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第1篇: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强。一方面,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激情却会越来越低。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父母说不,但他们又一直被教育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
这是因为,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孩子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父母再想训练他让他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要改善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即父母给孩子制定一个基本的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然后放手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是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才去帮孩子。
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更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的。”
有研究也表明,总是由父母做决定的孩子,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建议父母给孩子一点做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做决定。
马小俊是个乖巧的小女孩,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马小俊便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每天接送马小俊时,都会把孩子的吃穿安排好,就连喝牛奶插吸管这样的事,她也不让孩子做,总是自己做或请老师做。
于是,每天早晨马小俊来孩子园后,从不主动去玩玩具或进行户外活动,而是四处游荡,非要等老师指定她去玩什么,她才去;每当老师请她进行选择时,她便犹豫不决,事事都要由别人做决定,自己无法做决定。
妈妈认为这样可不行,同马小俊爸爸商量后,他们把马小俊接了回来。爸爸妈妈既不要过多地干涉马小俊做什么,也不催促她做什么。当马小俊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时,父母就应该放手让她自己去穿;马小俊洗澡时,爸爸妈妈尽量让马小俊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要让马小俊自己吃,而且不催促她,吃饱以后就不要再让马小俊留在饭桌旁了;到了该睡觉、该外出散步或者该回来的时候,都要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是不能惹怒她,而要多说些有趣的事情来引逗他去按照父母的话去做。
马小俊妈妈说:我们的目的既不是把她娇惯成说一不二的“小皇帝”,也不是要把连个什么都自己不能决定的“小木偶”。现在,马小俊已经是个5岁的“小父母”了,她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判断,不再是绝对听话,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从案例可以看出,马小俊的奶奶是一个十分细心的人,在马小俊成长过程中,她总是事无巨细地替马小俊考虑的十分周到,孩子不管干什么,她都事先考虑到,替孩子做好,从不让孩子自己做,更别说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了。她的这种做法,就是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做事、思考、说话的机会,就是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对孩子横加干涉,按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孩子,捆住其手脚,束缚其思想。
殊不知,这样就可能把孩子变成没有主见、胆怯怕事和依赖性很强的人。这样孩子好容易萌发出来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就被摧残了。但苗苗母亲的做法更有利于苗苗的'成长。也是教育孩子成长时应推崇的方法:
1)解放孩子的手、嘴和大脑
做父母的应该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权利和职责,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孩子有不同意父母的意见的权利,在对他们有影响的决定上,有发言权,同时,孩子也有提出有见识的不同意见和发挥自己才能的职责。观念明确了,父母就要解放孩子的手、嘴和大脑,让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利,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2)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危险的事情,父母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且要多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且是真正的自己做决定,父母千万不要左右孩子。要给孩子以单独思考、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3)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是小人,小人也是人。”做父母的应尊重孩子,把他当作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来对待,要尊重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任何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应尊重或听取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见解,甚至当你不同意时,也要以商量的口吻表示对孩子的尊重。如:对话时,不要中断或反驳孩子;不要干涉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等。
4)给孩子自己的小天地
无论你的居住条件如何,都要给孩子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小角落。在这个角落里,可放置玩具架及小筐、纸盒等容器,每天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做决定,自由地带小伙伴玩耍,自己取放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强烈地要求自主,什么都想自己去做,这种独立性的要求是合理的、积极的,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需要。
对这时期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这能形成孩子独立的精神和自信、勇敢、沉着等好品格。这时候,父母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第2篇: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负责
中国教育报2002-01-09王文忠
心理学的研究把人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常常这样描述自己:“我身上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己做出的决定和付出的努力。当我无法改变事情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决定以何种方式来应对。”外控型的人经常会这样说:“我的快乐和痛苦不是我能决定的,这取决于别人或取决于命运。”换句话说,内控型的人相信自己,并会通过努力和负责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外控型的人认为人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境遇的,因而他们是被他人、外界或命运摆布的弱者。
父母、教育者等都希望孩子成为内控型的强者,那么这种内控型的心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可以从人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原因。
人在刚刚降生时是非常软弱无力的,他们的命运的确掌握在别人手中。两岁以后,孩子的能力发展了,这时的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宝宝干”,因为孩子知道了快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而得到。但是“现在你干不了”、“你别摔着了”等,家长这些充满爱意的话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无能,也让孩子知道了即使自己不用动,家长就会给自己带来满足。
