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人生期末论文
第1篇:博弈人生期末论文
博弈人生期末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博弈人生期末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博弈,有人说没有,那是因为他缺少发现博弈现象的眼睛。人生就是在一场场博弈的集合,因此有了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博弈人生,学会博弈,能让我们懂得很多,就像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囚徒困境,酒吧博弈,智猪博弈,鹰鸽博弈,协和谬误,鹬蚌之争,斗鸡博弈,以直报怨等博弈例子,大多都是源于生活。
其中以直报怨是讲述一个人坐出租车,理论上出租车行驶路程超出十公里乘客就需付给司机空驶费,但是这个人虽然坐车路程超出了十公里,但是他让司机停留了一会,又坐上这辆出租车回去,实际上这辆车是没有空驶,所以这位乘客就拒绝支付那来回的空驶费,只愿意正常的路费。如果司机不愿意那么乘客就可以到出租车公司举报他违规收费,由于这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成本比较大,类似这种博弈,如果乘客坚持以直报怨,乘客还是可以取得理想的结果。
博弈存在于生活,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记得我们老师在开学初就讲述过发生在他身上的博弈,一个是联通电话卡被骗而又取回钱的经历,海南旅游经历,还有一个是代驾公司员工收收了他双重的代驾费用,而又被老师通过机智的博弈取回钱,这个是他在外面吃饭,喝了酒又很晚了,就找来人代驾,而当他通过网上支付时被告知支付不成功,要给现金,但在第二天他却查到有一笔扣费是昨晚的代驾费用,这是他才发现自己是支付了双重的代驾费用,面对家人的指责与羞辱,最终他那个正义的自己战胜了怕麻烦的自己,“这是自己对自己的博弈”,他打电话去代驾公司,代驾公司也承认了这双重收费,说是系统出错了,最后那位代驾人员也多次打电话道歉,并归还了多收的费用,这是平民与大公司的博弈,往往大公司声誉很重要,他们所需承担的成本更大,这样的博弈往往可以取得很理想的果。
囚徒困境是我们本学期学习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有发生,就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例如写作文抄袭与不抄袭,学生有三个选择,全部抄袭,部分抄袭,不抄袭,假如全部抄袭别人也抄袭同一文章或者老师看过这文章=挂科,不被发现=优秀;部分抄袭被发现=5%挂科+95%压线通过;不抄袭=20%挂科+50%通过+30%优秀。表面上全部抄袭风险太大,既要避免同学抄袭相同,又要避开老师看过的,精明的学生又会如何选择呢?实际上老师看过的是少数,而且老师阅卷时间紧迫,一般在50秒左右,根本不会太留意内容,其实同学们合作每人抄袭不同的一篇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是聪敏的学生会想如果这么巧别人也抄了呢,大多数会选择比较保险的方法,半抄袭,别人抄袭同一篇,我部分抄袭,被人挂科,我95%通过,别人部分抄袭相同篇,别人通过我95%通过,别人不抄袭,别人80%通过,我95%通过,不管别人怎么选择,我选择部分抄袭是最佳策略。很多学生都基于同样的想法而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这对于他们个人而言都是最佳的策略,但对整体而言却是最差的结果。
协和谬误讲述一个士兵进入一个妇人家里,说他能用石头煮一锅美味的汤,并承诺汤煮好后分给妇人一半,只需借妇人的锅和柴火,妇人同意了,士兵把石头放进锅里开始煮,妇人在旁边观看,这时士兵又说“汤好了,要是再放点盐就会更美味了”接着又问妇人借了葱花,肉沫......最后汤真的好了,也分给了妇人一半,这都很清楚其实这汤是用妇人家里的原料做成的,可妇人为什么就会一次又一次的相信士兵呢?这就跟之前投入的成本有关,因为就此放弃之前已经投入了成本就会血本无归,而她始终相信士兵能用石头煮出好汤。这样就因为之前的成本影响了以后的决策,如何才能让自己避免沉没成本的羁绊,走出协和谬误困境呢?当你进行了一项不理性的行动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活动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比如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赢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
生活中也有不少协和谬误例子,就像一个不喜欢英语的我,妈妈为我买了几百元的英语复习资料,每年更新的四六级考题都会买,可我却对英语兴趣不大,英语资料也没怎么看,无奈之下,妈妈又花了1000元给我报了个英语补习增强班,每天早起读英语,可英语却还是没有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看不懂何来的兴趣,但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都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了,英语四级考试还没有通过,就此放弃之前学习投入的金钱,时间就会化为乌有,最终也血本无归,这是一个很纠结的一件事,让我痛苦沉溺于其中。
生活处处充满博弈,游戏也充满博弈,例如三国杀,这游戏也需要博弈,生活处处是博弈,只需要一双发现博弈的眼睛。
第2篇:博弈论文
11工本1班
方建达
11305513506
博弈的理性认识和运用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
学习博弈的精髓
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无不在生活中运用博弈的智慧。学习博弈的精髓,让你懂得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变通求胜;在权利的争夺里如何进退自如;在感情的烦恼中如何理清头绪„„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博弈与生活结合
如果将博弈论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棋手,其每一种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而博弈论正是研究棋手们的招数与技巧,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找到最合理的策略。
博弈论的各种应用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策略集合(所有棋着),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於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於,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经济学里的博弈
在现实的经济学里,商业行为中,也同样存在着博弈。有两家电器销售供应商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分别是国美和苏宁。他们的价格策略有几种选择。国美和苏宁同样的价格体系,而且维持比较高利润,各分一半的市场销售额。国美降价苏宁不变,国美拿到该市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销售额。或者苏宁降价国美不变,苏宁拿到大部分或全部销售额。而由于竞争的激烈,肯定会有其他的供应商大中或一商家电参与进来。因此,保持第一种状态是不可能的。所以此时,对于任何一家供应商来说,最佳策略都是降价,以期望获得更大的营业额。
