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奖赏美文
第1篇:最高奖赏美文
最高奖赏美文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情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后,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的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样,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第2篇:最高奖赏美文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情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后,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的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样,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第3篇:美文:最高的期望
美文:最高的期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如果只想把事情做到最低的标准,那么他也许永远不会把一件事情做好;相反,如果事事都指望达到最好的标准,即使不是所有的事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会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另一个是积极主动的努力。皮特·罗斯就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人。
Pete Rose, the famous baseball player, whom I have never met, taught me something so valuable that changed my life. Pete was being interviewed in spring training the year he was about to break Ty Cobb‘s all time hits record. One reporter blurted out, “Pete, you only need 78 hits to break the record
第4篇:奖赏
奖赏
有个国王布告天下,要举行一次隆重的授奖大会。会期一到,全国的能工巧匠、英雄豪杰、学者诗人,都云集到京城的广场,准备接受奖赏。
授奖开始了。一个画家手捧画册登下授奖台,对国王说:“陛下,我的画像阿尔卑斯山的春天般的美丽,我可以得奖。”国王摇摇头。第二个登台的是个医生,他说:“前年瘟疫流行,我治好了99999人,我能得奖吗?”国王仍然不同意。
第三个登台的是个全国闻名的诗人。他向国王致敬后说:“我的诗可以和中国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比美,奖我吧!”
国王说:“即使李白、杜甫、白居易再生,我也不奖他,何况你呢?”又有许多人信心十足地走上了授奖台,然而,他们也都是一个个空手而归。于是人们议论纷纷:奖赏究竟应该发给谁。
最后,夕照中,一位满头银发的教师挽着一个小姑娘登上授台,说:“陛下,祖国的春天,遍地是桃花红,李花白„„”
国王满面春风地说:“你是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奖赏应该发给你。”于是郑重地将最高奖赏―――一枚从阿尔卑斯山采来的并蒂桃花,插到老师的衣襟上。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授奖大会在金色
第5篇:八一建军节演讲稿: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
对军人来说,没有和平时期,只有准备打仗时期和赢得战争时期。
一位从戎40多年的将军,在退休时不无遗憾地说:“当了一辈子兵,立了不少功,可惜没能佩上一枚战功章。”这当然不是他作战不勇敢,而是他在和平年代度过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就像运动员的舞台在赛场,军人的舞台在战场,未能登上舞台一展身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连“一时”的机会都没有赶上的军人,他的理想,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是宪法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也是军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种价值既突出体现在一旦战争爆发能够经得起血与火的考验,最终赢得战争上,又更多地表现在和平时期严阵以待,提高战备水平,增强威慑力量,最终遏制战争上。
对军人来说,没有和平时期,只有准备打仗时期和赢得战争时期。打仗的目的不在于战,而在于胜;胜利的实现不在于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在于强大的实力。和平既是战争阶段激烈厮杀的结束,又是新一轮实力角逐的开始。
军队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一直是至关重要的砝码。军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