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大钊《今》有感

2024-02-10 07:12:3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读李大钊《今》有感700字

读李大钊《今》有感700字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李大钊《今》有感7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月从指尖上轻轻地划过,时光从指缝间悄悄地溜走,当我依旧沉浸在昨日的温馨与灿烂中时,今日却已渐入黄昏。

残阳的余辉映射在微波荡漾的小河上,似一位苍老的学子挥洒着血泪的记忆……

那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用一个孤独者的悲哀去扼腕叹息命运的不济,而忘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任由灿烂如金的青春年华在风中悄悄逝去;我借一堆腻人的“冰淇淋”去冷藏夏日如火的热情,而忽略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无奈,任由岁月的长河在身边静静流过。

“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我仿佛听到耶曼孙那富于哲理的话语正敲响我心中的警钟。

我独自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拣拾起一片不为人知的落叶。它的叶片早已枯黄,而那清楚的脉络分明在告诉我它那一生的经历。那么,我呢?匆匆十几载,在我的嬉游中,在我的无度挥霍中愈显短暂而苍白。在那一张本应绚烂多彩的十几年的人生答卷上,我只留下了一幅可笑而愚蠢的漫画。

“时间这个东西,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李大钊沉重的声音在风中飘荡着。“今”有多久呢?一天?一小时?一分钟?抑或一秒?惟有时间在嘀嘀嗒嗒迈着匆忙的脚步。也许当那片枯黄的叶子从树上飘落的那一刹那,“今”已悄无声息地过去了。我不得不去想那早已逝去的时光,不得不去追寻通向理想殿堂的.大门。雁过无痕,纵使我拼却全身的力气去抓住岁月的衣襟,也无法回到曾经快乐如梦的童年;梦影无踪,纵使我奋身跃上时间的快车,也无法实现未来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么,今呢?如果我牢牢握住了“今”的双手,一切定会是另一般神奇!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古人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滋润着我的心灵,与其面对虚度的光阴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何不现在听取古人的教诲惜取那宝贵的少年时呢?

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

也许若干年后,它会让我忆起一个灿烂而无悔的青春!

第2篇:读《今》有感

读《今》有感

每次读《今》,总会有新的收获,李大钊把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概念和它们之间辩证关系分析得如此透彻,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今”之宝贵,也让我从失落的低谷中奋发向上,努力谋求将来的发展。

李大钊的观点很明确:“今”是世间上最宝贵的,而且认为过去将来皆是现在。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他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是啊,今天最实在,而今天又最容易丧失,当我们感叹的时候,它从我们的嘴边溜走;当我们想抓紧它的时候,它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当我们微笑的时候它从我们的眉宇间溜走。逝者如斯,为何又有那么多人不懂得去珍惜现在呢?“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句话不正是用来形容那些自甘堕落或没有远大抱负之人的吗?他们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且无忧无虑,快活之极。却貌似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然而,他们却完全不懂得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

人一生中能有几个十年啊,今日不珍惜,明日又不珍惜,那更待何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白,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短短的几句诗,蕴含着先人们多么深切的人生体验啊!古人正是有感于此,才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现在读了“今”更有感于此。我们学习条件优越,难道不应该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吗? 就我而言,因十几年读书岁月而不懂珍惜,眼下步入不惑,深感“今”之宝贵,几许沧桑,几多怨悔,几多叹息。眼见同龄人的成就,但不解“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也不明衡量事业的标准就是把握时间,更不知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时间多情也无情,它给珍惜者以报偿,坐视者以虚白。“今”既抽象,也具体,问题是如何把握和珍惜,使“今”实实在在地得以利用。立足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亡羊补牢。在读书之余抓住那天似水的流年,不在叹息,因昨天已经失去,明天还不确定,而确具有把握的就是现在。

为什么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李大钊在《今》这篇文章里已经分析的很清楚,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杖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

当然,人们对过去、现在、将来一向各有说法。有人说:勿匆匆,昨日,可以留恋;明日,可以怀想,但今日是用来把握与珍惜的,有风,我们可以起舞;有月,我们可以怀人,有雨,我们可以感受凄清;有雪,我们可以研墨画梅。即使无风无月,无雨无雪,黎明初晓,几纹麦浪,在桌上写满清新的诗句,也是不错的。他们无论置身于何种境况,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享受人生。

