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观后感作文
第1篇:《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历经千年仍被人民群众广为传颂,是因为包公公正、为民、清廉的形象代表着人民群众对于官员的期盼,因此深受人民群众信赖。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洁的家风与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骇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的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求在观众心里树立一位真实可信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公形象。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第2篇:《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的事迹和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千年包公》这是一部忠于历史的文艺作品。据参与审片的专家学者评价,此片堪称国内近年来历史类纪录片中的精品力作。全片共三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
5月25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看了使人眼前一亮。一个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包公再次浮现在眼前。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
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厦,离不开我们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更要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因此,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更好地做到勤政廉政,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需要真心面对的问题。如今,市场经济浪潮风起云涌,各种利益和诱惑不断交织,人们的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来自各种渠道的挑战和考验让人目不暇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走进漫长的历史长廊,纵观我国封建文明历史中十几个王朝的兴衰沉浮,其最后没落直至灭亡的原因都与腐败脱不了干系。腐败之害由此可见。重新翻阅一代廉吏包公感人至深的沧桑画卷,我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住寂寞,耐住清贫,抵住诱惑,挡住干扰,经受住考验,守住政治生命线和道德、法纪底线,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当先锋、廉洁作表率,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形成团结奋进的工作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3篇:千年包公观后感
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千年包公》后,让我对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理念得到进一步认知,给我本人心灵巨大的震感。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千年包公》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
一、反腐反庸,无私无惧
包拯的实干精神古所罕见。在任何一个职位上,他都关心民生,锐意改革,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和了解的情况,不论是否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都如实向朝廷报告,并提出解决办法,请皇帝“特降指挥”。在包拯看来,这是一个官员应尽的责任。包拯留下的著作,除一篇家训、几首短诗
第4篇: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一)包公掷砚 廉字当前
--看纪录片《千年包公》有感
作者:亳州广播电视台 祝本奇
观看《千年包公》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包公掷砚。
包拯一贯服从朝廷的调遣,当年被视为蛮荒之地的端州,他也甘愿赴任,并做出了出色的政绩。除长子病故,要求回乡任职以便就近照顾家庭外,他从未向朝廷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广东端州出产一种紫云般的石头,当地府百姓用此制作质地优良的宝砚进贡皇上和权贵。包公前任均借进贡之机,贪
第5篇: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评价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党员干部秉公执法、依
第6篇:《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感
一身正气留天地,两袖清风鉴古今。包公,一个家喻户晓、世代传颂的名字。包公不仅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包公日审阳间,夜审阴间,不管什么冤案到了包公手里,都会真相大白。在老百姓的心中,包公就是公平与正义化身的“神”,被尊称为“包青天”,深受万民所景仰。
近日,将包公的事迹历史再现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盛大开播。《千年包公》分为《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集,讲述了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一生,其中“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那个年代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着实让人钦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包公精神对于加强自身清正廉洁、转变为民服务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是始终坚持政治理论领悟,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党交给的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保证自身的廉洁清
第7篇:千年包公观后感作文
千年包公观后感作文
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一)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评价一个党员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
第8篇: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共19篇)由网友 “旺仔味旺仔”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冤假错案集中出现,如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案等,给我们的检察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曹建明检察长强调要从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和近期发现的冤假错案中进一步认真剖析和反思,切实做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因此,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我们守护司法公平正义底线的末端,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的大门之外。这要求我们的法律监督工作者能像包公一样坚持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明察善断,才能切实制止冤假错案的出现。
包拯的清廉官德无疑对当今有积极的启示作用,但凡事都有两面,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其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和时代局限,方能避免因时代变迁形成的偏见即过份拔高或过多贬抑。斯人已去,但只要人们对惩恶扬善、正义公道的渴望还存在,“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
合肥包公祠的楹联赞扬他“
第9篇: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合集17篇)由网友 “篱仁”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包拯家训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乡,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 赵朴初敬书)”。
体现了我们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是五个信仰对象,既相互联系,又互为一体。
拆开来讲,天地属于精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神灵,主宰人们的命运,排在第一位。
例如,人们一遇上自然灾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坏事,怕天雷打。
中国人是个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对“天地”这样高远玄渺的神灵,也结合到现实来理解,如,皇天后土养育了人们,靠天吃饭、顺应天时,天意不可违,等等。
正因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现在北京还有天坛、地坛,都是祭天祭地的专门场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国君,国王,国家。
到西汉董仲舒干脆将皇帝附会成“天子”,天的儿子,上天派来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权神授”的理论,以便让
第10篇: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千年包公纪录片>观后感
(一)做'清心''直道'的纪检监察干部
利辛县中疃镇纪委 王静文
《千年包公》是由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安徽卫视先后播出。片中的很多内容、观点、论断发人深思,对党员干部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一、环境塑造品德
家庭、社会等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行、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形成具体重要的影响。
1.家风家教对品行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包公辞官事亲,且一辞就是十年。一代文豪欧阳修赞包公:'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孝,德之本也。人行孝,则事君忠,处官廉。包公生于书香门第,良好的家风家教,培养了他孝亲、忠君、爱民的品行和价值观。
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赵冬梅教授所言'包拯首先是一个孝子、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然后做一个好人,他才有可能做一个好官。所以,从整个社会来讲,要培养一个好官的话,我想应该从家风、从家这个地方,那是根、那是文化的根,应该从那里做起。'
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来说,要从家风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家风、如何传承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