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流云情的散文

2024-03-02 07:13:4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暖暖流云情的散文

暖暖流云情的散文

与文学的缘分已经不短,一晃十几年,从最初十一二岁左右慢慢喜欢上写作那年,迄今为止写作已经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对于我来说有着一群特殊的人,来来往往,言语不多,却一直影响着我,在无形中鼓励着我。

辗转过几个站,尝试一番后,大多都无果而终。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刚刚起步的文字部落,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文友,在他们的默默鼓励下,我开始理解了写作的意义,有了坚持梦想的动力。后来,文字部落岌岌可危,所有人也都四散而去,有些已经失去了联系,而有些人,进入作协,发表文章,一直坚持着,并且日渐向上。

而这些消息,都是我在朋友圈关注了解到的。或许,现在这些人已经完全忘记了我,甚至从最初的开始,我们也仅有几句简单的交流。但他们给我力量,让我继续探寻文学的道路。就这样,偶然的一次机会,在他们的指点下,了解到了江山,我也随之走入了江山。

在江山的前两年,由于学业繁忙,只算得上是“闲人一个”。还记得,刚步入大学时,偶然在群里看见了一个征集编辑的招聘启事,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思虑再三,终于联系了社长墨竹。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在我误打误撞之中,来到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在流云最初的日子,我小心翼翼的编辑,踏踏实实的学习。那时,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水平不够,在编辑部的团体中,总觉得有一些自卑感,也不敢去和他们攀谈。后来,由于一些事情,我也疏忽了对自己的编辑工作,差一点就要与流云失之交臂。初晨的到来,让我倍感亲切,大家一句句的问候,才慢慢让我找到了在流云这个群体中的存在感,我开始一步步参与到工作中。现在想来,最初的这一切都是感谢,感谢墨竹给我的机会,为我认真修改文章,让我得到了江山的第一精。感谢初晨姐,在我即将打算离开的时候,给了我重新归来的决定。感谢那时流云编辑部里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的肯定,才有了我的存在。

后来,墨竹社长因为要考研,没有更多的时间打理社团。就这样,我接任了流云社团的社长一职。将近半年的时间,说来也惭愧,在这半年里,我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只是维持着社团的运转。也没有墨竹那么认真,只办了一些不周全的事情。但感谢这段经历,让我看见了流云情,是温暖的,像清泉,如春风。每一个流云人,都记着自己的责任,认真负责,正因为流云里每一个人的存在与努力,我们一起撑起了流云,保护好了我们的家。

冰恋金松,我喜欢更为亲切地称他为“金松老师”。在我任职期间,金松老师总是会给我提出一些建议,帮助我管理社团。在找他帮我改稿子的时候,他也会很尽心地帮助我,逐字逐句地为我分析,然后找到一个最为精确的字词。很感谢金松老师的指导,让我在这一段时间里学到了很多。金松老师的文章也是社团里数一数二的,很多作品加精,还有一篇文章成功加绝。我一直很认真地拜读金松老师的作品,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再上一个境界。

莫道不消魂和成雅琴,是我们社团里的两名中学教师。最羡慕的是她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同事又是好朋友,有共同的爱好。莫道不销魂姐姐,为人十分亲切,最喜欢和姐姐攀谈的时候,那种循循善诱的感觉,让人感到温暖。姐姐也是最有耐心的,每一次新编辑到来的时候,姐姐都会一点点地教会他们。其实想想,最初的我也是因为姐姐的热情而感到一个社团的热情。姐姐应该是一个很细心,很热爱生活的人,在她的.文章中,都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为素材,小情小景,却充满着温馨,有生活的味道。

浅语落尘,是社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和我年纪最相近的。因为网络中的相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见了面,成为了朋友。刚到社团不久的她,工作的热情很高,为社团注入了年轻的活力。因为写作的缘分,让我们走近,相遇,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追梦姐姐,初晨姐姐,艺苑奇葩,临沟听雨,他们先于我而来,为社团做出了很多贡献。还有秋凉如水、雪落无痕应有声、无悔红烛、秋、辽河心源,每一个人,都是流云的一员,都构成了流云这个家!

