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社交交往影响因素分析的论文
第1篇:有关留守儿童社交交往影响因素分析的论文
有关留守儿童社交交往影响因素分析的论文
论文摘要:在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中,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涉及的并不多,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留守是否存在社交障碍,以及造成这些社交障碍的原因,笔者对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的两个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状况,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以期从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和留守儿童自身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影响留守儿童社会交往顺利进行的因素。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交往,原因探析
一、个案一:马艳任
(一)马艳任的个人基本情况:
马艳任,女,10岁,小学四年级,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垌平屯人,就读于贵平村总后希望小学。
学习情况:较差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兴趣爱好:看电视、看书
人际关系:差
(二)马艳任的家庭基本情况:
1、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马艳任的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祖父和本人。父亲今年34岁;文化程度:小学二年级。父亲在她出生刚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外出打工,打工地点一般在南宁、崇左、龙州等临近县城,主要从事开采、搬运石头、替人搬运木头等短工。每个月收入300—600之间。他没有到广东等地打工的原因是在马艳任1岁时,他从山上掉下来,膝盖骨摔断了,走路不方便,因此只能在临近的县城打一些短工。父亲每隔三四个月回家一趟。马艳任几乎不与父亲通电话,因为父亲没有手机,她家里也没有电话。父亲回家后对她的学习也不太过问,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详细过问女儿的学习,他说他自己也不懂。
2、家庭经济情况:
马艳任的家境非常贫困,全家人居住在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破烂的木屋里,房子为木结构,墙壁用茅草、稻草等围成,被分为四个部分,一个客厅兼饭厅,两个房间,一间他爷爷睡,另一间是她和父母的,一间厨房。家中主要劳动力是母亲,母亲在家耕种着两亩半的地,重要种植玉米、大豆和木薯等,年收入300元左右。父亲一般是过年带回一两百元,平时每三四个月回来一次,留下四五十元。
我们去调查时,正遇上他们家收回玉米和大豆,据她母亲介绍,玉米一共有三百斤左右,大豆有70斤,她们平时就是靠卖了玉米大豆来买米、盐、油等生活必需品。
4、监护情况
马艳任的监护人是其母亲和爷爷,
母亲:越南人,今年35岁,文化程度:小学五年级。
祖父,今年78岁,健康状况一般,主要是帮家里放牛。
平时主要由母亲管理她的学习和生活,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例如生病等)也主要是由母亲帮助解决。平时去赶圩也是母亲带着她去。她平时在家与母亲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话题,例如家务、邻居的事情等。对于她在学校中的情况,她母亲并不是很了解,当我们问她的母亲是否知道她的学习成绩时,她母亲说不知道。说马艳任没有把成绩表拿给她看。她母亲还表示,等马艳任读完初中以后就让她出去打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问马艳任喜不喜欢妈妈,她说喜欢,因为妈妈不骂人。
(三)马艳任的学习生活情况
1、马艳任的学习情况
马艳任的学习成绩偏差,除了学前班的时候语文考了80多分,数学考了90多分以外,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就在五六十分左右,在班上排倒数一二名。问她学习成绩为什么不好,她回答说是上课不认真听。问她作业不会做会不会问妈妈,她说很少问,因为妈妈也不知道。一般是问学校的老师。
2、马艳任的家务劳动情况
马艳任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她在家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劳动力,平时除了自己洗头、洗澡、收拾自己的东西以外,还包揽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如扫地、做饭、洗碗等家务。还帮妈妈种玉米、掰玉米、锄草等,据她母亲说,马艳任曾经因为干活太累而哭。我们第二天对她进行深入访谈时也发现她确实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拨玉米籽,晒玉米,摘菜、甚至挑水,这些活她干得非常的熟练,看得出她平时经常做这些家务活。
3、马艳任的社会交往情况
在平时的生活中,马艳任接触的人主要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邻居等。据她本人介绍,马艳任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得并不愉快,在班上,她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其他同学基本上不喜欢和她接触,问她原因,她说同学们嫌她太穷了、太丑了,都不愿意和她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通常都是一个人闷在心里。我们注意到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表情非常忧伤。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她不是很善于与人交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开始归结为是因为马艳任的家境比较困难,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但我们把这些问题回去和其他组员谈论后,其他组员反映说,情况并不仅仅是这样,根据他们采访的与马艳任同班的另外一位同学说,他们不喜欢和马艳任玩是因为她经常不洗澡,衣服也好几天才换。这让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对她的生活进一步观察,第二天去她家时发现她穿的确实是前一天穿的衣服,头发也有一个星期没有洗了,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她家连香皂、洗发水都没有。
4、马艳任对未来生活的理想
为了了解她的学习动机。我们问她长大后有什么打算,她说长大后想去打工,问她为什么想去打工,她说打工可以赚钱。
(四)父亲外出打工对马艳任的影响
马艳任认为父亲外出打工好,希望父亲字外面打工,认为这样可以赚钱。问她对她的学习各方面有没有影响,她说没有。
(五)马艳任本人及家庭存在的主要困难
马艳任在生活中的主要困难是家境贫困,这主要是由于其父亲腿有残疾,在外出打工选选择工种的时候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直接影响到其收入,另外一个原因是家里的田地不多,且多为旱地,只能种植玉米和大豆等经济作物。无法种植水稻。最后一个原因是由于其母亲是越南人,没有本地户口和身份证,因此当她父母想在家庭农副业方面进行投资的时候却无法从银行贷到款。
家境的困难使得马艳任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她几乎没有零花钱,即使有,也是卖家里的破烂存下的。她的衣服一半以上是邻居大一点的女孩子给的。她家没有电视机,平时都是到邻居家看电视。冬天只有一双布鞋和一双拖鞋,夏天一双凉鞋和一双拖鞋;除了课本以外没有一本课外书/,连书包也是别人给的。当我们问她现在最想要什么东西时,她说想要一双鞋子。
二、个案二:农静静
(一)农静静的个人情况
农静静: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贵平村垌平屯人,就读于贵平村总后希望小学。
