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
第1篇: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
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
内容摘要: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唱好歌曲,而歌曲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歌词在歌曲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对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清晰地表达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基本功,苦练语言基本功。
关键词:语言基本功 歌词创作 情感表达 文化修养
当今的声乐教学,大多比较重视声音的训练,而轻视语言的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学习声乐主要就是塑造美好的声音,声音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好的声音,再加上高超的声乐技巧,就能成为优秀的歌手,甚至歌唱家。可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歌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体,没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是唱不好歌曲的。在这里,歌唱者的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要加强歌唱者的语言基本功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歌词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声乐与器乐不同,器乐是纯音乐,是靠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的要素表情达意的。而声乐是有歌词的,是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忽视了歌唱中语言的作用,就等于说人声只是一种乐器而已。在我国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长期以来是以追求技术为核心的,教师希望用技术手段开发出最美好的音色和最宽广的音域进而塑造一个成功的歌者。可是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演唱者只专注于声音的表现力,而忽视了歌词内容的准确表达。音色千人一面,演唱者唱不出歌曲的灵魂,打动不了欣赏者,甚至语言发音不清楚,更影响了听众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是通过歌词向听众传达歌曲内容的,所以一个好的歌者首先要自己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演唱技巧的运用,把每一个字、词、句通过轻、重、强、弱、明、暗等音乐上的处理传达出歌曲的神韵,达到感动听众的目的。比如由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的歌曲《儿行千里》,歌曲通过对儿子出行前妈妈为儿子煮粥、缝衣服、收拾行李等细节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祥母亲与即将远行的儿子依依不舍的场景。相信有过远行经历的人,或者长期在外生活、工作的游子都会对这样的歌词有深深的感触。歌唱者如果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能够打动听众。问题是有了真实感受未必就能够表达得清楚、明白,歌者只有具备了突出的乐感、技巧和语言基本功,才能把歌词的内涵表现出来。
歌词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是否优秀。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为事先创作好的歌词谱曲是最常用的创作手法。任何国家的歌曲发源之源头——民歌,都与该民族的母语音韵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中的“四声”“平仄”,极具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地朗诵,即可“吟咏”出曲调来。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北京语言韵味很浓厚的歌曲,作曲家就是在京腔京韵的基础上稍加夸张,形成朗朗上口的特性鲜明的音乐,歌曲一经演唱就很受大家欢迎。演唱者要唱好这首歌曲就应该了解这首歌曲创作的特点,了解北京语言的特点,才能把这首歌的韵味唱出来。所以说,很多歌曲是在歌词的音韵和歌词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作曲家完成了一度创作,演唱者要进行二度创作,就需要很好的语言能力,把自己读懂的东西用歌声传达出来,让听众也能懂得并且感受到。
二、歌词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这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在歌唱中,技术是第一位的还是情感是第一位的?其实技术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答案。歌唱中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摇滚乐,摇滚歌手的歌声大多为喊唱式的唱法,不注重音色的美好,唱法没经过技术修饰,可是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其疯狂,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各种社会问题使青年迷失方向,对社会充满了反抗的情绪,而摇滚乐手的歌词正好表达了青年人心中的想法,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摇滚乐的核心——歌词,在电声乐队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载体上,极大地释放了青年人心中的能量,所以摇滚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之一。在80年代的中国,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旋律清新美好,歌词积极向上,听到这些歌曲会使人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心灵是那么的快乐。这是因为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歌唱家们那清晰、准确、饱含深情的语言配合上美妙动听的旋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可见,歌曲如果恰当地表达了听众的思想情感,就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触发听众情感的除了美好的旋律外,就是歌词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歌唱者的任务就是把旋律和歌词的意蕴统一起来,把歌词的内容表达出来,达到感人的效果。
