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2024-03-11 07:13:4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1)<形>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也,而见者远。”《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2)<形>高;高大。《公输》:“荆有~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木。”

(3)<形>长久;久远。《庄子-秋水》:“吾~见笑于大方之家。”《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已矣。”

(4)<形>广;广阔。《柳毅传》:“~天茫茫,信耗莫通。”《岳阳楼记》:“而或~烟一空,皓月千里。”

(5)<动词>擅长。《冯婉贞》:“莫如以吾所~攻敌所短。”

(6)<副>经常。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zhǎng

(1)<动词>生长。《采草药》:“用叶者取叶初~足时。”[又]<动使动>使……生长;扶养;抚育。晃错《论贵粟疏》:“养孤~幼在其中。”

(2)<动词>增长;滋长。《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也。”《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是天下之大贼也。”

(3)<形>年纪大;辈分高。《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形>排行第一。《屈原列传》:“~子顷襄王立,以其北子兰为令尹。”

(5)<名>兄;哥哥。常“兄~”、“~兄”连用。《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兄。”

(6)<名>首领;头领。《陈涉世家》:“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又]做……首领;当头领。《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长才]高才,英才。

[长跪]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重。《后汉书-李善传》:“有事则~请白,然后行之。”

[长世]绵续久存。

[长亭]秦汉时十里修亭,谓之长亭,供往来的人休憩。也是送别的地方。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晚,骤雨初歇。”

第2篇: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及意思

一、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

《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

《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例如: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

《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

《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因而、所以。例如:

《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如果。例如: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阳光小乾乾

第3篇: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意思

1、成为,变成。例:

(1)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做,干。例: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作为,当作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

(3)霓为衣兮风为马。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4、是。例: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3)此为何若人?

(4)项燕为楚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以为,认为。例:

(1)孰为汝多知乎!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3)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

(1)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4)恐为操所先。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

(1)夫子何命焉为?

(2)何辞为?

(3)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指心理活动。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本句意思:我曾经探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生都还不知道,怎么知道死?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

未完,继续阅读 >

《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