学习情况:优秀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兴趣爱好:唱歌、跳舞、看书、看电视
人际关系:良好
(二)农静静的家庭基本情况
1、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农静静的家庭成员包括:父亲、母亲、祖父、祖母、本人和妹妹。父母在她一岁时就开始外出到广东打工了,一般是过年回来,呆一个星期左右就继续去打工了。平时父母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回家,和她讲在外面打工的事情,询问她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家里的琐碎事情等。她平时主要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另外她的姑姑也会经常过来照顾他们的生活。
2、家庭经济状况
农静静的家庭经济状况还算宽裕,父母外出打工每个月收入在1600—2000元之间。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父母打工的工资,另外,爷爷奶奶也种一些玉米、黄豆、花生等经济作物(一年大概收入700元)补贴家用。
3、监护情况
农静静的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和姑姑。
爷爷:男,67岁,初中文化,健康状况良好。
奶奶:女,65岁,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健康状况良好。
姑姑:女,27岁,初中文化。
农静静的监护人对其管理比较细致、到位,他们给农静静制定了作息时间,严格要求她9点半左右睡觉。爷爷奶奶对她抱有很大的期望,经常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他们对她的学习情况也都了解。爷爷奶奶还经常给她灌输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礼仪规范等知识。农静静平时也和爷爷奶奶聊天,聊家里的事情和学校发生的事情。
另外她的姑姑对农静静也很关心,对她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交友情况也都比较了解,她会主动和农静静聊天,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一些建议。
(三)农静静学习生活情况
1、农静静的学习情况
农静静是属于那种在学校表现非常不错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排在全班一二名,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学习认真刻苦,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尊敬老师,对人有礼貌,
2、农静静的家务劳动情况
平时,田地里的农活基本上不用农静静做,主要是爷爷、奶奶和姑姑做,农静静平时主要做一些家务活如烧水、做饭、扫地、洗碗、喂猪、照顾妹妹和姑姑的孩子等。有空的时候她会看看电视,和邻居的伙伴一起玩。
3、农静静的社会交往情况
农静静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得都很好,经常和老师交流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老师也会关心她在家里是否要做很多家务。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在学校就问老师或同学,在家里就问爷爷或姑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和同学或者姑姑说,
伙伴们对她的评价是勤奋、刻苦、谦虚、待人好,不随便说别人坏话,性格活泼,兴趣爱好广泛。
4、农静静对未来生活的理想
问到她将来想做什么时,她回答说想好好读书,将来当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生活。
(四)父母外出打工对农静静的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农静静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有爷爷奶奶和姑姑的关心和细致的照顾。
三、对两例留守个案的分析
以上两个留守儿童都是居住在同一个村子,同一个屯,在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但是两人的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在学校,所受到的待遇和评价却大不相同,个案1马艳任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一个差生,成绩差,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在邻居眼里,马艳任虽然勤快懂事,但是不太爱说话,对人也不太懂礼貌,老师同学和邻居的这些态度无形中也影响了马艳任对自己的认知,在调查人员给她做一份调查问卷的时候,她填完后交回来,然后小心翼翼地问调查人员:“我是不是又做错了?”在她意识中,“做错了”似乎已成为周围所有人对她的评价。
而个案2农静静呢,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邻居,都对她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认为她学习成绩好,有礼貌,和同学相处融洽。是同学和伙伴们的`榜样。据我们的了解,农静静在学校也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欢迎。因此在和调查人员的沟通时,她的语言表达也比较流畅,显得活泼大方。
通过对两个留守儿童的调查资料的分析后,我认为影响她们社会交往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儿童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个学生的态度。除此之外学生的家长也会叮嘱自己的孩子多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玩耍,这样,相对于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来说,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无疑处于优势地位。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氛围,生活习惯等。尽管农村的孩子比较的淳朴,对贫富差距不那么的敏感,但是由于社会交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交换,因此一般而言,家庭比较贫困的儿童在社交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家庭氛围往往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性格和他们关于社会交往的态度。
第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非常关键,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家庭教育比较到位的孩子因为懂得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所以与同学交往比较顺利。也往往因为懂礼貌而受到亲戚、邻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714~3715
