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

2024-03-16 07:13:3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

12月18日上午,在2016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由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编著的《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报告》发现,社会公益问题呼吁青年公益创业、以《慈善法》为代表公益创业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浪潮催生了公益创业的高潮,中国公益创业青年学历上升,近六成公益创业者可“自己造血”,但公益创业面临着社会公众认知不准确、政府支持力度小、融资困难等问题。

本次发布会由青年恒好理事会主办,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青年报社承办。《报告》是继《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4》之后的又一力作,本次报告完善了公益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关键要素的评价标准,同时,继续就公益创业面临的生态建设问题进行调研。

“回报社会”与“挑战自我”为主要动机

2015年1月,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推出,旨在总结中国青年公益创业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找出公益创业的问题并研究相关解决方案,这本书一经推出便备受好评,让公众第一次了解了公益创业企业和青年的情况。

时隔近两年,上述《报告》推出,由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汉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栓成等专家执笔撰写,他们发现了一些公益创业者的新变化。

通过该《报告》,公众可以了解中国公益创业青年的现状:男性居多,主要集中在18~25岁,华东、华南分布较多。青年公益创业主要以占比51%的民办非企业和21.62%的商业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一半以上的公益创业组织的启动资金为10万元以下。

《报告》发现,社会公益问题呼吁青年公益创业,包括环境、残疾人就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值得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为公益组织的创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以《慈善法》为代表公益创业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公益创业教育普及、投资机构多样化等催生了公益创业的高潮。

汪忠指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创业青年比例达到74.2%,大中专学生的比例为25%,比上次调查增加10.4%,表明大中院校越来越重视公益创业教育,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公益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意愿。

《报告》发现,在公益创业动机调查方面,72.97%的青年创业者的动机为“回报社会”;48.65%的创业者动机为“挑战自我”;45.05%的创业者动机为“学以致用”;创业动机为“兴趣爱好”和“解决就业”的创业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0.54%和37.84%。其中“回报社会”与“挑战自我”所占比例最多且比上次调查有所增长。

《报告》发现,在公益创业组织的收入来源上,“自己造血”的`比例接近60%,表明公益创业组织具有较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收入来源具有商业性,能够为自己组织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企业赞助”和“捐款”的比例接近30%,表明公益创业组织的资金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完善了公益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性、公益性、创新性、持续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社会企业能否诚信是该企业能否持续得到民众支持的核心,也是该企业生存并具备社会影响力的关键。

公益创业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邓汉慧说:“商业企业一直在探讨什么是公益和商业之间的边界,我们发现,两者从最初的泾渭分明,变成今天的互相融合。有心做公益创业的人有一种使命感,内心始终对社会有善意。”

此外,《报告》还着重研究了公益创业企业创办的法律,为创办公益创业企业指出了细致、有效的操作指南。

公益产品能否被复制、推广、购买成关键

虽然公益创业青年的使命感让人尊重,公益企业的现状良好,但《报告》中展现的一些问题仍急需重视。

《报告》指出,公益创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为:社会公众认知不准确,认为公益创业等于慈善,公益创业组织缺乏科学管理;政府和法律监管有待加强,公益创业主体的合法性审查缺乏有力标准;中介支持机构较少,资金短缺,公益创业组织缺乏专业的市场评估、支持和指导的机构。

公益创业的实践者王胜对此深有感触,他创办并担任CEO的百特教育是一家立志于对青少年进行财商教育的机构。他坦言:“很大的挑战是,在公益创业者洞察到社会问题之后,如何提出解决方案及创造出可以进行大规模复制和推广的产品。”

“产品是否可被复制、可被推广、可被购买是关键。”王胜提到,很多公益创业者有决心,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做出在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公益产品,才能实现自己的公益梦想。

汪忠指出,当前青年公益创业大多有较好的成长趋势和发展潜力,但普遍有融资的困惑,畅通融资渠道、提高筹资效率是促进青年公益创业的核心与关键。

汪忠给出了针对性建议:银行应针对青年公益创业融资过程中获取能力弱、征信基础弱、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补偿能力弱等困境,以理念突破、制度创新为导向,出台有利于青年公益创业的贷款政策,加大对处于融资弱势群体的青年公益创业者的资金支持,可以有针对性地探索政府机构、商业银行和公益创业组织共同承担风险的新模式。

不仅如此,他还建议,社会应加强建设公益创业生态系统,公益创业组织应当推进商业化运营,积极和政府合作,提高社会认知度。对于公益创业者自己,也应当提升心理素质,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重视公益创业教育。

