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张廷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第1篇:《清史稿张廷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清史稿张廷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世宗即位,命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荫生视一品,擢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偕左都御史朱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中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十三年,世宗疾大渐,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顾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予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乾隆元年,明史成,表进,命仍兼管翰林院事。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上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选自《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B.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C.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D.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即“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
B.乡试,又称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凡中试者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谥,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官死后,朝廷根据他身前事迹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总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廷玉出身显贵,仕途通达。以进士身份入仕,历任的官职都很显赫。
B.张廷玉器量纯全,颇有建树。上书建议约束江南棚民,录用其中才力出众者;军机处初设,规制皆由廷玉所定。
C.张廷玉周敏勤慎,很受皇上的倚重。康熙皇帝军政大事都倚赖他,临终时还任他为顾命大臣。
D.张廷玉历仕三朝,辅佐皇帝尽心尽力,也得到了天子的厚遇,是满清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中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5分)
(2)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5分)
参考答案
4.D(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5.B(“会元”应改为“解元”。)
6.C(“康熙”应为“雍正”。)
7.(1)对于那些愿意读书学习的人,或力气大武艺高强的人,朝廷应该加以考察、检验,合格者予以录用,希望朝廷能够聚集百姓物力,教育训练,不要歧视他们。(“膂力”“技勇”“教训”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雍正皇帝因为张廷玉器量纯正,忠心尽职,下达遗诏命令以后让他配享太庙。(“以”“抒诚”“他日”各1分,大意正确2分。)
【参考译文】
张廷玉,字衡臣,是安徽桐城人。在康熙三十九年时考中进士,后改做庶吉士。后又通过考试被授与检讨职务,入直南书房,因为服丧回家。服丧期满,升迁为太子洗马,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官职。
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命张廷玉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予廕生视一品,提升为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又下诏命他入直南书房。与左都御史朱轼一起任顺天乡试考官,皇帝赞许他公正谨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不久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调任到户部。他上书说:“浙江的衢州,江西的广信、赣州,临近闽、粤等地,那些流离失业没有户籍的.人,进入山里种植麻,搭建草棚居住,称作‘棚民’。日子长了,(他们)繁衍的人口会一天天地多起来,(他们中)那些体格强健剥悍的人就会四处抢劫。请下诏命令督抚谨慎选择廉洁能干的州县长官,(对棚民)严加约束。那些愿意读书学习的,或力气大武艺高强的,考察清楚,检验录用,希望能聚集物力,教育训练,不要歧视他们。”朝廷下诏让督抚议定施行。
雍正八年,皇上对西北用兵,命令增设军机房隆宗门内,让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总管事务。接着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制定规制:诸臣上奏,一般的事用疏章,从通政司上达,下放给内阁拟旨;重要的事用摺,从奏事处上达,下放给军机处拟旨,必须皇上硃笔亲自批复再下发。从此以后,内阁权移交给了军机处,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才能够参与政事,每天必须进宫面见皇上,接受旨意,商议国家大事,参与国家机密。