2 叶敬忠,詹姆斯。莫瑞主编。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第2篇: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要: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基础和起点。留守家庭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通过对前人关于家庭结构、功能、气氛、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的回顾,笔者发现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在对学前儿童的研究、纵向研究及研究的实应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引导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留守儿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主要也分布于农村区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家庭来说,家中的孩子几乎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寄托。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杨国才等人在2012年统计相关文献时发现,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占总量的59.27%。多数研究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方面,其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有不同观点,认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或仅在认知、情绪的维度上存在差异。
2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儿童成长并走向社会的起始点。布朗芬伦娜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不仅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平台,更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具有关键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因素主要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单位、所在地、家庭结构等方面。内部因素则指家庭的心理环境,包括家庭功能、气氛和环境、教养方式等。
2.1家庭结构
对父母外出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导致儿童的内、外在心理健康状况均发生恶化,且通过配对的实验处理组发现,若父母不外出,则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会有所改善。尽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其带来的不同监护类型却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的家庭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监护类型主要分为单亲看护、隔代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及叔辈看护几种。不同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显著。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较少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支持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监护类型,且主要表现在过敏和冲动倾向上;同辈监护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常处于“无人求助”的状态,常体验到较强烈的学习焦虑;儿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来源于母亲,因而母亲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和恐怖感较少;隔代看护的儿童可能由于老人在教育时常采用恐吓等方式,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恐怖感;叔辈看护的儿童体验到的焦虑水平较低,但在过敏倾向上得分较高。与父母看护的普通儿童相比,隔代、母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水平和孤独倾向较强。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认为普通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比留守儿童高,并由此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家庭中父母监护、关爱和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而并非完全是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所致的结论。
2.2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抚养孩子的方法类型,是其理念、行为及对儿童情感表达的综合,具有相对稳定性。家庭系统中看护人的教养方式对各种监护类型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着影响,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不同看护方式的影响不同。通常情况下,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对心理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而他们的拒绝则产生负向作用。具体而言,在隔代和父辈监护的儿童中,支持温暖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见的隔代监护较多地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产生较多不良人格品质和不良行为习惯。与溺爱型完全相对的严厉拒绝的.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也为负性。父亲干涉在单亲监护中具有消极作用,而父亲惩罚、母亲偏爱对父辈和单亲监护的儿童具有积极作用。在同辈或自我看护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如其他留守类型的儿童那么显著,但母亲拒绝和父亲温暖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2.3家庭功能
父母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原因,而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程度约为对普通家庭儿童影响的两倍。过往研究常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三个方面对家庭功能进行描述。留守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得分低于一般儿童。亲子相聚的间隔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不周、监护不力,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下降,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其中家庭亲密度的解释力更大。无论什么类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都是相伴而生的。通过儿童的孤独感,能够预测其社交焦虑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气氛
现有研究比较一致地认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易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提高。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常模,而高水平冲突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悲伤、愤怒、焦虑和害怕。父母亲外出后,家庭内部的教育和抚养环境发生了改变,儿童所获得的父母关爱减少、家庭气氛变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气氛可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水平负相关,对经济状况的自评为中等以下的儿童,其抑郁心理的检出率最高。大量研究发现留守家庭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的身心健康状态越好,恐怖感越轻,总焦虑水平越低。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的学习和人际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倾向、身体症状以及总焦虑倾向得分之间呈负相关,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和总焦虑倾向的得分之间负向相关。