魏栓成提到,公益创业者需要比商业创业者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这时候仅仅有情怀是不够的,要从情怀中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引导青年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据了解,《报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搜集,在遵循自愿的原则下,由国内公益创业青年进行实名制填写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5份,其中有效问卷111份。调研区域覆盖24个省(区、市),主要由青年公益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和合伙人组成。

本次调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您的公益创业历程;您对公益创业的看法与建议;您对青年进行公益创业的看法与建议;个人与企业基本情况。

作为青年恒好的发起者之一,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顾红蕾表示,“青年恒好”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全景式了解中国公益创业的平台。恒源祥一直在探索企业如何做好公益,不仅是简单的捐赠,而是如何发挥企业独特的价值,持续不断地投资和创新,让青年恒好变得更加有影响力、生命力和价值感。

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总干事、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说,我们希望,通过青年恒好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营造鼓励社会创新与支持公益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当代青年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扩大公益创业的社会影响力。

第2篇: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情况调查报告

12月18日上午,在2016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由中国青年报社、KAB全国推广办公室编著的《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报告》发现,社会公益问题呼吁青年公益创业、以《慈善法》为代表公益创业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浪潮催生了公益创业的高潮,中国公益创业青年学历上升,近六成公益创业者可“自己造血”,但公益创业面临着社会公众认知不准确、政府支持力度小、融资困难等问题。

本次发布会由青年恒好理事会主办,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青年报社承办。《报告》是继《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4》之后的又一力作,本次报告完善了公益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关键要素的评价标准,同时,继续就公益创业面临的生态建设问题进行调研。

“回报社会”与“挑战自我”为主要动机

2015年1月,首部《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推出,旨在总结中国青年公益创业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找出公益创业的问题并研究相关解决方案,这本书一经推出便备受好评,让公众第一次了解了公益创业企业和青年的情况。

时隔近两年,上述《报告》推出,由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汪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汉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栓成等专家执笔撰写,他们发现了一些公益创业者的新变化。

通过该《报告》,公众可以了解中国公益创业青年的现状:男性居多,主要集中在18~25岁,华东、华南分布较多。青年公益创业主要以占比51%的民办非企业和21.62%的商业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一半以上的公益创业组织的启动资金为10万元以下。

《报告》发现,社会公益问题呼吁青年公益创业,包括环境、残疾人就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值得关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为公益组织的创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以《慈善法》为代表公益创业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公益创业教育普及、投资机构多样化等催生了公益创业的高潮。

汪忠指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创业青年比例达到74.2%,大中专学生的比例为25%,比上次调查增加10.4%,表明大中院校越来越重视公益创业教育,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公益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意愿。

《报告》发现,在公益创业动机调查方面,72.97%的青年创业者的动机为“回报社会”;48.65%的创业者动机为“挑战自我”;45.05%的创业者动机为“学以致用”;创业动机为“兴趣爱好”和“解决就业”的创业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0.54%和37.84%。其中“回报社会”与“挑战自我”所占比例最多且比上次调查有所增长。

《报告》发现,在公益创业组织的收入来源上,“自己造血”的比例接近60%,表明公益创业组织具有较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收入来源具有商业性,能够为自己组织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企业赞助”和“捐款”的比例接近30%,表明公益创业组织的资金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完善了公益创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性、公益性、创新性、持续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社会企业能否诚信是该企业能否持续得到民众支持的核心,也是该企业生存并具备社会影响力的关键。

公益创业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邓汉慧说:“商业企业一直在探讨什么是公益和商业之间的边界,我们发现,两者从最初的泾渭分明,变成今天的互相融合。有心做公益创业的人有一种使命感,内心始终对社会有善意。”

此外,《报告》还着重研究了公益创业企业创办的法律,为创办公益创业企业指出了细致、有效的操作指南。

公益产品能否被复制、推广、购买成关键

虽然公益创业青年的使命感让人尊重,公益企业的现状良好,但《报告》中展现的一些问题仍急需重视。

《报告》指出,公益创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为:社会公众认知不准确,认为公益创业等于慈善,公益创业组织缺乏科学管理;政府和法律监管有待加强,公益创业主体的合法性审查缺乏有力标准;中介支持机构较少,资金短缺,公益创业组织缺乏专业的市场评估、支持和指导的机构。

公益创业的实践者王胜对此深有感触,他创办并担任CEO的百特教育是一家立志于对青少年进行财商教育的机构。他坦言:“很大的挑战是,在公益创业者洞察到社会问题之后,如何提出解决方案及创造出可以进行大规模复制和推广的产品。”

“产品是否可被复制、可被推广、可被购买是关键。”王胜提到,很多公益创业者有决心,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做出在市场上长久生存的公益产品,才能实现自己的公益梦想。

