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2024-01-09 07:12:2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课文10个生字“逾、阶、抠、蹬、斩、钉、噙、骤、惫、堪”,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可逾越、斩钉截铁、骤然”等词语。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4、 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具有边读边思,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课前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板书:世界第一高峰)(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图,简介珠穆朗玛峰)。

同学们,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

8848米,相当于21座金茂大厦那么高。高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地形陡峭

险峻,也是世界各国登山运动员最向往的地方,他们把能登上珠穆朗玛峰作为自

己运动生涯的最高荣誉。

2、师:1960年,正是我国最困难的时期。中国登山队的勇士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从北路首次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一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出示上述文字)

3、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令人振奋的历史瞬间。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分节读课文,并注意正音:“蹬、斩、钉、噙、骤”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说说在这些时间里,登山队员在干什么?

用“(什么时间)中国登山队队员(干什么)”句式来说一说。

4、帮助学生梳理中国登山队登山的过程。

三、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课文重点写了登山队员最后那一天一夜24小时的登山过程。四人组成的突击队由突击营地海拔8500米出发,经过5小时来到“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是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5个小时攀登了168米,而在剩下的19小时里他们继续向峰顶进发,爬了164.43米,从所花的时间及路程上你有什么问题提出吗?

(预设:164.43米为什么要花19小时?)

2、师:是啊!究竟他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险阻?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3—5小节,从中找找答案。

3、交流反馈,随机出示词句。

(1)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

(2)夜幕降临了。

(3)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到许多。

(4)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更大了。

(5)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4、再次默读3、4、5小节

思考:面对这些困难,登山运动员又是任何克服,任何攀登的呢?用“ ”划出有关词句。

5、小组交流

6、交流反馈,重点指导。

(1)“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儿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但是,没上几步又滑落下来。”

(补充材料,理解“第二台阶,不可逾越”,体会攀登的艰辛;指导朗读句子)(第二台阶是珠峰北面8680米到8700米之间的一段岩石峭壁,几乎是直立的,就是这4米左右的峭壁是通往山顶的唯一途径。)

1960年前珠穆朗玛峰攀登大事表

北路(中国境内)

1921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到达6985米,没有越过。

1922年,英国登山队再次攀登,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1924年,英国登山队到达北坡“第二台阶”8680米下边,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

1933年,英国登山队登山到达8570米,又失败。

1935年,英国登山队,到北坡海拔7000米,附近而返。

1938年,英国登山队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

(2)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到我的双肩上!”

(指导朗读句子;理解“斩钉截铁”,体会刘连满的心情)

(3)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接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说话训练“队员们犹豫了,心想:这空气稀薄, , 。体会队员们眼里噙着泪花时的心情。指导朗读句子)

(4)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最后两句句子,体验登顶后的心情。

8、齐读课文3-5节。

四、“活用”语言,深化领悟。

1、根据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或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以“向您致敬,我心中的勇士!”或“这一幕,永远铭刻我心中”为开头,说一段话。

2、 总结语:

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为了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世界第一高峰,凭着顽强的毅力,历经千险万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征服了世界第一高峰。他们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将永远在我们中间传诵,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拼搏。

板书设计 35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登第二台阶 抠 蹬 蹲 踩 攀

登顶 咬紧 屏住

勇敢 顽强 协作

本课小结 教学中能通过找重要句子,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写出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 )

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 )

第2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反思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反思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反思

一、紧扣重点段落,培养问题意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质疑问难。”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文描述的情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这一情况,让学生针对重点段落进行质疑。自教学第三小节时,我让学生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一句话,学生马上找到了: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在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提出:刘连满看到了什么情景?他为什么斩钉截铁地说?学生提的问题紧紧围绕教材,质量非常高。同时,为了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疑问,课前着重帮助学生搜集珠穆朗玛峰的相关资料,再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与文本关系密切的信息。这样,也能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找寻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关键词句,感悟思想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读重点段落,划关键句,理解重点词的方法,再现中国登山运动员登山的场面,让学生感悟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在教学课文第三四小节的时候,我出示了一个说话练习:离山顶越来越近了,而困难也更大了( )。队员们会遇到哪些困哪呢?学生议论纷纷,除了书上写到的,还可能遇到哪些困哪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马上又提出:面对这么大的困难,他们心想( )。再通过看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对攀登高峰的困难有了直观的了解。

三、创设情景,活用语言,激发爱国热情。

文章脉络清晰,所述的中国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着实让人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缩短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能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我让学生大声喊出英雄的名字,练习说话:英雄们,我想对你们说:“ 。”根据课文内容,或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以“向您致敬,我心中的勇士!”或“这一幕,永远铭刻我心中”为开头,说一段话。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能再回味一下课文中的感人之处,借助文字表达出每个孩子的心灵之声。

第3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案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一、录象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一座山峰?

2.边看录象边介绍:看,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高8848米,相当于21个金茂大厦的高度,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温极低,平均气温在零下40——50度左右,但是它却是登山运动员最向往的地方,他们把登上世界第一高峰作为自己运动身涯的最高荣誉。3.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

4.刚才我们很多同学都谈到了登上世界第一高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登山运动员却把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第一高峰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运动员的足迹去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板书;攀登

5、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1——2小节

1、接下来邵老师给你们一张时间表,请你们自己轻轻的读读课文,然后说说在不同的时间里中国登山健儿干什么?(出示)

2、交流

3、师: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它连起来说一遍4、5月24日清晨,四名运动员决定“突击登顶”,因为当时连绵的暴风雪停了,太阳的金辉把珠峰照得晶莹夺目,正是登顶的好时机,运动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攀登科学文化高峰

2009-07-18 07:38:00 来源: 解放军报(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作者简介:蒋乾麟,上海市人,1954年3月生,1971年10月下乡,1972年入党并入伍,曾任总政宣传部宣传局局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南京政治学院院长,少将军衔,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业余时间决定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科学文化基础先天不足。“*”之初,我小学未毕业就失学了,后来虽然复课进了中学,但由于所谓的“教育革命”又没学到多少知识。记得那时不设数学、物理、化学课,统称“工业基础知识课”和“农业基础知识课”,外语课唯一留下记忆的是用英语喊政治口号和唱《东方红》,3年多中学学习生活就有一年在工厂和农村劳动。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入,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激起了多少青年求知成才的渴望。然而,能考进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已经入伍担任连队副指导员的我甚至连报考的机会也没有。

科学文化教育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说课稿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说课稿

1、说教材: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这篇课文是对我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真实记录。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我国登山健儿1960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登顶的时刻。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这里气压变化不稳定,没有植被,空气中氧气含量少。攀登珠峰是一项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需要勇气、毅力和充分的准备。我国登山健儿登顶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不凡的气概。

文章脉络清晰,所述的中国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着实让人感动。但是,那个年代离现代的孩子们太远;孩子们对登山运动也不太熟悉。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缩短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能真正体会文章的主旨。

2、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两年多的学习中,在识字,阅读,说话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识字方面,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当堂复习巩固,来学习文章中的生字。

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会了预习课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一座

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一座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一座,希望有所帮助!

地球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藏语称“珠穆朗玛”【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编绘的《皇舆全览图》中作“朱母朗马阿林”】,意为“神女第三”。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

未完,继续阅读 >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