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的选择题训练

2024-02-14 07:12:4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诗歌赏析的选择题训练

诗歌赏析的选择题训练

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解析:D项“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明显不当。本诗借这些字眼表达了对凝冰解冻、春暖花开的呼唤,其象征意义可从A、B两项中得知。

答案:D

第2篇:诗歌赏析选择题

诗歌学习专题诗词赏析选择题集锦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5、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对比。

6、对《相见欢》(李煜)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如“别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B、“无言独上西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名季节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D、“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是一番滋味”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7、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8、文天祥《过零丁洋》分析不当的一项()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 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

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9、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封朝秦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与“夕”,“九重天”与“路八千”,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进而表明自己的心迹。“圣明”而有“弊事”,相对成趣。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即景抒情,情悲且壮。“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横”“拥”两字形容物态都不得很精当,且有气势。

D、“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沉痛而从容。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进而吐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怀。

10、下面对《梦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11、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1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13、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

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做法。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惋之情。

14、对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A、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B、第三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

C、末联写作者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

D、这首五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15、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16、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17、对陆游《书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A、首联写作者早年因为不知世事艰难,所以当时壮怀激烈,雄心勃勃。

B、颔联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业迹,颈联则写壮志未酬的感叹,情调由昂扬转入忧愤。

C、尾联极力赞美诸葛亮,惭愧自己才德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惭愧自己未能在诸葛亮麾下建功立业。D、全诗表现了诗人虽历经艰难而矢志不渝,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激情。

18、关于下面袁枚的《马嵬》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19、对宋代词人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A、上阙一、二句用拟人手法,以山水寄寓了送行人的深情,同时点明了送别的地点。B、“盈盈”,美好的样子。上阙三、四句说行人将去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很美。C、下阙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王观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含蓄而别致。

D、全词充满奇丽的想象,情景交融。笔下之景,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全然是心中之景。20、下面是两首元曲,对它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即事 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A、元曲分散曲和杂剧两大类,散曲又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此二首《天净沙》均属小令。B、《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和《即事》都是曲题名。

C、《天净沙?秋思》全篇28个字,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和它的修饰语组合而成,但却构成了一幅有机的图画,有一字千金之感。

D、《天净沙?即事》全篇28个字是由14个重叠字构成的,其中没用一个动词,但却处处显示出动态。答案:

1、c2、c3、B4、B5、A6、C7、B8、C9、D10、A11、B12、A13、D14、C15、D16、C17、C18、C19、A 20、C

第3篇:选择题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载体 软着陆 毋庸置疑 一颦一笑 B.哺乳 冠心病 面目可憎 情不自禁 C.包扎 孵化器 破釜沉舟 豪放粗犷 D.泊位 冰淇淋 感恩戴德 风驰电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沉湎 紧箍咒 亲亲我我 咎由自取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B.安详 杀手锏 势不两立 千头万绪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C.收讫 下马威 罄竹难书 广袤无垠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D.笑靥 三脚猫 统筹交错 断壁残垣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股票市场是一个更为奇怪的数字空间,出手买下100元股票之后,半小时之内可能 为180元,也可能只剩下10元。

剑身上要么铸有神秘的龟背纹,要么刻着像符咒一样的鸟篆,这着持剑人是谁。站在雅典卫城上,我发现对面远远的一座绿色的小山顶上,醒目地 着一座石碑。A.攀升 标示 树立 B.飙升 标示 竖立

C.飙升 标志 树立 D.攀升 标志 竖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多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

古诗鉴赏选择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1、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3、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高三选择题训练

高三选择题专项训练

1.技客一族,拿特长换生活,如用汽车陪驾交换电脑维修,用瑜珈招式交换摄影技术„„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技能互换中成为“技客一族”。从经济生活角度看,下列关于“技能互换”说法正确的是

①“技能互换”属于商品流通

②题中的“技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③从消费目的看,“技能互换”属劳务消费

④“技能互换”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2012年是“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这一规划的主线。为确保“转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要坚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 ①按劳分配向依靠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转变 ②国有企业推动向依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协调推动转变

③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④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又生事端。最新消息显示,备受关注的美债谈判不欢而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选择题训练(四)

2010届高三选择题专项训练

(四)1. 2008年9月1日,某高中又新聘用了一批老师,学校给每位新老师办了工商银行卡,老师们每月可以通过银行卡来支取自己的工资。老师们使用的银行卡()

A.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B.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符号 C.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

D.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何商场购买商品

2.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了《三部委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进一步深化电信体制改革,有利于()

①增强创新能力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完善竞争架构 ④提升服务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5· 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及时安排救灾经费,截至 2008年6月14日,中央财政共投入491.54亿元。这里的491.54亿元属于()

A.税收收入 B.财政收入 C.财政支出 D.债务支出

4.从理论上讲,市场能够实现优胜劣汰,但在我国却常常有相反现象,优不胜、劣不汰,“李鬼”常常打败“李逵”

未完,继续阅读 >

《诗歌赏析的选择题训练.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诗歌赏析的选择题训练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