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标准
第1篇:天津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标准
天津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标准
天津学业水平考试在什么时候举行呢?和科目的考试形式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有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天津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标准,希望大家喜欢!
一、考试形式
语文: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90分钟,试卷原始分数为100分。
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
①基础知识及运用约占30%
②现代文及古代诗文阅读与鉴赏约占30%
③写作约占40%
(2)题型比例:
①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约占48%
②主观题(简答题、写作题)约占52%
(3)试题难易比例: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难度在0.8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5~0.8的试题为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3~0.5的试题为较难题。容易、中等难度、较难题比例约为7:2:1
数学:考试形式:不分文理,闭卷笔试。考60分钟,试卷原始分数为100分。
试卷结构:
1、选择题25道,75分;填空题5道,25分;全卷共30道题。
2、考查内容所占比例是:必修课程约占80%,选修课程的.五部分约占20%
3、按其难度值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其中容易题的难度值为0.8以上;中等难度试题难度值为0.5~0.8;难题的难度值为0.5以下。易、中、难试题比例约为7:2:1,全卷难度约为0.8。
4、考试成绩报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采用A、B、C、D等第呈现。比例为:A:22%,B:42%,C:32%,D:4%。英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按照A、B等第评定。
5、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由报名单位通知考生本人,不查分、不查卷。考试成绩有效期为3年。
6、只有参加全部科目考试,才能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书”。成绩证书复印件将存入考生学籍档案。
二、考试作用
①高中毕业需要。
②高校自主招生的参考条件。
③评选市三好、市优干参考条件。
④高中毕业出国留学或申请奖学金参考条件。
⑤根据天津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规定,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的同时,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组成部分,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高考成绩处于同等条件下,择优录取高中学业考试成绩优秀者,或在专业安排上予以优先。
第2篇: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山西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1.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2.试卷结构
(1)考试内容分布:必修地理1约40%,必修地理2约30%,必修地理3约30%。重大地理新闻内容及山西省乡土地理知识分布于相应考核内容之中。
(2)试题类型分布:选择题50%,非选择题50%。
(3)试题难度分布:容易题约70%,稍难题约20%,较难题约10%。3.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地理
1、地理2和地理3三部分。具体如下:
地理 1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4)比较、分析和归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5)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收集、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3)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等的影响。(4)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5)能根据收集的材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原因。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
(4)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并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2)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组成。
(2)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3)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理解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4)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领悟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
(5)能依据有关信息,对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6)能恰当的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案例。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分析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3)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4)理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作出正确分析。
(4)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
(2)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4)结合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
(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2)学会使用图表、数字等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养成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4)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
(5)以某城市为例,综合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
(3)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各异。(4)分析具体事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2)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3)理解不同农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形成条件,领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5)运用“因地制宜”的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6)结合实例,综合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学会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3)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工业的集聚和分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进一步论证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基本原理。
(5)运用“因地制宜”的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及空间集群现象。
(6)结合实例,分析某工业部门或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运用案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讨论工业或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的方法。
(2)通过比较,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增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的意识。
(3)通过查找资料,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2)了解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3)学会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影响,树立科学发展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
(2)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工程。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5)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6)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它实际问题。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治理保护的措施。
(1)了解“区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基本含义。
(2)理解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3)理解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4)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某区域环境问题危害描述、成因分析、综合治理的说明。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了解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能根据流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探究流域发展的方向及其综合治理的对策。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借鉴与运用知识,进行案例迁移。
(4)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了解某一区域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2)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和问题。(3)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4)运用教材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过程进行案例迁移。感受“学习生活
第3篇:学业水平考试)
附件3 学业考试违纪作弊考生及工作人员处理办法
第一章 考生违纪作弊情节认定及处理办法
第一条 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考试违纪,取消该科目的考试成绩。
(一)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
(二)未经批准在规定的座位以外参加考试的;
(三)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体育测试中故意犯规者;
(五)在考场或者教育考试机构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它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六)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
(七)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
(八)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它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
(九)其它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第二条 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有下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