张廷玉做事周密敏捷勤奋谨慎,尤其为皇帝所仰仗。十三年,世宗的病情越来越重,张廷玉与大学士鄂尔泰等一同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皇帝)因为张廷玉器量纯正,忠心尽职,就下达遗诏命令以后让他配享太庙。
高宗即位,命张廷玉总理事务,授予他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乾隆元年,明史编写完成,上表进献给皇帝,皇帝命令他仍然兼管翰林院的事务。乾隆十三年,因为年老多病,上书请求退休。皇帝颁发圣旨说:“爱卿受到两代皇帝的厚恩,况且尊奉先皇的遗命(你)可以配享太庙,哪有享受配享的元老之臣回家养老的呢?”张廷玉说:“宋代和明代享受配享待遇的各个大臣也有请求退休被允许的呀。况且七十岁退休,古代和现在都是一样的啊。” 皇上才答应廷玉退休,命令他等到第二年春天冰雪消融后,再乘船回到故乡。
二十年三月.张廷玉去世,皇帝诏命依然遵照世宗的遗诏,(让他)配享太庙,谥号文和。到清朝结束,汉人大臣中,享受配享太庙待遇的,只有张廷玉一人。
第2篇:《清史稿·范文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史稿·范文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与其兄文寀并为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太宗即位,召直左右。天聪三年,明围我师大安口,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太宗自将略永平,留文程守遵化,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敌败走。五年,师围大凌河,降其城,而蒙古降卒有阴戕其将叛去者,上怒甚,文程从容进说,贷死者五百余人。时明别将壁西山之巅独负险坚守未下文程单骑抵其垒谕以利害乃请降。上悦,以降人尽赐文程。
崇德元年,以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文程所典皆机密事,每入对,必漏下数十刻始出;或未及食息,复召入。上重文程,每议政,必曰:“范章京知否?”脱有未当,曰:“何不与范章京议之?”众曰:“范亦云尔。”上辄署可。文程尝以疾在告,庶务填委,命待范章京病已裁决。抚谕各国书敕,皆文程视草。初,上犹省览,后乃不复详审,曰:“汝当无谬也。”
世祖即位,命隶镶黄旗。睿亲王多尔衮帅师伐明,文程上书言:“中原百姓蹇离丧乱,备极荼毒,思择令主,以图乐业。曩者弃遵化,屠永平,两次深入而复返。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图,因怀疑贰。今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顺治二年,江南既定,文程上疏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从之。
十一年八月,上加恩辅政诸臣,特加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文程疏谢,因自陈衰病,乞休。九月,上降温谕,进太傅兼太子太师,致仕。上以文程祖宗朝旧臣,有大功于国家,礼遇甚厚:文程疾,尝亲调药饵以赐;遣画工就第图其像,藏之内府;赉御用服物,多不胜纪。圣祖即位,特命祭告太宗山陵,伏地哀恸不能起。
康熙五年八月庚戌,卒,年七十。谥文肃,御书祠额曰“元辅高风”。
(节选自《清史稿·范文程传》)
阅读题: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
掩:袭击
B.文程所典皆机密事
典:掌管
C.录贤能,恤无告
恤:忧虑
D.遣画工就第图其像
就:前往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名臣后也
吾其还也
B.文程以火器进攻
奚以知其然也
C.后乃不复详审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程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太傅兼太子太师,死后加谥文肃,康熙帝亲自为他书写书祠堂匾额,可见他极受清太祖、太宗等多朝帝王的器重。
B.清太宗对范文程用而不疑,尽显王者风范;范文程则极尽人臣之道,运筹帷幄,屡建奇功,是清太宗不可或缺的助手和参谋,两人有深厚的君臣之谊。
C.范文程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世祖即位,他上言进取中原的策略;江南平定后,他又上疏开科考,广揽人才,提出治理天下在于取得民心的主张。
D.清世祖认为范文程是祖宗朝的旧臣,对国家有大功,所以不仅晋升其官职而且还亲自为其调制药丸,派遣画师为其画像,范文程深受感动,上疏感谢。
19.用“∕”给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时 明 别 将 壁 西 山 之 巅 独 负 险 坚 守 未 下 文 程 单 骑 抵 其 垒 谕 以 利 害 乃 请 降
20.把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蒙古降卒有阴戕其将叛去者,上怒甚,文程从容进说,贷死者五百余人。(4分)
(2)彼必以我为无大志,惟金帛子女是图,因怀疑贰。(3分)
参考答案
16.C(恤:顾念、体恤、救济)
17.C(A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 B介词,用;介词,根据 C副词,就 D连词,那么;连词,却)
18.D(谢,辞谢。文程上疏辞谢的是“致仕”前“上特加文程少保兼太子太保”一事。)
19.时 明 别 将 壁 西 山 之 巅 / 独 负 险 坚 守∕/ 未 下 // 文 程 单 骑 抵 其 垒 / 谕 以 利害 / 乃 请 降(断错一处扣1分。“守”后“//”可断可不断,“下”可讲为“被攻下”。)
20.(1)投降的蒙古士卒内,却有暗中杀害部将叛逃的,此事令清太宗勃然大怒,范文程从容地前去劝说,使五百多名将被处死的士卒得到宽赦。(要点:阴、戕、进说、贷死者)
(2)中原百姓一定认为我大清没有远大志向,仅仅是图求得到金帛子女,于是对我大清心存疑虑,怀有二心。(要点:以……为、疑贰、惟……是……)
【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文程少年时就喜爱读书,为人聪明机智,沉着果断,与他的兄长范文寀同为沈阳县学的秀才。天命三年,清太祖攻克抚顺后,文寀、文程一同前去拜见清太祖。清太祖见他魁梧英俊,与他交谈,器重他的才识,回头对周围的诸贝勒说:“这是名臣的后代,要好好对待他。”