汪忠指出,当前青年公益创业大多有较好的成长趋势和发展潜力,但普遍有融资的.困惑,畅通融资渠道、提高筹资效率是促进青年公益创业的核心与关键。

汪忠给出了针对性建议:银行应针对青年公益创业融资过程中获取能力弱、征信基础弱、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补偿能力弱等困境,以理念突破、制度创新为导向,出台有利于青年公益创业的贷款政策,加大对处于融资弱势群体的青年公益创业者的资金支持,可以有针对性地探索政府机构、商业银行和公益创业组织共同承担风险的新模式。

不仅如此,他还建议,社会应加强建设公益创业生态系统,公益创业组织应当推进商业化运营,积极和政府合作,提高社会认知度。对于公益创业者自己,也应当提升心理素质,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重视公益创业教育。

魏栓成提到,公益创业者需要比商业创业者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这时候仅仅有情怀是不够的,要从情怀中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引导青年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据了解,《报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搜集,在遵循自愿的原则下,由国内公益创业青年进行实名制填写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5份,其中有效问卷111份。调研区域覆盖24个省(区、市),主要由青年公益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和合伙人组成。

本次调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您的公益创业历程;您对公益创业的看法与建议;您对青年进行公益创业的看法与建议;个人与企业基本情况。

作为青年恒好的发起者之一,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顾红蕾表示,“青年恒好”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全景式了解中国公益创业的平台。恒源祥一直在探索企业如何做好公益,不仅是简单的捐赠,而是如何发挥企业独特的价值,持续不断地投资和创新,让青年恒好变得更加有影响力、生命力和价值感。

KAB全国推广办公室总干事、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说,我们希望,通过青年恒好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营造鼓励社会创新与支持公益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当代青年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扩大公益创业的社会影响力。

第3篇:中国青年创业

中国青年创业

广结善缘;后积勃发

参考性的课程内容,具体的事件具体对待。

一、创业的角度

1:以国家为角度-解读国家时事;把握政策方针;参予国家活动; 2:以社会为角度-剖析社会现象;突破创业瓶颈;规划资源渠道; 3:以自身为角度-反问自我眼光;超越固我所执;打造时事人物; 4:以企业为角度-架构企业核心;配置支援力量;捆绑合作单位; 5:以理想为角度-保存创业火光;照亮创业进程;影响合作认可;

二、创业者自身的调整

1、五通:凡事要想通;业务要精通;人情要疏通;政策要贯通;资金要流通

2、四好:办公管理好;家庭安排好;人脉疏通好;学习落实好

3、三到位:心态的磨练;眼光的历炼;风格的锤炼

4、两个准备:准备真认学习(社会大学经念);准备拜访名师(领导指路);

5、一个核心:以生命的高度永怀着“爱”的力量。

三、创业的方向(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以自身现实的条件为出发点,配以能实践的目标为过程,把握细分市场当中的机会;优化市场资源,整合层次内容,团结忠诚人员,带领活动,吸引关注。1:以自身的基础定位:创建可行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

定义:

近十多年来,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SE)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公益创业的概念也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界定“公益创业”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术界对于“公益创业”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总的来说,以下国外对于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简言之,所谓的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

关于国外对公益创业的定义,以下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Johnson.S混合模式的定义

约翰逊(Johnson.S)认为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一种混合模式,从公益创业承担组织的性质来说,这种模式既包括营利组织的活动也包括了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以及与政府跨部门的合作。这一概念意味着公益创业有着多种承担主体和多种形式,既包括非营利企业实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国青年创业论坛大会

中国青年创业论坛大会

《超越梦想》第五届鹰梦年会

你想创业吗?

你想找到创业成功的捷径吗?

你想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出众吗?

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复制,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智慧,自己再加以创新。《超越梦想》第五届鹰梦年会和中国青年创业论坛大会!将会在3月24、25号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中汇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届时有国内外企业家、国际著名培训师、上市公司总裁、明星艺人和创业者等参会,特邀请您出席或联合举办此次大会!

邀请的嘉宾:

赵国兴:鹰梦教育集团董事长、国际著名培训导师、国家心理学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第一训练网总裁、阿里巴巴直播室演讲嘉宾、1978-2008中国企业教育培训50强培训师、2010年全国20强优秀培训师

毛凌云:毛凌云,高级讲师,畅销书《富裕人生》的作者,还是《从教练到唤醒者》NLP教练经典译丛编委之一,以及生命品质教育训练体系的创建者,在2008年,被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授予 “世界经济华人十大文化创意人物”。

尚致胜:中国幸福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华人幸福学协会理事长、【

未完,继续阅读 >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