3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
3.1研究内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对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幼儿的研究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时机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亲子分离时儿童的年龄越小,语言及认知功能发展尚不完善,在未来的成长中,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受到的影响越大,出现问题的风险也更大。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因其亲子分离的状态而受到较大影响,但相关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深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留守儿童已经不仅出现于经济落后地区,而研究区域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及边远地区,较少涉及城镇留守儿童。
3.2研究方法单一,纵向研究较少
现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问卷,访谈法和其他的方式较少,间接限制了研究对象及范围。如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及理解表达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后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此外,评估因果关系的唯一方法是进行事件前后的纵向研究,而现有的研究多为一次性或横断比较研究,甚少有长期纵向研究,难以准确反映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的长期影响,以及其影响随时间推移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3.3研究角度单一,应用研究少
留守儿童正处于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风险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预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战略。现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特征、现状、影响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应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更具实际应用性,或尝试考虑从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实际可操作的建议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薛静,徐继承.徐州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2:375-377.
[4]袁宋云,陈锋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231-235.
[5]王井云.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7:125-128.
[6]凌辉,张建人,易艳.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674-678.
[7]袁博成,金春玉.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0:1564-1566.
[8]范兴华,方晓义.家庭气氛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680-683+687.
[9]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5:41-49.
第3篇: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影响分析
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影响分析(精选6篇)由网友 “帽大侠”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影响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影响分析
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影响分析
作为社会转型中衍生的`新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乏,其成长具有鲜明的不健全性.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找出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作 者:孙艳红 许文娟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刊 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 年,卷(期): “”(7) 分类号:G78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亲子教育篇2: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文/乌 兰
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前苏联著名教育学
第4篇: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科学 第23卷 总第97-98期2008年第3-4期总第299页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丁 玲 韦 炜
摘 要: 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处境引起了许多的关注。这种特殊的处境对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分析这种特殊的处境存在哪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留守儿童 人格特征 影响因素 1.引言
留守儿童是在新时代中国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者是出国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由于诸如无法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经济负担不起等各种原因,他们的孩子都被留在家乡由他人(包括祖辈、亲戚、老师等)代养。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普遍认为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出外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很多方面会受到影响,因此留守儿童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个弱势群体。近年来,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主要放在学习、行为、心理等各个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