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过故人庄》原文鉴赏
第1篇:《过故人庄》唐诗鉴赏
《过故人庄》唐诗鉴赏
【原文】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孟浩然的诗有什么特点呢?闻一多说“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沈德潜称“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黄生云:“诗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唐诗摘抄》)一句话,孟诗平易质朴而至性至情,浅淡随和而至深至浓。《过故人庄》就体现了孟诗的这一特色
《过故人庄》八句四联,完整地描写了作者访问老友农庄的详细经过。题材的选择几乎是触目即是,信手拈来,不刻意剪裁增补,不精心虚构巧饰,全诗呈现出一派地道天然的农家本色。语言表达明白如话,行云流水。主客之间不拘形式,不拘礼节,随心任性,倾心交谈,凸现了知音知心的至情至性。可是,细细体味,我们却能透过平实随意的题材内容和平淡晓畅的语言表达深深体味到诗歌潜在的曲折微妙和诗人隐抑不发的诗韵情致。首联写诗人应邀赴约。“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遣词造语毫无渲染,有约即至,招之即来,简简单单,随随便便。没有虚情假意的推托拒绝,没有冠冕堂皇的繁文缛节,没有铺排挥霍的热闹排场,取而代之的是田家鸡黍的盛情款待,故旧知心的坦诚相待和绿树青山的自然亲近。这种有邀即至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交流氛围,也展示了主客之间情深意重、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耐人寻味的是朋友待客“具鸡黍”而非“烹羊宰牛”(李白待友之道),何也?其间大有深义。这两句化用了一个典故。《论语?微子》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一位荷锄丈人探问孔子的行踪,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指孔子)!”说罢,径自锄草,不理子路了。子路呆立一旁,不知所措。当晚,丈人留宿子路,并且“杀鸡为黍而食之。”次日,子路见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隐者也。”叫子路返回去解释一下,子路再到丈人家,丈人已走,他就对丈人的儿子说,“不仕无义”,孔子谋仕是“行其义也,”因此,虽然“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孔子仍要谋仕。诗人的用意十分明显:一是表示他的老朋友家荷锄丈人一样是个躬耕田园,娱山乐水的隐士高人;二是暗示自己也像孔子那样是为了行义而谋仕,并且认识到当时也是“道之不行”的形势。了解了诗人用典的用意,便可理解首联两句诗不止写应邀赴约,主客欢洽,更表现出主客身份不同,存在着微妙的志趣不同,也隐含一个悬念:既然认识到“道之不行”,那么,诗人是像孔子那样坚持谋仕行义呢,还是跟主人一起像荷锄丈人那样躬耕归隐?实际上全诗就是通过抒写这次访问和体会来回答这一问题的
颔联写农庄风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近村里,顾盼之间竟是一种清新愉悦、开阔明朗的感受。村庄周围,绿树环抱,浓荫蔽日,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郭外青山,连绵起伏,依依相伴,足见视野开阔,可以游目骋怀。村落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幽深静谧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这种色调明快、视野开阔的环境描写,流露
诗人情不自禁的欣赏和爱慕,也暗示着主人性情的高雅脱俗。绿树青山,不假思考,扑面而来,装扮出居所环境的幽雅迷人,也折射出人物陶然乐然的隐逸风采
颈联写田园情趣。“开轩面场圃,把洒活桑麻”,由颔联的村庄的外景描画转入屋内的主客谈话的刻绘。老朋友和诗人临窗举杯,畅谈农事,情投意合,其乐融融。漫不经心地推开窗户,看到的是菜园场地,翠绿逼人,满目生辉;随心所欲地打开话匣,说的'是桑麻农事,痛快淋漓,满嘴余香。所见所言,所思所感,全带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读着读着,我们似乎闻到了“士气息,泥滋味”。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句诗文分别化用了两个前人的诗意。上句借用阮籍《咏怀诗》“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的语意,阮诗是咏叹一个被褐怀玉、安贫乐道的儒生,由于“开轩”正视现实政治,觉悟到历史兴亡的严酷和人生功名的虚无,因而“登高”遥望,羡慕高蹈隐逸。这里说“开轩面场圃”,是采用阮诗从黑暗现实中有所觉悟的含意,表示诗人从仕途来访田园,深深领会田园生活的乐趣,很羡慕躬耕隐居的生活方式。下句借用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语意,陶诗是歌咏田园邻里之间,只关心农事,不涉足世俗杂念。这里说“把酒话桑麻”,就是表示赞赏主人隐居躬耕,心无杂念,情操高洁。因此,这两句诗也不止写宾主欢晤,更表现着诗人醉心隐逸田园的生活情趣,赞赏老朋友断绝尘想的高洁情操,显示着主客间志趣愈益接近,诗人有意于改弦易辙了
末联写再约后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辞别友人,意犹未尽,深情款款地对老友说,在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我将再来农庄,届时可望像陶渊明那样兴致高雅地面对盛开的菊花痛饮一番。这两句写道别一反主人留客之传统,落笔诗人(客人),反客为主,脱口而出,足见朋友之交已到了不分宾主,不拘客套的程度。不可忽视的是,两句诗文还化用了陶渊明的一个典故。据萧统《陶渊明》载,陶渊明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从宅边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然见到江州刺史汪弘送酒来,他“即便酌酒,醉而归”。诗人化用这个故事,一是赞扬主人具有陶渊明的节操风度,二是也流露了自己很有追慕陶渊明的意向。这两句诗不仅以再约后期结束了这次访问,更是含蓄地回答了首联提出的问题,诗人有意要归耕田园,这样,通过这次访问,谋仕行义的诗人转向了躬耕归隐的道路,首联所表露的微妙的志趣不同,在尾联便以殊途同归结束。
通过以上四联的解析,我们不难看出,《过故人庄》描写景致,信手拈来,浑然见意;刻绘人物,如话家常,情理兼妙;暗用典故,隐微曲折,深入浅出。行文表达如风行水上,晓畅明达;如家酿陈酒,淡而有味;如出水芙蓉,素朴见情。如此声态、口吻惟妙惟肖,神情、动作栩栩如生,诗韵、情致浓郁芬芳的诗文,的确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第2篇:《过故人庄》原文译文鉴赏
《过故人庄》原文译文鉴赏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第3篇:唐诗三百首《过故人庄》原文鉴赏
唐诗三百首《过故人庄》原文鉴赏
《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律,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译文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上朋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