一首歌就像一首诗,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诗经》,就是一首首优美的民歌。劳动人民用质朴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唱出来,就因为诗歌内容真实感人才能够传诵千年。所以歌唱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这句话适用于创作型的歌唱者。诗人需要的是语言的创作能力。歌唱者还应是个朗诵家,朗诵家需要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作为一名歌唱者,充分地表达歌词的内涵和意境是最重要的。笔者建议演唱者在拿到歌词后,应该像一个朗诵家一样,把歌词好好地、多次地朗诵,把握好每一个字的语气、每一个词的重音。如果能把歌词读得很感人,就为演唱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歌唱者语言基本功应注意的问题
1.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歌唱者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方言,即地方口音。他们在歌唱时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地方口音,造成发音的不标准,这对于习惯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艺术表达语言的`听众来说,会造成听觉上的不舒适感,影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普通的歌唱者身上,甚至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歌唱家能够在普通话语音上再提高一些,他们的艺术造诣会更高。
还有一些歌唱者存在语言发音上的欠缺,比如发音含混不清、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舌尖音太重等,都非常影响歌唱语言的美感。对于这些欠缺,需要歌唱者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予以纠正。
2.有些歌曲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流行音乐中的饶舌风格,在美声和民族唱法中,也有很多歌曲要求用快速、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这对于仅仅会说话而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的歌唱者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歌唱者应该进行专门的语言基础训练,这样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时,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笔者在教一些学习过播音主持的学生时,能感觉到他们在演唱歌曲时,语感、语速以及语言的清晰度、圆润度就比只学了声乐的学生要好很多。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语言基础课,语言基础课能纠正常见的发音缺欠,所以在演唱歌曲时一般不需要再纠正语言发音的问题。
3.提高歌者的文化修养。有很多歌手演唱技巧已经很高了,可还是成不了歌唱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文化修养跟不上。歌者的嗓音的确很重要,可是歌者的灵魂更重要。动听的歌声一定是出自情感充沛、思想丰富的灵魂。像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应尚能、周小燕等,他们都是有着很高文学修养的艺术家,他们歌声的感染力来自于其对歌词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诠释。流行音乐界的知名歌星刘欢,他的成功也不仅仅因为他那高亢嘹亮的嗓音,而是他高出一般流行歌手很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正因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有很强的词、曲创作能力,演唱自己的歌无疑能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歌声有更强的感染力。流行音乐界还有更为知名的歌星罗大佑,他的嗓音是很普通的,甚至沙哑,谈不上具有好听的音色,可就是这样普通的嗓音却在流行乐坛叱咤风云,他凭借自己较深厚的文学修养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和反省写成歌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罗大佑成为影响深远的歌者。可见,一个歌者,他的嗓音和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歌者都应该加强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锤炼,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手,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用灵魂去歌唱,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歌者。
4.歌唱者应该尝试创作歌词。要求一个优秀的歌者同时拥有歌词创作的能力是很苛刻的,很多人也会认为没有必要。可是,只有歌者亲自参与到歌词的创作过程中,才能够深刻体会歌词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歌者的感情也能够被激发出来,并能够把歌词创作中的激情状态传递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歌词和旋律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技巧更完美地统一起来。
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者,单纯的声音技巧训练只能训练出声音华丽而内涵肤浅的艺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使歌唱者的美妙音色和歌词、曲调的表现力完美结合,才能唱出感人的歌声。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
内容摘要: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唱好歌曲,而歌曲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歌词在歌曲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对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清晰地表达就更为重要。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应该引导学生重视语言基本功,苦练语言基本功。
关键词:语言基本功 歌词创作 情感表达 文化修养
