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劝学》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课堂实录
执教者:姜广平
执教班级:宁波神舟学校中学部高一(5)
[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学术垄断。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
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六艺。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
(学生笑,家长笑)
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这些东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很好。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以后我们还会碰到。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
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但我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
生、家长:(鼓掌)
师:***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善恶,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但是,我认为,即使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是错的,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有没有错?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
第2篇:海燕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海燕课堂实录
2005-4-7
主讲陈柯
地点:盐外初二八班
俄国有个著名的作家叫高尔基,大家知道吧
生知道师:高尔基的含义是什么:痛苦,谁对他有了解?
生春天的旋律母亲
师《母亲》是一篇什么小说?
生长篇小说
生还有《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师嗯,对,这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生还有《小市民》师这是一个小剧本
大家读过高尔基的作品吗?
师简介高耳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母亲小市民
师:既然海燕能引起轰动,说明它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下面听老师读,一是要弄清楚字词,二是要有自己的感受。
播放录音于漪
还有不认识的读音吗?生没有了
生好,下面打开《尖子生》,将上面的字词练习完成。
出示小黑板,一男一女上讲台填写。
生苍莽的苍蜿蜒的蜒作错
订正后齐读两遍。
师通过那位老师深情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海燕的谨慎是伟大的,我们要学习他的感受
还有
师,我读出海燕喜欢自由,喜欢海燕无拘无束
生乐观的精神
生锐不可当威猛的形象
生勇敢的精神生海燕对暴风雨的一种渴望
生对生活极限的挑战
生以预言家的姿态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找找这些感觉
生齐读
师叫暂停
你们这样平着读这样对吗?第三段
第四段,杨静同学来读
师既然师恐惧了,那你该怎么读?要读出恐惧的语气
师王维同学读第六段
吓坏了该怎么读?
一女生读
师好吗
生好,有停顿有重音师我们来齐读后面的一个段落
师波浪冲向高空,没有读出气势来。
师第八自然段,来
师点评
师九十自然段
师突出怎样的一种感觉?激情自豪嘲笑这种感情没有读出来
生再试读
师下面让我们再激情些高昂些,生齐读下面的段落。
不太到位,象情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要放慢点,把它熄灭,要从高到低,还有要读出蜿蜒的感觉,读慢点,
这是13段,用了什么句?
生感叹句
师所以要读得强烈些。
指导阅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把
师课文标题是海燕,在文中找到写海燕的句子
生颜色
生海燕在叫着,建议办穿过乌云
生这是勇敢的海燕
生这个敏感的精灵读出海燕的自信心
生14段
生第二自然段,它叫喊着,通过什么来写?动作和声音
生它在号叫它在大笑
师用了什么修辞
生拟人
说明什么
生乐观向上
生在泛着波浪的
师读出什么
生勇敢
师好,下面如果我们以的海燕来填空,你会填什么
生勇敢高傲自由自在激昂敏感恶狠狠自信乐观
师用了这么多词,可见海燕的魅力所在。那么课文围绕海燕写了哪三个场景?
生1。暴风雨将临
生逼近
生来临
师想想,我们来落实一下具体的自然段。
师通过三个场景的刻画,来刻画海燕,还要
将临
狂风卷集着乌云
海燕高傲的飞翔
第二课时
今天学了哪一课
生海燕
谁写的
高尔基
师好回到黑板上来
逼近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
海燕在英勇的抗争
来临
乌云变成火蛇
海燕作为预言家在叫喊
师除了写海燕外,还写了哪些海鸟?
生海鸥海鸭企鹅
师怎么写的?某某同学来读读
生蠢笨的企鹅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
生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
师呻吟该怎么读?两个呻吟,第二个应该读得再慢一点
再试一试生读
师海鸭,谁再来
生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
师海鸭是怎样的
生胆怯
师那你再读出胆怯的味道
生读不来
师请个同学帮你读吧
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海鸭还非常小啊,呵呵
师好,这三种海鸟面对暴风雨非常害怕,作用是什么?
生对比
师为了突出什么
生突出海燕
师从哪几个方面?
生声音形象颜色三个方面
师突出海燕的什么
生海燕的高傲的形象
师这篇文章发表后,有人说阅读它的文章是不分时间地点,不分国界的,那么,这篇课文仅仅是写了几种海鸟吗?
师简单介绍海燕的写作背景。俄国当时的政治形式。
鼓舞人心的力量,时代的号角
代表着什么,象征着什么
师简介象征托义于物我来提示一下,以前我们在哪篇文章接触过
生行道树
师还有一篇课文,上的公开课,也是用了象征手法
生纸船
师对,象征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
师那么今天我们这课,海燕象征了什么
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师大家讨论一下,另外几种海鸟象征了什么?
生象征了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师还有其他景物描写吗
生雷声乌云狂风大海暴风雨还有闪电
师能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生读关于雷声的句子,雷声轰响狂风争鸣狂风恶狠狠的
师写出了乌云象征着什么?
生黑暗势力
师对反革命势力
师恶狠狠的紧紧的写出了什么
生黑暗势力的猖狂
师还有吗
生再读大海一段
师大海象征什么?