当然,还有最年轻有为、帅气的墨竹社长,作为社团的主心骨,有他的地方总是能撑起一片天空。他不断地开拓着脚下的路,也不断造福着社团里的所有人。感谢墨竹的担当,为我们撑起一个文学之家,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写作,还有情谊,天南海北,情浓于水。

“笔端流云,因热爱文学而相聚一起。用笔端墨意,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待来年记取。”浓浓墨香笔端记,暖暖流云心里存。流云的未来在熠熠发光,文学的道路也一直延伸着,两岸璀璨的灯火,照亮一片人的天地。用心底最真挚的情感,向每一个为流云付出过的人说一声:“谢谢你们,谢谢这个家!”

第2篇:情暖笔尖散文

情暖笔尖散文

本来不想写,这类文章太多了,且有自我卖弄和阿谀吹捧之嫌。可有些东西,在心里沉积久了,就会情不自禁,就像一粒种子,有了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足够的养分,它就会发芽,就会破土而出,挡也挡不住。

我来江山,是因为在《》看到“快乐公主”和“天街小雨”两位文友文章后面的评论有人提及《江山》,所以怦然心动,不声不响地来了。我是带着惶恐来的,却被人热情相邀。谁?笔尖为暖社团的社长——航帐老师。

社长航帐

“社长是位老好人!”“社长是丫环。”这话是笔尖社团的副总编红凤青鸾老师说的。我并不认识社长大人,不知他是男是女,不知他是老头还是小伙。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信的东西并不太多。他对我肯定也一样,也了解不多。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雾里看花。可“社长是位老好人”这句话,我却是深信不疑的。

说实话,我的文章其实很烂。可没想到《人到中年》通过了绝品初审。社长第一时间给我留言,要我准备修改。他还不止一次的请求社团的老师们找文章的毛病,找错别字,找不规范的标点符号。他说绝主石霞山人老师对绝品的审核近乎苛刻,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能错一个。

航社对我这篇入审的文章比我还紧张,还重视。他一次次找文中的错误,一次次征求我的意见:“这句是不是删了好?”“这里是不是增加几个字?”文章的结尾有一大段议论,我自己认为是点晴之笔,可航社却建议删除。他说,小说切忌说教,说教味太浓会削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去感悟。这些话真的让我很受益。

文中有一个“树荫”的词,航社让大家说是用“阴”还是“荫”。社团里的老师们意见不统一,有的说用“荫”,有的说用“阴”,还有的说两个字都能用。讨论了大半天,还是没有结果。最后航社说,他回家查字典。航社是散文家,他对文学的造诣应该很深;可还是这么慎之又慎,对文字的态度可见一斑,对文章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当时我说:“航社,为了我这篇破文章,让你么操心,真是太感谢你了!”

航社说:“我只是不想失去这次机会,这是你的娃啊!”

我当时很激动,想起了那句“润物细无声”的诗;不由脱口而出:“怪不得青鸾说你是老好人!”

社长对我这位新人——并不认识的陌生人尚且如些——他对别人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我也知道,社长对社团里每一个作者都是一视同仁的。“社长是位老好人。”这句话,应该不是我个人的感受。我相信,笔尖、江山、乃至现实生活中和航社有过接触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我那篇《人到中年》最终没有通过绝品审核,但我却收获了比绝品还珍贵千万倍的东西。

航社有亲和力,有包容心,这是大伙有目共睹的。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个优秀的社长。 作为社长,他要操心社团里的所有事。他要为取得成绩的作者鼓掌,他得陪受了挫折的作者流泪。他得有忍气吞声的气量,他得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网络是虚拟的,约束力有限。你做得好,别人会说是你应当做的;你做得稍有瑕疵,人家就会有意见,甚至拂袖而去。

我不太关心社团的事,我所知道的是:社长总是在尽力维持好社团,不断寻找新人,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充实社团;还得想尽办法留住老文友。社长得处理好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让社团里的文友们能和平共处,一团和气;可他做得再好,总也免不了“众口难调”。 社长总是希望社团里的老师们,能多出成绩,多出精品,甚至绝品。他肯定会在社团的文山诗海里,不断地寻寻觅觅,像一只小蜜蜂。他为别人辛劳,为别人忙,也为别人高兴。文友们得到了提高,得到了荣誉,可他能得到什么呢?他要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他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工作时间。