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价格战永远是在所难免,也就是说,在一个竞争的市场,我们永远都要陷入“囚徒困境”。不过,这都是讲的纯市场因素,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的非“理性”因素都排除掉。要从“囚徒困境”解脱,最好的办法却是最不可行的办法,就是供应商形成联盟。因为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几乎为零,而且即使有了联盟,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偷着降价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最终的结果是,联盟的作用并不大,大家还是降价降价。直到最后大家都觉得降不动了,或者觉得降价对自己最终没有好处了。这时就会形成一个平衡状态,也就是纳什均衡。
博弈的技巧
诱饵做足、信息充足这是基准,信息不足可以用诱饵弥补。当完成这两大基准的时候,要怎么下这盘棋,要怎么赢这盘棋?迷惑:这属于布局之前隐秘保护,一个人只要不透露真实想法,对方也就只能被自己思维混乱。为你赢得很多时间做铺垫;设陷:这要运用策划学把风险降到最小化,使迷惑最大化。这时间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漏洞;布局:介于赢得时间完善的信息,棋局才会掌握在你手里。利用人性表现出来的好胜心理和辩才优劣,找到界点,迷惑打乱,让她们觉得乘胜追击,这时候你就赢了一大半;而这盘棋,大局在你手里,短暂的攻击并不影响博弈的结局。
当你了解他的步法,烘托他的好胜心,示弱效果反增,心理是本能反射,从局势反射心理。正常逻辑下,他会乘胜追击,也有可能和你一样试探性摸底~当你觉得棋逢敌手,心理素质想差不多的情况,重点来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反手主动,不给喘息。输赢并不是变幻莫测,全方位观察和心理素质胜于棋艺。
怎么去赢?赢别人那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暧昧。既然是暧昧的话,可否把他想象成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他?做到仿佛:一个人打两副牌?那就变成了:怎么赢自己。这样就很好理解。可是,尽管你赢自己会比较复杂,但当打出第一张,就无比简单了。
接下来的事,就强调处变不静。最高境界是怎么去赢自己的话。让他也变成你的一颗棋。你和同企业对手或朋友同事交流经验的时候,你还在同步的完成自己的目的。即使他们的结论足够推翻你,可事实上,你为自己争取的时间赢得的金钱,恰恰对从事同行业的这位是讽刺。
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知识与成功的关系: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经验、技术和智慧,但个人的成功必须依赖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比有技术而无经验的人更成功;不过,有经验之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技术之人则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技术的人更聪明。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而从其论述我们甚至还可以推论:成功与聪明无关。掌握理论者确实更聪明,但他们不如有经验者更容易成功。譬如一个从不练球的物理学家,他比一个乒乓球选手更聪明,更懂得击球的力学原理,但是他却几乎注定在乒乓球项目上会输给长期训练有素的乒乓球选手;乒乓球选手要获得成功也并不需要大量学习力学原理,只需积累经验足矣。理论的功用在于,通晓力学原理的乒乓球选手可能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更快地提炼经验并创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经验。
所以,成功以及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支撑。然而经验却是需要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逐渐积累的。只有经历过的人生,才给我们以经验;未曾经历的人生,就没有经验。年长者比年少者在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时往往更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倒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理论,而在于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策略的艺术。
是的,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
正确看待博弈之道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至为糟糕的影响。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得与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博弈,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利益必须争取,什么利益敬而远之,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人生就是在得失之间走过的,金钱、荣誉、权势、爱情,我们得到后欣喜若狂,但失去后又愁眉不展。其实,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坦然地面对得失才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就像佛教中的这首禅偈一样:“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时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事物的得失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有时尽力了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你可能会深感上天的不公,但反过来想想,其实你更应该坦然地面对,因为尽力去做的你已经无怨无悔,得不到不是因为你没有去珍惜和努力,而是因为对方本不属于你,所以在人生中我们有时更要学会放弃,学会忘记。
第3篇:人生的博弈
人生的博弈
晚间老友相聚,谈话甚欢,因为熟悉所有知无不言,而四个人的心境也是起伏不断,慨叹,愤怨,无奈,悲伤,希望……所有的感情也是一泄而出。而对于我们已到中年的人来说,年龄是个模糊概念,可生活却活生生的摆在面前,在我们看来,现在我们没有太多的决定权,不能抛开所有的主观因素,但是生活我们已经走到现在,遇到几次重大的决定,估计会认为是人生的坎,生活的难因为在这个拼爹的年代,似乎“裸”的人终究会付出出百倍的努力却仍在恐惧明天会不会没有出路,人生啊,不由自己决定的事太多,可是博弈的过程真的很痛苦。
从开始可以有意识的认为自己以后该干什么开始,就有了无数的疑惑,也就开始了博弈,我是选择念书还是选择工作,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我选择了工作,因为这样是我比较之后的无奈选择,而有的时候往往部分人认为工作比念书都好。一段时间后,我是选择工作呢还是自主创业,因为有些时候工作不如创业更具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或是被逼无奈的.走进社会开始另一番人生,于是便有了工作的人走了,开始重新规划人生,留下来的在一定范围内也重复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