孩子们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他们会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进行观察、总结和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父母都有自己的职业,面临着很多压力。在家中,父母常常抱怨、责备,从而转移自己的压力。孩子从家长的行动中似乎感到家长是这个紧张社会的无能为力的牺牲品,强化了孩子的外控型观点。
另外,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宣传让儿童形成了一种金钱至上、暴力至上的观点,或者让人觉得个人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只要你花了钱,或者使用暴力,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不知道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负责。
这些不利因素都在强化着孩子们这样的观点:人是无能为力的,一个人的幸福与不幸不由自己决定,人可以不为自己负责,外在的某个东西或什么人在决定着人的一切。
上述这种外控型的心态一旦成为一个人的稳定心态,那么这种人的人生轨迹常常表现为以下三种:第一是把自己完全交给命运,不采取任何主动的行为,过一种消极的通常也是很悲惨的生活;第二是把自己完全投身于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怀抱,自己不加任何选择地听命于这个人或组织;第三是表现为一种反社会的叛逆、反抗心态,由于自己一无所有、无能为力,所以对一切都不负责任地加以破坏。
父母及教育者的责任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教育者等成人自己的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为了孩子日后的幸福,家长的确应当仔细地审视、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压力和劳累。例如,父母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回家后,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在工作中遇到了麻烦,我还没有决定应该怎么办。孩子,今天我不能陪你了,我要自己静一静。”这样的说法至少会让孩子认识到,麻烦是自己的事,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鼓励青少年的独立性并使他们为自己负责
家长可以告诉青少年自尊是通过努力提高能力和履行责任来实现的。在青少年面临学业或生活问题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他们朝着独立的方向努力,以使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当然家长可以在合适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影响,例如可通过询问孩子们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从长远来看,怎样做才能够使你幸福”,“你是否应该想想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等等。教育者必须告诉青少年,决定最终是由他自己做出的,是由他自己负责的。
鼓励青少年接触社会,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被人重视是个体获得自尊并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之一。青少年正处于自我统一性整合的阶段,正逐渐形成其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时一份社会工作是青少年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的最好途径之一。如送报纸、卖冷饮、在饭馆打零工等等,在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的同时,也逐渐地把社会责任灌输到孩子们的心中。同时,也使青少年远离了懒散、无聊的空虚生活,形成守时、勤劳等良好的习惯。
当然,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助青少年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一分子,就是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者参加义务的社区服务活动。当青少年不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愿意为家庭和社会提供忠实的服务时,他们就逐渐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了。
鼓励孩子们向往大学教育,培养孩子求知的兴趣
大学教育鼓励学生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对人性的拓展和成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有条件的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带孩子到大学参观、听专家的讲座等,让青少年感触大学生活的气息,以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认识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内在力量自然而然会随之提高。
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时代,为自己负责,自我发展,形成自律、勤劳、负责的能力或品质,不再像过去那样自然地可以从艰辛的生活中积累而来了,它需要家长和教育者付出额外的心智和努力。
第3篇: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小男孩洋洋刚上二年级,课余时间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而对踢足球不感兴趣。但他却有个足球迷的父亲。
父亲看到洋洋经常去练习打乒乓球,就教训他:“小球没有出息,去练大球!”
洋洋不愿意踢足球,父亲就强迫儿子和他一起去足球场练球,弄得洋洋总是不开心。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女儿想学长笛,母亲却非要她放弃长笛改学钢琴;儿子喜欢文科,父母却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借口,为他选择理科……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痛苦的,对此,成年人应该感受最深。父母同样应该明白: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强迫他们去做不愿做的事情,孩子总会不开心。要是让孩子按父母的意图去行事,就可能引起孩子的敌对情绪和反抗。
当然,父母会说这样“难为”孩子,其实是“望子成龙心切”,是善意的。但是,父母的“善意”有可能带来“恶果”,这等于抑制了孩子的长处,而放大了孩子的短处,有时可能会弄得孩子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都没有了兴趣,结果得不偿失。
也许有的父母这样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那就应该把自己未实现的
第4篇:为什么要让孩子做家务
十指不沾阳春水?今天,你让孩子做家务吗?
2014年4月29日,西班牙国会通过一项名为《青少年家务劳动法》的提案,虽然不属于强制性、惩戒性法律,但也在立法层面展现了家务劳动教育的必要与紧迫。
不仅明星的掌上明珠,我们身边的宝贝们,有多少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呢?而我们这些大人,又有多少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呢?
很有意思的对比调查
孩子说会做家务,8成妈妈认为在帮倒忙
“宝宝3周岁了,经常嚷嚷着要洗碗,其实他就是在玩水,全身都弄湿了,满地都是水”、“这几天加紧训练自己穿脱衣服,没办法,老师要求的”……超过8成的妈妈认为,做家务就是在帮倒忙。
但,作为主角的孩子们怎么说呢?天水幼儿园的戴老师帮记者做了一份调查:大班的小朋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会做家务,比如拖地、洗碗、擦桌子、端饭,甚至还包括照顾妈妈,帮妈妈找感冒药。小班的小朋友对于什么是家务还不清楚,只有一小部分小朋友会做到自己整理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裤子鞋子。
从独一代到独二代,父母的溺爱使他们远离劳动。有人评论说,西班牙的立法凸显了“劳动首先是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