当今的声乐教学,大多比较重视声音的训练,而轻视语言的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学习声乐主要就是塑造美好的声音,声音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好的声音,再加上高超的声乐技巧,就能成为优秀的歌手,甚至歌唱家。可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歌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体,没有很好的语言能力是唱不好歌曲的。在这里,歌唱者的语言能力主要指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感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什么要加强歌唱者的语言基本功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一、歌词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声乐与器乐不同,器乐是纯音乐,是靠音色、旋律、节奏等音乐的要素表情达意的。而声乐是有歌词的,是语言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忽视了歌唱中语言的作用,就等于说人声只是一种乐器而已。在我国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中,长期以来是以追求技术为核心的,教师希望用技术手段开发出最美好的音色和最宽广的音域进而塑造一个成功的歌者。可是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演唱者只专注于声音的表现力,而忽视了歌词内容的准确表达。音色千人一面,演唱者唱不出歌曲的灵魂,打动不了欣赏者,甚至语言发音不清楚,更影响了听众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在声乐表演中,歌唱者是通过歌词向听众传达歌曲内容的,所以一个好的歌者首先要自己理解歌词的含义,然后通过演唱技巧的运用,把每一个字、词、句通过轻、重、强、弱、明、暗等音乐上的处理传达出歌曲的神韵,达到感动听众的目的。比如由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的歌曲《儿行千里》,歌曲通过对儿子出行前妈妈为儿子煮粥、缝衣服、收拾行李等细节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慈祥母亲与即将远行的儿子依依不舍的场景。相信有过远行经历的人,或者长期在外生活、工作的游子都会对这样的歌词有深深的感触。歌唱者如果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能够打动听众。问题是有了真实感受未必就能够表达得清楚、明白,歌者只有具备了突出的乐感、技巧和语言基本功,才能把歌词的内涵表现出来。
歌词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是否优秀。在歌曲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为事先创作好的歌词谱曲是最常用的创作手法。任何国家的歌曲发源之源头——民歌,都与该民族的母语音韵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中的“四声”“平仄”,极具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地朗诵,即可“吟咏”出曲调来。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北京语言韵味很浓厚的歌曲,作曲家就是在京腔京韵的基础上稍加夸张,形成朗朗上口的特性鲜明的音乐,歌曲一经演唱就很受大家欢迎。演唱者要唱好这首歌曲就应该了解这首歌曲创作的特点,了解北京语言的特点,才能把这首歌的韵味唱出来。所以说,很多歌曲是在歌词的音韵和歌词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作曲家完成了一度创作,演唱者要进行二度创作,就需要很好的语言能力,把自己读懂的东西用歌声传达出来,让听众也能懂得并且感受到。
二、歌词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这牵涉到一个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在歌唱中,技术是第一位的还是情感是第一位的?其实技术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答案。歌唱中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摇滚乐,摇滚歌手的歌声大多为喊唱式的唱法,不注重音色的美好,唱法没经过技术修饰,可是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其疯狂,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各种社会问题使青年迷失方向,对社会充满了反抗的情绪,而摇滚乐手的歌词正好表达了青年人心中的想法,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摇滚乐的核心——歌词,在电声乐队这样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载体上,极大地释放了青年人心中的能量,所以摇滚乐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类型之一。在80年代的中国,涌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旋律清新美好,歌词积极向上,听到这些歌曲会使人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心灵是那么的快乐。这是因为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歌唱家们那清晰、准确、饱含深情的语言配合上美妙动听的旋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可见,歌曲如果恰当地表达了听众的思想情感,就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触发听众情感的除了美好的旋律外,就是歌词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歌唱者的任务就是把旋律和歌词的意蕴统一起来,把歌词的内容表达出来,达到感人的效果。
一首歌就像一首诗,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诗经》,就是一首首优美的民歌。劳动人民用质朴的语言把内心的情感唱出来,就因为诗歌内容真实感人才能够传诵千年。所以歌唱者首先应该是个诗人,这句话适用于创作型的歌唱者。诗人需要的是语言的创作能力。歌唱者还应是个朗诵家,朗诵家需要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作为一名歌唱者,充分地表达歌词的内涵和意境是最重要的。笔者建议演唱者在拿到歌词后,应该像一个朗诵家一样,把歌词好好地、多次地朗诵,把握好每一个字的语气、每一个词的重音。如果能把歌词读得很感人,就为演唱打下了基础。
三、提高歌唱者语言基本功应注意的问题