清太宗继位后,召命范文程在身边助理朝中的政务。天聪三年,明军包围大安口的清兵,范文程率军使用火器反攻,解除明军围攻。清太宗亲自率军攻打永平,留下范文程守卫遵化,明军前来偷袭,范文程率先领兵迎战,敌兵战败逃跑。天聪五年,清军围攻大凌河,守城明朝官兵投降,但投降的蒙古士卒内,却有暗中杀害部将叛逃的,此事令清太宗勃然大怒,范文程从容前去劝说,使五百名将被处死的士卒得到宽赦。当时另有明将据西山之险坚守,攻之不下,范文程又以单骑至其垒,说以利害,于是也投降了。皇太极非常高兴,把所有这些投降之兵都赐给了范文程。
崇德元年,范文程被任为内秘书院的大学士。范文程所掌管的都是最高层的机密,每次入朝议政都得夜深才出来,有时来不及吃饭和休息就再次召入。太宗倚重范文程,每逢议事,常说:“范章京知道吗?”倘若有不能决定的时候,就说:“为什么不与范章京商议一下?”众臣说:“范文程已经同意。”皇太极就签字批准。曾经范文程生病在家,朝中的事务堆积,皇太极下令要等他病好了再裁决。清太宗宣谕安抚各国的文书,都是由文程根据情况拟定草稿的。刚开始的`时候,太宗还检查批阅,后来就不再详细审阅,说:“你应该是不会有差错的。“
清世祖即位后,诏命范文程家族隶属镶黄旗。睿亲王多尔衮统率清军讨伐明朝,范文程上书说:“中原百姓遭受分离和丧乱之苦,饱受战乱的毒害,思考选择新的君主,以期望能够安居乐业。我清军从前放弃遵化,屠戮永平,两次深入明境折回。中原百姓一定认为我大清没有远大志向,仅仅是图求得到金帛子女,于是对我大清心存疑虑,怀有二心。清军现在出征,应当申严纪律,秋毫不犯,明白告谕百姓我大清攻夺中原的意图:为官的仍照原职录用,为民的恢复家业生产,任用贤能之才,救济无家可归的贫苦人。这样做黄河以北的地区,可以发布公文,不战而得。”顺治二年,清军平定江南后,范文程上疏说:“治理天下在于取得民心,士为百姓的佼佼者,得到士心,就能取得民心。请求恢复乡试、会试,广开士人登科及第的出路。”清世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顺治十一年八月,清世祖加恩赏赐辅位大臣,特别加封范文程为少保兼太子太保,范文程奏疏辞谢,就称自己年老多病,请求准予退休。九月,清世祖温旨慰谕,晋升范文程为太傅兼太子太保,批准他退休。清世祖念范文程是祖宗朝的旧臣,对国家有大功,赏赐礼遇丰厚:范文程患病时,清世祖曾亲自调制药丸赏赐;派遣画师到他的府第为他画像,收藏在内府;赏赐他的御用衣饰物品,多不胜数。清圣祖康熙即位后,特命他前往太宗山陵祭告,(范文程)因哀伤过度趴在地上不能起来。
康熙五年八月庚戌,范文程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文肃,清圣祖御书的祠堂匾额说他有“元辅高风”。
第3篇:清史稿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清史稿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 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两疏入,上谕 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俾水有所泄。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上又命清察江南
第4篇:《清史稿额亦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清史稿额亦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额亦都①世居长白山。幼,亲为仇家所杀,匿邻村以免。年十三,手刃其仇。居数岁,太祖②行经嘉木瑚寨,与太祖语,心知非常人,遂请从。其姑止之,额亦都日:
“大丈夫生世间,能以碌碌终乎?此行听所之,誓不贻姑忧。”姑许之,遂从太祖行。太祖为族人所怼,数见侵侮,额亦都护左右,卒弭其难。
居三年,太祖起兵攻图伦城,先登;攻色克济城,掩敌无备,取之。太祖知其能,日见信任。岁丁亥八月,将兵取巴尔达城。至浑河,秋水方至,不能涉,以绳约军士,鱼贯而渡。夜薄其城率骁卒先登城兵惊起拒跨堞而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断矢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萨克察来攻额亦都率数卒出御为所败。师还,太祖迎劳如初。界藩有科什者,以勇闻,盗九马以遁,额亦都单骑追斩之,尽返所盗马。贝挥巴颜谋逆,额亦都讨而诛其父子五人以徇。
岁庚戌,太祖命将兵千,抚渥集部,降十九人。旋乘胜取雅揽路。天命四年,明经略杨镐大举来侵,总兵杜松军自抚顺入。诸贝勒帅师出御,至太兰冈,大贝勒以太祖未至,议驻军以俟。四贝勒日:
“界藩有我筑城夫役
第5篇:《清史稿张伯行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清史稿张伯行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丁父忧归,建请见书院,讲明正学。仪封城北旧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溃,伯行募民囊土塞之。河道总督张鹏翮行河,疏荐堪理河务。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值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穀二县,发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
寻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复南巡,至苏州,谕从臣曰:“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上见伯行曰:“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擢福建巡抚,赐“廉惠宣猷”榜。伯行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福建米贵,请发帑五万巿湖广、江西、广东米平粜。建鳌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福州民祀瘟神,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