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行礼》译文

2024-03-27 07:12:3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孔子行礼》译文

《孔子行礼》译文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第2篇:孔子译文

孔夫子的不可知论

让我们公正地看待孔夫子的不可知论。孔夫子传授推理的技术不是通过规则和演绎推理,而是通过不断玩味弟子(通过孔子那敏锐的思维不断地影响学生)的观点;弟子们学成而归时对逻辑学一无所知,但他们思路清晰,所思极得要领。思想表达须清楚真诚,这是先生最早的传道。“讲话的宗旨就是要让人听懂”—这一点常常被哲学所忘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他看来,观点模糊、缺乏真诚、表达不准确似乎是举国之灾难。如果一个太子无实权,那他就不能被称为太子,如果一个父亲不是名副其实的父亲,那他就不能被称为父亲,如果一个不孝的儿子不能被称为儿子,大家有可能会躁动不安进而改革被词藻所掩饰的语言滥用现象。当子路对孔夫子说:“倘若魏国的太子为了和你一起管理朝政一直在等你,何为第一件该做之事?”出乎弟子们和太子的意料,他答曰:“当务之急乃是纠正名称。”

孔夫子致力于用哲学引导朝政,因此他回避玄学,并力争将弟子们从一切深奥的天国思考中转回到世俗上。他偶尔提及“天国”和祈祷,还劝弟子们要孜孜不倦地观察敬拜祖宗的传统仪式及全国祭拜。他对神学问题的回答态度极为否定,因此现代评论家一致称他为不可知论者。当子贡问孔夫子“逝者有知还是无知?”他拒绝作任何明确回答。

可路向孔夫子询问有关“侍奉(逝者)亡灵”的事,孔夫子答:“汝尚不能侍奉生者,又怎能侍奉他的亡灵?”可路问:“能否冒昧询问有关死亡之事?”得到的回答是:“汝尚不能了解生,又如何了解死?”当樊须问“智慧由何而成?”孔夫子答:“全心做到尽为人之责,对亡灵须敬而远之,此乃智慧也。”他的弟子们告诉我们:“先生从不传授的课程就是那些非常之事,武功、无序、鬼神。”这种哲学的谦逊使弟子们极为苦恼。无疑他们希望先生能为他们解释天国之奥秘。列子的书以欢快的语调讲述了市井之民嘲笑先生不能回答简单问题的故事。—“太阳何时离地球更近,是拂晓太阳稍大之时还是中午稍热之时?”孔夫子唯一能认识的玄学道理就是万象之中寻求统一,以及为寻求端正行为之法和自然之法之间稳定和谐所付出的努力。他问一位得意门生:“我学到很多东西且记住了这些东西,你以为此言

对否?”子贡答曰:“此言极是,但或许此言有偏差?”先生的回答是“否,我寻求统一,渗透万物的统一。”毕竟,这一点是哲学之本质。

他致力于寻求道德。当时的混乱在他看来是道德的混乱,原因或许在于古老信仰的弱化以及诡辩学者关于对错的怀疑论的泛滥。整治违背道德的不良现象不是通过重新找回古老信仰,而是认真寻求更完善的知识以及良好家庭生活的道德重生。孔子的纲要在《大学》著名的片段里得到了精辟深刻的表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是孔子哲学的主旨和本质;先生和弟子的其它话语可能都被遗忘,但却留下这些作为“万物之本”和全面的人生指南。孔子认为,天下处于战争之中,因为所有国家都治理不当;国家治理不当是因为没有任何法规能取代由家庭提供的天然社会秩序;家庭无序就不能提供这一天然社会秩序,因为人们忘记了倘若他们不能管好自己,他们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庭,他们管不好自己是因为他们没有心正—即他们没有清洗充满杂念的心灵;他们没有心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诚意,他们缺乏对现实的公正态度,一味掩盖自己的本性;他们没有诚意是因为他们没有通过公正地调查事物的本质来扩展自己的知识,而是让自己的愿望扭曲事实,让自己的愿望操纵自己对事物所下的结论。但愿人能公正地追求知识且由此变得诚心诚意;但愿人能诚心诚意且由此变得心无杂念;但愿人能心无杂念且由此能约束自己;但愿人能约束自己且能由此治家有方—不是通过高尚的说教和愤怒的惩罚而是通过事实说话;但愿人能以知识、诚意和榜样来管理家庭,社会秩序就会随之产生,而有效的治国又会再次变得切实可行;但愿国家能维持固有的公正和安宁,天下因而太平—这是一个完美的劝告,它忘记了人是一只追逐猎物的野兽;但正如基督教一样,它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奋斗目标和一个攀登的高点。它是一本黄金般的教科书。

Unit One

Western Legal System Paage A

The Law and the Poor KEYS TO EXERCISES Ⅰ.Reading comprehension 1-5 CBCAD

6-10 CBBBD

Ⅱ.Vocabulary 1.C

2.A

3.C

4.B

5.A

6.D

7.A

8.D

9.C

10.B Ⅲ.Word bank 1.enrolment

2.aggregate

3.regreive

4.takes iue with 5.On balance

6.accrue to

7.enforceable 8.acce to

9.Spelling out

10.sweeping Ⅳ.Cloze 1.A

2.C

3.B

4.B

5.D 6.C

7.A

8.B

9.D

10.D 11.C

12.B 13.A

14.A

15.B Ⅴ.Translation 1.By this measure, emerging Asia's middle cla remains relatively small.2.I would take iue with you on your statement that we know all the facts about this matter.3.Far from admitting his own mistake, he falsely accused his critic.4.Despite some failures, our firm has had quite a good year on balance.5.You could call in the twelve guys who had acce to the report.6.Lawyers are le than 1% of American adults, but they are well-represented in government.Both the president and the vice-president trained as lawyers.So did 55% of senators and 100%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s.There are advantages to having a bit of legal expertise among those who write and execute the nation’s laws, or ae their constitutionality.But there is also a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第3篇:《孔子学琴》译文

《孔子学琴》译文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未完,继续阅读 >

《《孔子行礼》译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孔子行礼》译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