前不久,江山总部出台了新政,一个社团只能保留三十位编辑。对航社来说,这是一大难题。撤谁他都不忍心,撤谁谁都会有失落感。虽说网络编辑也没什么好处,但我相信,谁都不是冲着那蝇头小利来的。所谓“文人”,多少还是有点小清高,在意那些没有什么用处的虚名的。当时,社团里的投稿率急降,航社心急如焚,不断采取措施。先是“忍痛割爱”,后来又按编辑成绩“竞争上岗”,可谓用心良苦。航社当时的处境,我虽未亲见,却感同身受。

我当时也是一位编辑,我也被撒了,因为我占着茅坑不拉屎。说实话,我当时也有点失落。但我知道自己来江山的目的。我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学习才来的;撤了那个有名无实、费力不讨好的编辑,我反而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写作;对于我而言,我又失去了什么呢?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航社的辛劳,航社的真诚,大家都看在眼里。笔尖的老师们都是有智慧的人,大家很喜欢这位“丫环”,也理解他,支持他。

你猜老师

你猜老师是笔尖社团的一位副总编,我把他当做我的朋友。我总觉得对不起他,有件事一直如梗在喉,让我寝食难安。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他给我编完文(我的文大部分是他编发的),给我发来飞笺,大意是我的文章还行,建议我努力,争取再提高。我挺感动。都说文人相轻——所谓相轻,应该是忌妒的成份占多些。可你猜老师却能这样为我设想,以诚相待,肝胆相照。当时和他谈了几句,心生感慨,就想写篇关于我和他的小文发到论坛。第二天早晨写好后,准备到论坛发表,可点击进入后,发现他已在论坛发表了一篇《祝贺云静水闲》的文章,我们不约而同写了关于对方的文章,只不过他的先发表了。

知道我也写了文章后,他不准我发。他说:“谢谢你,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你的文别发了,这样对你不好(当时我的《人到中年》正在绝品审核中),你听我的。”我想了想,认为如果现在发表,就有点相互吹捧之嫌,的确不好。虽说我是发自内心的。也只好作罢。

事情是过去一段时间了,可一直在我心里挂着。 现在想来,我真的自私。我是发自内心的,问心无愧。何必想那么多?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人之交,贵在知心,贵在真诚。我真是不可原谅的。下面是我当初的原文:

和你猜老师相识,是偶然,也是必然。

其实,我和他并不算认识,以前从无交流。就算是现在,加起来也聊不了十句话,可却有一种老朋友的感觉。

因为喜欢文字,所以来了江山。在文网,我和在现实中一样,并不喜欢交流、凑热闹、攀龙附凤;所以朋友甚少。你猜老师算是例外了。

那一天,你猜老师发飞笺建议我向纸媒投稿。我就偶尔和他聊起,自己在《散文在线》有一篇文章得了二等奖,发表在《作家选刊》。他就显得很高兴,说让社团做成快讯发出去,宣传宣传。我说,小文不值一提,不去献丑了。你猜老师只得作罢。

第二天,他又发来信息;说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把消息发出去,这样对我有好处,还说总觉得要为我做点啥。听着这真诚朴实的话,我很感动。

真诚、朴实是文人应有的美德。对一个从未谋面,素昧平生的人说,总想为你做点啥,这是多么热的心肠!多少么高尚的品格!想想现实中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落魄异地无人相帮;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句“总想为你做点啥”。你猜老师真是个热心真诚的人。

你猜老师作品丰硕,还是社团副总编,往往深夜还在为作者编文。他对文字的态度,令人动容。编辑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的事,费力不讨好。可有些朋友还不一定理解,常常挑剔,有的甚至吹毛求疵,故意刁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从不对编辑说三道四,有的只是感恩。对你猜老师更甚。

“ 君子之交淡于水。”人生的长河里,我和你猜老师只是两滴小水珠。茫茫人海,我们也许擦肩的机会都没有。但,我已把这份感动和友谊深深地珍藏。

红凤青鸾

大凡世上的事,都讲缘分两字。所谓“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可见缘分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东西。和人相遇,那叫人缘;干成了一件事业,那叫机缘。相逢是缘,分离是缘。缘,无处不在;缘,又千年难遇。