不知道,我们把这个问题留一会。
生乌云直压下来,波浪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师,乌云直压下来,说明了什么?
生,写出了环境的气氛
生大海把乌云的箭光熄灭
师现在大家应该明白大海象征什么了吧,再联系前面想想
生人民的力量
师对啊,看第一段,在苍茫的大海上,苍莽的大海,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
师暴风雨哪里提到了
生13段
师单纯的指暴风雨水吗
生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人民
师作者想呼唤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师那么这篇课文的基调是什么
生激昂磅礴
师好,下面我们再选读几个自然段,大家来选选
生1、3、7、12-15
生齐读。
师点拨,鼓励为主。
完毕,大家再找找除了象征外,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生对比拟人排比反复
师具体找出来,读读。
生还有借代?
师想想是借代吗?
生哦,是象征
师想想还有什么表现手法?
生烘托
师对,烘托,文中写海燕的高傲
师我们应该从海燕中学到什么
生要用信念去号召群众
生要有勇敢的精神
生要有乐观的精神
师那么这篇课文的主旨我们现在可以明确了吧
作者通过海燕这一形象,欢呼革命风暴的到来。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颂歌。
师那么在列宁毛泽东在发表演讲的时候,经常用到海燕中的一个句子,大家猜猜是什么?
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乐观勇敢
师表达了海燕的欢快之情,作为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既是期盼革命风暴,又是对人民战斗的召唤。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没读出感情来,应该感情激烈点,再来
师学习了海燕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阳光鲜花,也有阳光阴霾,我们该怎样面对
生我们应该乐观,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鲜花和阴霾。
师我们再来读第一个场景。
好,我们就读到这里,我把海燕的课堂练习发给大家,今天的作业。
第3篇:《虞美人》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投影呈现:故都金陵的画面
一、引
师: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
生:(小声)想。
师:这“想”的声音不够“响”嘛!
生(大声):想!
师:好,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课件背景音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师(深情地):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
第4篇:《社戏》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课堂实录
靳志勇
教学设计:
《社戏》计划用三课时讲完
第一课时,提出预习要求,首先要求弄清楚字音,读熟文章,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其次在此基础上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篇文章,说出自己的理由。再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每读一自然段,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先生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首先交流阅读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节,了解人物性格,体会“童趣”。再次,在体会“童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初步体会文章优美的景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用声音读出江南水乡的意蕴,通过品读语言,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尝试着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社戏》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情节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在上一节课临结束的时候留下了一个作业,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问题: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并在笔记本上做记录)现在,就请大家来共同交流。
生1:
第5篇:《劝学》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实录
孙彩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
第6篇:《扬州慢》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04-12-1
内容:扬州慢
教者:洗尽铅华
地点:高二.七班
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深重悠长难以排遣的愁绪,那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恰似--
生: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千百年来,这种亡国破家的悲愁连绵不绝,至尽仍激起人们的共鸣。比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大家还记得哪些句子呢?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很好。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
第7篇:《闺塾》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闺塾》课堂实录
云南省曲靖一中任玲
时间:2005年5月9日
学生: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二文科尖子班
第一课时:
1、明清传奇简说,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全剧剧情介绍。
2、初读节选一出戏《闺塾》,扫除字面障碍。
3、分清剧中各角色的宾白曲词。
第二课时:《闺塾》课文品读
师:《闺塾》一出戏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闹学”,或者“春香闹学”。很显然,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就是春香闹学,那么,请同学们快读课文,找出春香闹学的地方,看看她闹了几次,怎么个闹法。(看书三分钟)
师:好,大家顺着找找,看春香从哪里开始闹。一闹是?
生:第一闹在上课之前。
师:把句子念一念。
生:“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师:你看春香多乖啊,老师一责怪,她就答应了,表态“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怎么会是闹呢?(生笑)
生:一般来说不太可能三更起来读书。
师:不是不太可能,是绝对不可能,半夜三更,人们都在睡觉呢。那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第8篇:《促织》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先检查预习,看学生是否按要求熟读课文。
二、介绍背景
师问:促织是什么?你们小时候见过吗?
生1:见过,一种昆虫,也叫蟋蟀。
师问:《聊斋志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生3:借花妖鬼怪来写社会的书。
生4:虽说比较荒诞,但也有比较现实的地方。它揭露统治者劳民伤财,是对现实的批判,反映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师:“志异”是什么意思?
生答:记录怪异之事
师补充:“志异”也是一种揭露现实的手法。“聊斋”是书房名,古人常有此雅兴,以书斋为文集名。
师:相对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教师再简介蒲松龄屡试不第、供茶水听故事的经历。现在,我们的学习非常紧张,读长篇可能没时间,读《聊斋》中的短篇故事还是非常合适的。
鬼怪在《聊斋》中是美丽的、有情的。(也许是由于上了体育课,学生有些不在状态,课堂气氛稍显沉闷。于是,教师以亲切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
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
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5分种后,师问:你们看过完了吗?我来检查一下字词,请翻译几下几个句子:
1、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