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五年级第一单元数学上册知识点的总结

2024-01-10 07:13:0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小学生五年级第一单元数学上册知识点的总结

小学生五年级第一单元数学上册知识点的总结

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2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5篇)由网友“爱美人”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二、倍数与因数

1、如果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则a和b都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例:3×4=12,3和4都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如果a×a=c(两个a是相同的乘数),则a是c的因数,c是a的倍数,例:3×3=9, 3是9的因数,9是3的倍数。

2、找因数的方法:找因数就是找所有能乘得这个数的乘数,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是这个数,直到两个乘数逐渐接近,没有其它乘数能得到这个积为止。(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3、找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就是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2,3,5的倍数特征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2的倍数)。

2、奇数和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0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

3、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2和5公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是2和5共同的倍数。

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先满足个位上是0,再满足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例:690,30,660,780,1110……

7、性质:一个数的倍数的倍数,依然是这个数的倍数。例如:3和9,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4和8,8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

四、质数和合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3个因数)

五、100以内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奇数: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共50个奇数。

2、偶数:0,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6,84,88,90,92,94,96,98,100共51个偶数。

3、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合数:4,6,8,9,10,12,14,15,16,18,20,21,22,24,25,26,27, 28,30,32,33,34,35,36,38,39,40,42,44,45,46,48,49,50,51,52,54,55,56,57,58,60,62,63,64,65,66,68,69,70,72,74,75,76,77,78,80,81,82,84,85,86,87,88,90,91,92,93,94,95,96,98,99,100

六:数的奇偶性

1、加减法中:同为偶,异为奇。

2、其他运算:自己举例验证。

3、若干个奇数相加,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则结果为偶数;如果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则结果为奇数。

4、运动过程中的奇偶性:物体在两点之间运动,奇数次后,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后,与开始状态相同。

篇2: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小数?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注意的问题:

1、竖式写法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同学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了写。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有个别同学认为得数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那是尾数是零,省去,所以是一位小数。

三、小数乘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正确点积的小数点。

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四、积的近似值: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五、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六、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

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你能解答“25×3.2×12.5”吗?

篇3: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篇4: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篇5: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二、点小数点的方法: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点位数不够,就要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一个数(0除外)乘以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以小于1的数,数比原来的数小。

三、积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四舍五入法: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由于小数的末尾去掉0和加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取小数的近似数时不用把数改写成0,直接去掉。

2.205≈2 (保留整数)

2.205≈2.2 (保留一位小数)

2.205≈2.21 (保留两位小数)

四、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1)从左往右算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

4)不用算的先抄下来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b)×c=a×c+b×c

扩展:

(a+b+c)×d=a×d+b×d+c×d

数学怎么比较分数大小?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子比较大。

(3)什么是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4)什么是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5)什么是带分数?

由整分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带分数。

(6)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7)什么是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数叫做约分。

(8)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小学数学乘法法则

1.一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

2.两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两位数乘法两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两次乘积加一起。

3.多位数乘法法则

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百位数乘得若干百,积的末位对百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法则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补上0,有几个0写几个0。

第3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第一单元】

1、零上 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4也可以写成4。

2、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7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有些是约定俗成的,比如: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上升为正,下降为负;零上为正,零下为负;海平面以上为正,海平面以下为负……有些是相对的,比如:如果向东为正,那么向西就为负……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先定一个基准,然后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高于或低于基准的那一部分。比如:把某次考试成绩90分作为基准,超过的分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分数用负数表示…… 1.典型例题:

例1:填一填,做一做。

1、零上20摄氏度记作 ;零下5摄氏度记作。

2、如果水位升高5米时记作+5米,那么水位下降5米时水位变化记作 米。

3、如果顺时针旋转30°,记为-30°,那么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公式:

(1)长方形:

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长=周长÷2—宽字母公式:a=C÷2—b

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b=C÷2—a

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2

(3)平行四边形:

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a=S÷h

高=面积÷底字母公式:h=S÷a

(4)三角形:

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底=面积×2÷高字母公式:a=S×2÷h

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h=S×2÷a

(5)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高=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得了文学的启蒙。3.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

A恩师是人不可缺少的机遇。B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C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D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4.八字成语列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6.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时)

1时=60分

1分=60秒

时间的两种标准写法:

8时零5分:8:05

8时55分:8:55

注:当两个表中时针表示的时间相同时,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即可得到经过的时间。

练习题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2、小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第1---3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第4---5页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2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未完,继续阅读 >

《小学生五年级第一单元数学上册知识点的总结.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小学生五年级第一单元数学上册知识点的总结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