我和红凤青鸾老师相识,就是因为缘分。如果不是来到了江山,如果不是进了笔尖,如果我们不是有相同的文学爱好;我和红凤青鸾老师就不可能相遇、相识、甚至相惜。

青鸾是我的良师,益友,知己。

对青鸾老师的印象主要有三:一是为人仗义,爱憎分明;对社团的事,看不惯的、不友好的人和事,她敢管敢说,所以有文友戏称她“凤姐”。其实她待人很热心,很喜欢帮人,而且帮人尽心尽意。二是她很神秘,忽男忽女,喜欢开玩笑,喜欢捉弄人,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其实这是她好玩、率真的表现。三是她博学多才,她的文字很有穿透力,她的才思非常敏捷,她的语言功夫深厚,作品结构新颖、不落俗套。

青鸾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肯定师从名儒。这一点,她在聊天中曾透露了些许,她很敬佩她的恩师。另外从她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来。她的语言能力,表达方式,我望尘莫及。她曾和我说过,她喜欢清静,不喜欢太多人知道她。这句话,如果让那些挖空心思、想出名的人听了,不知做何感想?也是从这句话上,我隐隐觉得青鸾绝不简单,是一个“有来头”的人物。

她是我佩服的笔尖作家之一。我刚到笔尖时,正逢她的小说《人生如梦》封绝。当时又佩服又忌妒,连祝贺都忘了。她也是我最敬佩的编辑之一。她编文章,先得把作者的文章吃透,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她和社长一样,把作者的文章当成作者的娃。她编文章,从来不走过场,用套话,滥竽充数。她说编辑文章是一件对自己很有益的事。通过编辑别人的文章,能提高鉴赏水平,能开拓视野,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学到很多东西。

帮人修改文章,是同行讳莫如深的事,尤其是对不太熟悉的人。可青鸾一点也不忸怩作态,用她的话说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天晚上让她帮我修改一下《母亲》,她说晚上没空,让我等一天再发表。她看了我的文章后,毫不客气地说我的文章没有进步(她曾为我修改过《人到中年》),还和原来差不多;小毛病很多,标点符号也不注意。她说我的语言是跳跃式的,可能和平时的说话习惯有关;有些不是在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写的,是强迫自己写的。她说,我不是个有耐心的人,有点性急,没有认真修改的习惯。她说要我养成修改的习惯,不要多,一天只一小段,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进步。她说我的文章有情绪化,加入自己的情感太多。她说我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评述,直接说的那种她把我说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我无言以对。因为她说得太对了,好像就在我身边,亲眼看着我写作一样。如果不是至诚、有心的人,是不会这么坦然地和我说的,是不会说得这么中肯的。我很感激,真的`很感激。我不知用一句什么话来形容,憋了半天才憋出一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第二天,我把《母亲》发表了。青鸾去了合肥出差,回家时,她一面怪我太性急,一面向我道歉。她在文章后面留下了很长、很精彩的评论。我做了这样的回复:“谢谢一默的精彩留墨(平时我都叫她一默),什么也不说,惟有铭记。很幸运来到笔尖,因为来到了笔尖,才认识了这么多好朋友、师长。笔尖为暖,心也暖。感谢社长,感谢所有的老师。”

是的,惟有铭记!有友如此,夫复何求?

笔尖为暖

以上提到的三位老师,只是笔尖的一个缩影。笔尖,每天都在发生着感动,每天都在演绎着精彩。

笔下生花。让眼里的缤纷、心中的涌潮化成一篇篇锦绣华章,让梦在这里飞翔,让温暖和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笔尖为暖。

在江山,笔尖只是个年轻的社团。但笔尖社团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前辈中,有东方鹰、阔野瘦江、了缘无尘等。东方老师名震江山,了缘无尘老师在报刊上发文就像我家门前那棵枣树--结果又快又多。笔尖有很多优秀的管理人员兼作家。如猪儿、陈影、江冰、黎尘等,文友们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有他们默默的付出。我对江社的印象深刻些,觉得她是一个有素养、有奉献精神的人。你猜老师也曾说过“江冰老师是一个好人”的话。猪儿的文采是我仰慕的。陈社不论为人还是作文,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黎尘社长也一样。笔尖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如:陆成兵老师,垄上行老师,唐音宋韵老师。小怪物老师“才高八斗”,拉基紫孜老师“学富五车”;还有白水红叶、春草葳蕤、罗档云老师。笔尖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我是去年九月份来到笔尖的,当时社团里有108个文友。社长说,我们是108条好汉,我们要把笔尖振兴起来。短短几个月,如今笔尖已发展成二百多人的社团。社团成绩斐然,人才济济。