1.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歌唱者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方言,即地方口音。他们在歌唱时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地方口音,造成发音的不标准,这对于习惯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艺术表达语言的听众来说,会造成听觉上的不舒适感,影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普通的歌唱者身上,甚至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这些歌唱家能够在普通话语音上再提高一些,他们的艺术造诣会更高。
还有一些歌唱者存在语言发音上的欠缺,比如发音含混不清、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舌尖音太重等,都非常影响歌唱语言的美感。对于这些欠缺,需要歌唱者花大量的时间练习,予以纠正。
2.有些歌曲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流行音乐中的饶舌风格,在美声和民族唱法中,也有很多歌曲要求用快速、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这对于仅仅会说话而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的歌唱者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歌唱者应该进行专门的语言基础训练,这样在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时,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笔者在教一些学习过播音主持的学生时,能感觉到他们在演唱歌曲时,语感、语速以及语言的清晰度、圆润度就比只学了声乐的学生要好很多。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语言基础课,语言基础课能纠正常见的发音缺欠,所以在演唱歌曲时一般不需要再纠正语言发音的问题。
3.提高歌者的文化修养。有很多歌手演唱技巧已经很高了,可还是成不了歌唱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文化修养跟不上。歌者的嗓音的确很重要,可是歌者的灵魂更重要。动听的歌声一定是出自情感充沛、思想丰富的灵魂。像我国老一辈歌唱家应尚能、周小燕等,他们都是有着很高文学修养的艺术家,他们歌声的感染力来自于其对歌词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诠释。流行音乐界的知名歌星刘欢,他的成功也不仅仅因为他那高亢嘹亮的嗓音,而是他高出一般流行歌手很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正因为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他有很强的词、曲创作能力,演唱自己的歌无疑能更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使歌声有更强的感染力。流行音乐界还有更为知名的歌星罗大佑,他的嗓音是很普通的,甚至沙哑,谈不上具有好听的音色,可就是这样普通的嗓音却在流行乐坛叱咤风云,他凭借自己较深厚的文学修养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观察和反省写成歌词。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使罗大佑成为影响深远的歌者。可见,一个歌者,他的嗓音和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歌者都应该加强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锤炼,尤其是学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手,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用灵魂去歌唱,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歌者。
4.歌唱者应该尝试创作歌词。要求一个优秀的歌者同时拥有歌词创作的能力是很苛刻的,很多人也会认为没有必要。可是,只有歌者亲自参与到歌词的创作过程中,才能够深刻体会歌词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歌者的感情也能够被激发出来,并能够把歌词创作中的激情状态传递到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这样才能使歌词和旋律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技巧更完美地统一起来。
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歌唱者,单纯的声音技巧训练只能训练出声音华丽而内涵肤浅的艺匠。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使歌唱者的美妙音色和歌词、曲调的表现力完美结合,才能唱出感人的歌声。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声乐班基本功训练
少儿声乐课教案
声乐班基本功训练
(一)日常练习
1、口唇操,将嘴最大限度地张开,发“啊”声或呵气,然后再闭合,有节奏地一张一合,每次连续100下,或持续2~3分钟。
2、慢吸慢呼,鼻闻花香,吸入后腰,要求集中缓慢,慢慢呼出。
3、急吸快呼,狗喘气,会有头晕现象,一段时间就会好。
4、数葡萄,一个葡萄,两个葡萄。。。
5、麦克风使用的训练。
6、表演姿势的训练。重心在两条腿,抬头挺胸,下巴微微收起,收腹。
(一)内容
1.乐理。包括音程,和弦,调式,记谱法等知识。2.听觉练习。通过单音的模唱和听辨、音组的模唱和听辨,以及音程、音乐短句的听辨,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音乐听辨、分析能力,从而具有“音乐的耳朵”。3.节奏练习。节奏是构成音乐要素之一,在这项训练中,通过读节奏、说念歌谣,以及节奏模仿、节奏选择、节奏听写方面的练习,可训练和提高学习者的模仿能力、反应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丰富多样的节奏训练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和增强学习者的音乐学习兴趣。4.视唱练习。这项训练是和听觉练习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一项训练内容。通过对大量优
第4篇: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引导学生强化语言积累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青少年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可见,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词语、句子、篇章是何等的重要!学生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我们应从杂志和各类书籍中收集一些精美的语言摘抄下来,然后每天熟练的背诵一遍,以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能力。古人云“拳不多手,曲不离口”,只有每天坚持,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所以要强调背诵,是因为这是形成语感的唯一途径。“天上从来不会掉下馅儿饼”、“成功从来只属有心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主要工夫就在写作前,而且主要在阅读上。”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平日里,教学的一篇篇课文,不仅是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在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
