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

2024-01-18 07:13:2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初中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教学设计二

【基础知识点】

1. 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亲山亲水有亲人(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夸张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双手搂定宝塔山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以上两个夸张句)

* 其它修辞

(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环节

山丹丹开花满山坡,

咱陕北变成金银窝。

宝塔山高延水长,

共产党是我们亲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

指名学生读以上摘录诗节,巩固理解信天游特点。

布置作业

运用信天游形式,自创一首新诗

(此题视教学情况而定)

第2篇: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2.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三、教学过程设计

(-)由教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单元,引到将教学的诗歌单元,引出《回延安》(板书诗题)。

(二)简单指出:《回延安》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 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三)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六)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合为一层为宜。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七)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小资料】

一、课文内容图示: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抓” “贴” 回延安 激动 “搂” “扑” 养 活 忆延安 感激 教会 你们费了心 话延安 真挚 革命大发展 “一条条”“一座座” 看延安

喜悦 “一盏盏”“一排排” 杨家岭 颂延安 宝塔山 热爱 枣 园

二、作者简介。贺敬之,当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歌剧《白毛女》就是由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他的早期诗作,主要取材于“少年时代的生活记忆”,愤怒控诉了旧中国农村恶霸地主的罪恶,倾吐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艺术上有模仿艾青、臧克家等人诗作的痕迹。早期诗集为《乡村的夜》。建国后,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雷锋之歌人《西去列车的窗口》都是广有影响、脸炙人口的名篇。粉碎“四人帮”后,他写了长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等。

三、《回延安》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诗所采用的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信天游”(又名“顺天游”)的形式,这种民歌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多作蝉联,多用叠字,多用衬字,既有急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

第3篇: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集锦12篇)由网友 “为啊为你”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回延安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三年级组    高琳

【基础知识点】

1.          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回延安初中语文教案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黍类(shu3)馍(mo2)喘(chuan3)眶(kuang1)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一„„”的意思。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 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入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

未完,继续阅读 >

《初中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初中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