也有人说:日子匆匆也罢,无尽也罢,转瞬即逝抑或是永恒传演,我们到底是过着日子的,描画过黎明,便是明日成了今日了,待到天空缀满星星时,便是今日成昨日了。他们感叹光阴的流逝,或者拿出现在的努力,争分夺秒,实现人生的梦想,正如李大钊所说:“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或者一味的感叹光阴流逝,坐等明日,不思进取,这种人不知进取,碌碌无为,不知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

今日我踏上了医学的道路,肩负着“为民除病,造福人类”的重任。因此,从现在做起,是时代的召唤,催征的鼓点。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并置身于社会,无私的奉献给社会,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从现在做起。倘若沉溺在灯红酒绿,花前月下,碌碌无为地逍遥复逍遥或不惜今朝,坐等明日,不思进取。那么,从现在做起,只能是一句苍白无力的空话。因为,只有具其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迈出从现在做起的第一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事业打好基础,更何况事业是时间和勤奋的积累,没有现在的艰辛付出,就不会有未来的成果。所以,从现在做起,是实践者的行动,是今天的把握,明天的驾驭。没有喷薄而出的旭日,则无壮美的夕阳可言;没有春花的绚丽,哪有秋叶之静美。“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

“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

第3篇:读《“今”》有感

读《“今”》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今”》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是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的一篇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文章详细的论述了珍惜每一个今天的重要性和必要姓。文章开头说时间最可贵的就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宝贵。并指出“今”最容易丧失,因为宇宙大地,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我想,时间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每一个人对事件的态度不同,效果也世界人不同的。最近从我身上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对今天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个月妈妈让我跟着王老师学钢琴,王老师给我布置了一周的作业,让我每天练一小时。第一天,我刚要练琴,邻居小朋友到我家来玩,我和他下围棋聊天,玩到了很晚,我很困了,就想:“今天没练琴明天补上就行了。”第二天,放了学,我想先玩玩电脑再弹琴,没想到一玩玩到晚上9点半,我困得不得了,于是我就又想:“明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大钊《今》读后感(推荐)

李大钊《今》读后感

还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首诗叫《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教育我好好珍惜今天。

今天又读了李大钊的《今》,好像又回到了初中的年代,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珍惜了多少的今天呢,让人感想颇多。

1918年的李大钊,把青年人中出现的三种不尽人意的情况,或思念过去,或沉迷现在,或空想未来,展现的淋漓尽致。李大钊深知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于责任,因此有感而发,透辟的论述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者的辩证关系,以此勉励他们要立足现实、珍惜现在。

李大钊说道: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说“今”是最易丧失?因为,宇宙如此之大,刻刻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读《吕氏春秋.察今》有感

读《吕氏春秋.察今》有感

在当今国际社会背景下,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而青少年的迅速成长就是维护一个社会重重不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社会下的青年员工,我们就不能固守陈规,应该与时俱进,拥有创新精神,努力开拓创新。

今日读《吕氏春秋.察今》中讲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有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便人们没有删减它,还是无从取法它。这个道理正如当今社会,科技、法制、社会高度进步,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锲机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使得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深思,而《吕氏春秋.察今》使得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触,社会进步,科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法制维护,面现在的法律又不能一成不变的维持下去,它应该随着社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吕氏春秋.察今》有感

读《吕氏春秋.察今》有感

在当今国际社会背景下,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而青少年的迅速成长就是维护一个社会重重不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社会下的青年员工,我们就不能固守陈规,应该与时俱进,拥有创新精神,努力开拓创新。

今日读《吕氏春秋.察今》中讲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有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便人们没有删减它,还是无从取法它。这个道理正如当今社会,科技、法制、社会高度进步,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锲机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使得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深思,而《吕氏春秋.察今》使得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触,社会进步,科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法制维护,面现在的法律又不能一成不变的维持下去,它应该随着社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党史学习小结——读李大钊生平有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读党史人物李大钊生平事迹有感

在我们组组织的第二次理论学习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党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和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伟大贡献。

我在课前已阅读过李大钊的生平,通过课堂上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与讨论,我越发景仰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他是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五四运动时期革命先烈李大钊的这一不朽名言,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担当”重大责任、追求社会道义的决心。上世纪80年代,在关系中国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新一代中青年学者用其坚实的“铁肩”,通过“妙手”撰写的“文章”,“担”起了改革开放的“道义”,表现了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时代责任感。这种历史的担当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然而,纵观时下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物价持续上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从挟尸要价到官员腐败,社会上又充斥着混乱

未完,继续阅读 >

《读李大钊《今》有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读李大钊《今》有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