第5篇:语文教学应重视写字训练
吴丽芳
某日看到一份《报刊文摘》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上海长宁区小学语文考试换了面孔》,读后深有感触。这项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特别重视写字教学,写字在语文成绩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于是出现了一张考卷全部做对,字写得不好,学生成绩却只得“良”的现象。
写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培养学习态度、习惯的过程,孩子们的情感会从中得到熏陶。为此,柳斌同志特别指出:“中国人从小就要注意写好规范字。小学阶段,除了要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外,还要打好写规范字的基础。”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写字教学,保证落实写字教学的时间,写字课不随意改为讲读课、作业课,而且按各年级段写字教学的要求组织教学。学生三年级开始学写钢笔写,五年级起语文作业均用钢笔书写,改变了学生到小毕业考试时仍用铅笔答卷的现象。下面是我平时在写字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一、认识写好字的重要性。
学生开始识字,也就开始认识祖国悠久的文化史。在认字、记字、识字的过程中,让他们了解到古人
第6篇: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
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
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1903年独立设科,到如今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上,对教学的研究十分活跃,教法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很多。各地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使用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追求什么“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过分地在那里强调什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将语言素养的训练抛到一边,认为“诵读”是封建教育的陈渣糟粕,弃之不理。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之路的一大败笔,特别是对山区的语文教学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日常口语交际,我们的要求是用普通话进行交往。
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关系,山区一般都会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等
第7篇:山区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的训练论文
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1903年独立设科,到如今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上,对教学的研究十分活跃,教法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很多。各地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使用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追求什么“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过分地在那里强调什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将语言素养的训练抛到一边,认为“诵读”是封建教育的陈渣糟粕,弃之不理。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之路的一大败笔,特别是对山区的语文教学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日常口语交际,我们的要求是用普通话进行交往。
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关系,山区一般都会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等情况,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山区
第8篇:声乐教学中歌剧表演训练作用论文
声乐教学中歌剧表演训练作用论文
歌剧就是以歌唱的方式来表达戏剧艺术。现代歌剧,其中融合了音乐、戏曲故事内容、文学、传统舞蹈、美妆技术、舞台布景等诸多元素,这些都包含着教学所需的内容。而这里我们所要叙述的就是歌剧表演训练对于声乐教学,其所具备的实践教义意义。
一、歌剧表演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如何应用歌剧表演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这对于我们的声乐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首先中国的民族歌剧不仅丰富了高校的声乐教材,还为民族艺术的传承上进行了比较不错的自我宣传1。学生们通过欣赏和排练自己本土创作的民族歌剧,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歌唱曲目库,而且对陌生的歌剧表演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打消了以往的对歌剧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们进入大学的后经过四到五个学期的声乐技巧训练,进入到了一个由理论向实践大跨度的排练阶段,需要在很多方面有所调整,进而进行新一轮的学习、积累和消化。学生们在学习歌剧排练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内涵,人物思想,了解歌剧剧情人物的内心变化等,而在进行这些尝试中,也促进了声乐教学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