·序》中提到的那位属意于他、最后却被他人夺走的洛阳痴情少女。有人说红楼之上的那位姑娘就是后来成为李商隐妻子的王氏,当时落魄不堪的李商隐不过是王茂元手下的小小幕僚,却看上了人家的千金小姐,自然是有些苦涩难言的了。还有人推断这位可望不可及的女子是女冠,就是《碧城三首》和《重过圣女祠》等诗中反复提到的那位陪同公主一块儿入道观的宫女。

不论这首诗有无寓意,不管诗中的女主人公到底为谁,都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的凄迷与美丽。

句解: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白袷衣”,闲居时的便服。“白门”,金陵的别称,即今天的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新春的夜晚,诗人和衣而卧,情绪甚是低落。为什么呢?因为昔日与恋人欢会的地方如今已经寂寞冷清。也就是说,佳人已去,相会无期。爱情的失落,真是让人苦恼伤心啊!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这两句是诗人追述重寻旧地的情形。春雨潇潇,诗人来到恋人住过的红楼前,隔着迷蒙细雨远远地望去,始终没有走近。曾经让他感到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冷。究竟是雨冷,还是心冷,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了。在这红楼前,他不知站了有多久,最终只能怏怏归去。此时,雨仍不停地下着,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风中飘荡的珠帘。走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说不出的失落,说不出的凄凉。

“珠箔”,即珠帘,这里喻指雨帘。在意象上,“红楼”和“珠箔”给人以华丽的感觉,暗示着曾经深情缱绻的生活;而一“隔雨”、一“飘灯”,意境就变得朦胧起来。红楼的色彩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珠箔是明丽的,却是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这极细微地写出诗人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这一联,可谓境界全出,情韵悠长,于典丽之中见凄冷,于空蒙之中见感伤。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晼晚”,形容黄昏时分暮色苍茫的景象。“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此联前一句是替对方设想,意思是:在远方的那人面对日暮春晚,也应触动悲愁吧。后一句是说:只有在残夜的短梦中,我才依稀可以见到她。

相思刻骨,而至入梦。闭上眼她分明在前,睁开眼却什么都没有。残宵梦醒,怎不叫人伤心断肠?“犹得”,尚且可得、侥幸而得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惆怅与思念之情。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珮、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云罗”,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强烈的思念让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要修书一封,将自己的爱恋、痛苦告诉对方。末了,仍觉意犹未尽,附上爱情的信物玉坠。然而,猛一转念,路途遥遥,阻碍重重,书信和玉坠怎样才能送到她的手里?且看窗外,阴云万里,有一只失群的大雁在哀哀地飞。都说飞雁传书,可它能穿过这如同罗网一般的厚厚云天吗?

评解: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春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春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诗文解释:

新春时节穿着一件夹衣,怅然而卧,白门寂寞,有很多不如意的事。隔着雨凝视着那座红楼,感到孤寒凄冷,在珠帘般的细雨和飘摇的灯光中独自回来。遥远的路途上应该悲伤春天将要过去,在残宵的梦中还依稀可以与你相见。玉珰和书信怎么样才可以送给你?万里阴云下只有一只大雁飞过。

词语解释:

珠箔:珠帘。

晼:日落。

云罗:阴云密布。

诗文赏析:

诗人描写了主人公在春夜思念自己的情人,心中一片迷茫,惆怅不已。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作背景

《春雨》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李商隐一生经历六朝,走过了唐朝由中兴到没落的转型期。当时社会的局势动荡不安,形势复杂混乱,朋党之争空前激烈和尖锐。武宗会昌年间,李商隐因母丧离官,待服丧期满,武宗已逝,宣宗即位,先后任用了白敏中、令狐綯为宰相,他们全力否定会昌年间的种种措能,把李德裕及其党徒尽行贬去,朝政变得更加黑暗,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这个时期,李商隐大部分时间都跟郑亚、卢弘正、柳仲郢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担任幕僚。他内心既因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而倍感压抑,又因为日益显贵的令狐綯始终对他怀恨在心、白眼相加而苦闷颓丧。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政治生涯,诗人都遭受到很大的挫折和打击。

大中元年(847),诗人作《念远》诗,其中“床空鄂君被,杵冷女媭砧”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和亡姊的追忆之情。大中二年(848),诗人写出了这样的诗句“雌去雄飞万里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愿,锁向金笼始两全”(《鸳鸯》),流露出诗人对于爱妻的强烈思念之情。诗人对亲情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且政治生活也是异常艰辛的。大中二年,诗人作《北楼》,诗中“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和“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两句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愁郁和苦闷。而后,在《蜀桐》一诗中,“枉教紫凤无栖处”明显地表露出诗人无所寄托的忧虑之情。大中三年(849),诗人在《野菊》中感慨自己的身世,“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无不看出诗人的无奈和愁苦之境。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对家的强烈思念和在朝廷里的仕途之艰辛,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春雨》。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第2篇: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题解:

这不是描写春雨的咏物诗,而是一首见春雨有感、借飘洒迷蒙的春雨烘托爱情寥落的惆怅感怀之作。

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但对于诗人所思为何人又有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诗人所念之人应当是柳枝,就是《柳枝五首·序》中提到的那位属意于他、最后却被他人夺走的洛阳痴情少女。有人说红楼之上的那位姑娘就是后来成为李商隐妻子的王氏,当时落魄不堪的李商隐不过是王茂元手下的小小幕僚,却看上了人家的千金小姐,自然是有些苦涩难言的了。还有人推断这位可望不可及的女子是女冠,就是《碧城三首》和《重过圣女祠》等诗中反复提到的那位陪同公主一块儿入道观的宫女。

不论这首诗有无寓意,不管诗中的女主人公到底为谁,都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的凄迷与美丽。

句解: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白袷衣”,闲居时的便服。“白门”,金陵的别称,即今天的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新春的夜晚,诗人和衣而卧,情绪甚是低落。为什么呢?因为昔日与恋人欢会的地方如今已经寂寞冷清。也就是说,佳人已去,相会无期。爱情的失落,真是让人苦恼伤心啊!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这两句是诗人追述重寻旧地的情形。春雨潇潇,诗人来到恋人住过的红楼前,隔着迷蒙细雨远远地望去,始终没有走近。曾经让他感到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冷。究竟是雨冷,还是心冷,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了。在这红楼前,他不知站了有多久,最终只能怏怏归去。此时,雨仍不停地下着,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风中飘荡的珠帘。走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说不出的失落,说不出的凄凉。

“珠箔”,即珠帘,这里喻指雨帘。在意象上,“红楼”和“珠箔”给人以华丽的感觉,暗示着曾经深情缱绻的生活;而一“隔雨”、一“飘灯”,意境就变得朦胧起来。红楼的色彩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珠箔是明丽的,却是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这极细微地写出诗人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这一联,可谓境界全出,情韵悠长,于典丽之中见凄冷,于空蒙之中见感伤。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晼晚”,形容黄昏时分暮色苍茫的景象。“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此联前一句是替对方设想,意思是:在远方的那人面对日暮春晚,也应触动悲愁吧。后一句是说:只有在残夜的短梦中,我才依稀可以见到她。

相思刻骨,而至入梦。闭上眼她分明在前,睁开眼却什么都没有。残宵梦醒,怎不叫人伤心断肠?“犹得”,尚且可得、侥幸而得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惆怅与思念之情。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珮、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云罗”,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强烈的思念让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要修书一封,将自己的爱恋、痛苦告诉对方。末了,仍觉意犹未尽,附上爱情的信物玉坠。然而,猛一转念,路途遥遥,阻碍重重,书信和玉坠怎样才能送到她的手里?且看窗外,阴云万里,有一只失群的大雁在哀哀地飞。都说飞雁传书,可它能穿过这如同罗网一般的厚厚云天吗?

评解: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春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春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诗文解释:

新春时节穿着一件夹衣,怅然而卧,白门寂寞,有很多不如意的事。隔着雨凝视着那座红楼,感到孤寒凄冷,在珠帘般的细雨和飘摇的灯光中独自回来。遥远的路途上应该悲伤春天将要过去,在残宵的梦中还依稀可以与你相见。玉珰和书信怎么样才可以送给你?万里阴云下只有一只大雁飞过。

词语解释:

珠箔:珠帘。

晼:日落。

云罗:阴云密布。

诗文赏析:

诗人描写了主人公在春夜思念自己的情人,心中一片迷茫,惆怅不已。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第3篇:李商隐《咏史》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咏史》全诗翻译赏析

咏史

作者: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注释: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闸也。”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练水军的场所,也是帝王游宴之处。此言水漫漫,意谓昔日之水军、帝王皆不复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刘禹锡《金陵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乃指东吴孙皓降晋。

3.南京为六朝故都,三百年间,王朝更替,降旗屡树,非但孙吴一回。龙蟠:徐爰《释问》:“建康东北十里,有钟山,旧名金山,后更号蒋山。诸葛亮以为钟山龙盘,即蒋山也。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诗,作者李商隐借史咏今,将在虎踞龙盘南京城上演的纷纷扰扰的历史剧加以总结,帝王之地也有气数已尽的时候,对大唐王朝走向衰败充满了无奈。

此咏六朝兴废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华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萧条冷寂。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阐发国家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商隐《端居》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端居》全诗翻译赏析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的诗意:阶下的青苔与红树在秋雨的冲刷下慢慢衰败,在秋月的笼罩中显得更加凄清,仿佛也有了愁情。

出自唐李商隐《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

⑴端居:闲居。

⑵素秋:秋天的代称。

参考译文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

赏析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处异乡时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

未完,继续阅读 >

《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李商隐《春雨》全诗翻译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