笔尖是一个和谐的家园。笔尖所有的文友都是家中的一员,包括那些笔尖的客人。大家在一起品诗论文,切磋谈心。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有不同的性格,我们有不同的人生。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我们都喜欢文字。而文字可以成为一座桥,成为友谊的纽带。

笔尖的宗旨是:“依着文字的馨香,将如水的情思,摇曳成笔尖的曼妙,让心中的季节,永远春暖花开!”有那么多好的管理人员,有那么多优秀的作者,我相信,笔尖一定会四季如春,生机勃勃,桃李争艳。

有幸成为江山的一分子,成为笔尖的一员,我惶恐,也自豪。近朱者赤。在这么多老师的熏陶下,我也悄悄地改变着自己。就像置身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森林,而我只是一棵小草,在万树丛中,快乐着,也幸福着。

文人不能相轻,文人应该相亲。我始终相信“学海无涯”。我牢记着“文无第一”“山外有山”。我也知道,环肥燕瘦都是美;不论哪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心血,都有它美的地方,都值得尊重,都值得赞赏。在文学的殿堂,我只是个门外汉——像一只井底之蛙,只能对着头顶一块巴掌大的天,顾影自怜。

最喜欢冰心的一首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所以我常常自省,自勉。

第3篇:暖暖同学情散文

暖暖同学情散文

回忆读书时代的一幕幕往事,有喜有悲、有笑有泪、有苦有甜、有酸有涩。这是发生在初二的一段往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难以释怀。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骄阳似火、暑气蒸人、酷暑难耐。体育课就在下午的第二节课开始。下午的第一节课完毕,我们初二五班所有学生都走出了教室,三五成群的来到了校园的操场上。

听说这一节体育课是让我们玩的,我们可以打篮球、打乒乓球、做游戏、打排球、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我是一个对篮球如痴如醉的学生,当然这一节体育课我不能放弃对篮球的喜爱了。据我得到的消息这节体育课老师不在,他的身体不舒服,临时也没有代课老师,学校决定就让我们玩一节课。

我自然欣喜若狂,因为我是体育课代表,所以我到体育室里拿了若干个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与羽毛球。

第二节课铃声一响我召集了所有同学,我放声一说:“同学们,这节课体育老师不在,同学们自己安排,记住不能到教室里去,还有要注意安全。”

我们还是老规矩凑足了班级内最强的六个人准备三对三打篮球,我们班级也就六个人打篮球水准高一些,别的学生都一个个弱不禁风、畏手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情暖风衣散文

情暖风衣散文

这是一件薄款风衣。纯黑色,质地上乘,面料丝滑极有手感,无论怎么揉捏,怎么胡乱叠放,都绝不会有半点褶皱。

十二年了。从得到这件风衣时算起,迄今已有十二年了。

那年,我念初三。一天,一位同学过生日,大伙聚在她家。她有三个姐姐,均在沿海打工。她家的衣柜里,有很多姐姐们带回的衣服,且每一件都非常时尚漂亮。其中,就有这件黑色风衣。那同学个子不高,又很胖,这风衣自是穿不上的。因此,她将这风衣送给了另一个同学芳。

芳与我因家近,从小一起玩到大,不是姐妹却胜似姐妹。芳得到这件风衣后欢喜不已,我很是羡慕。芳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将风衣借与我穿。这一借就几乎成了我的,芳一直没有问我要,还一如既往的与我交好。

芳说,你个子比我高,你穿更好看。

其实,我知道,芳之所以把风衣给我,一来是见我真心喜欢,二来是她很清楚我家条件,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买衣服。她就是这样,心疼我,却从不表露出一丝怜悯,只一味对我好。

秋去冬来,薄款风衣自是不能御寒的,但我仍旧一直在穿,只是里面加了紧身毛衣。如此搭配,确有些不合时宜,但在当时还真没

未完,继续阅读 >

《暖暖流云情的散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暖暖流云情的散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