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2024-02-28 07:12:3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推荐)

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 题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教后记

课 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2、朝

3、孰

4、诚(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3、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4、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5、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6、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第2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乡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乡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后记

第3篇: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送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 题 送 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难点

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ò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诵读欣赏《关雎》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关雎》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 题 关雎 教学目标

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背诵;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难点:古代民歌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导入:欣赏《我愿意是急流》后让学生谈一谈这首诗的结构、内容、主题。由这首透射着激情火花的爱情诗的粗线条赏析引入《关雎》的学习。2 简介文化常识

《诗经》的地位、内容、体系。古诗四步学习法:诵读——译读——赏读——背读 4诵读

(1)欣赏录音[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主学习字词

(3)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教师组织] 5译读

(1)对注释合作翻译,再提出重点字词共同解决,最后尝试用散文化的语句解说全诗(2)欣赏和韵的译文

(3)诗歌表现的是一位男子爱慕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昼思夜想,梦中也不能忘怀,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少女结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4)《关雎》主要运用的手法是“起兴”。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

未完,继续阅读 >

《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