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第1篇: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教材要求,认真贯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一课以音乐与历史为主线,通过分析冼星海及其作品歌曲音乐要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解作品风格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风格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音乐家冼星海不同音乐作品在同一时期的音乐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学情分析
1、中专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
2、热衷流行音乐,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缺少认识与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大合唱》四个乐章的作品赏析
2、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1、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说教法、
中学生的欣赏能力毕竟有限,需要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我在教学中利用人物介绍、流动画面烘托、音乐结合解说,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和沟通,使课堂始终处于“看中想,想中听,听中学,学中悟”的氛围之中,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信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四个乐章,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利用黄河咆哮的`震撼图片和音乐的陪衬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了解学生对《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认识,全曲你是否听过?你最熟悉哪一首?哼唱一下。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1)《黄河大合唱》作品介绍。
2)、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四个乐章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3)、然后我将介绍冼星海生平及作品。
4、拓展探究
1)、课后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
2)、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冼星海的风格特征。
七、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第2篇: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教学难点:
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精神,并由此展开教学内容。
二、介绍作曲家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1928年,因参加**被迫退学。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三、介绍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加工整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四、欣赏歌曲
五、总结歌曲
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总结大合唱的知识
大合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
从内容上看,各乐章间有内在的联系,但每个乐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从演唱形式上看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从伴奏形式上看,多用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或钢琴作伴奏。
第3篇: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很荣幸今天能够参加试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黄河大合唱》。下面我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欣赏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选择三个乐章重点赏析,《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难点:学会唱《保卫黄河》主旋律
四、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4篇:高中音乐冼星海说课稿
高中音乐冼星海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音乐冼星海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教材要求,认真贯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一课以音乐与历史为主线,通过分析冼星海及其作品歌曲音乐要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解作品风格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风格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音乐家冼星海不同音乐作品在同一时期的音乐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学情分析
1、中专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
2、热衷流行音乐,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缺少认识与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
第5篇:黄河大合唱的说课稿
黄河大合唱的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教材要求,认真贯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开阔高中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使之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一课以音乐与历史为主线,通过分析冼星海及其作品歌曲音乐要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解作品风格的能力,使学生懂得音乐风格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并体验音乐家冼星海不同音乐作品在同一时期的音乐表达的不同情感。
二、学情分析
1、中专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
2、热衷流行音乐,对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缺少认识与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
2、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选曲
第6篇:黄河大合唱的说课稿
黄河大合唱的说课稿(精选10篇)由网友 “极限碱性”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黄河大合唱的说课稿,欢迎参阅。
篇1:《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选自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音乐与诗歌(二),作品气势磅礴、音调清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它有共八个乐章,但是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避免“走过场”的教学过程。并能够带着一定的“问题”或“任务”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黄河大合唱》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透过音乐作品,去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