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梦》杜甫唐诗鉴赏
第1篇:《昼梦》杜甫唐诗鉴赏
《昼梦》杜甫唐诗鉴赏
导语: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昼梦》唐诗鉴赏,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昼梦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赏析】
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杜甫流离到夔州,乱离时代沉重的忧国思乡之情,萦绕在老病潦倒的诗人胸中,积思成梦,不独夜晚,就连白日小憩,也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题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论语·公冶长》云:“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说自己如朽木难雕,成不了大器。从昼梦诗中所写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命题之意。金圣叹评此题云:“特特犯《论语》‘昼寝’字,先生岂不可雕之木,不可杇之墙哉’?”(《杜诗解》)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金圣叹说:“‘不独’二字,一直注到‘眼自醉’,‘梦相牵’,此是何等笔力,亦何等章法!言眼自醉耳,非我欲睡也;梦相牵耳,非我欲睡也;世人皆醉,我何独醒?世人皆梦,我何不梦”?(《杜诗解》)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眼,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此诗题为“昼梦”,前四句写昼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记梦中所见,描绘惨淡险恶环境,末二句就昼梦所见发表议论。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第2篇:《昼梦》杜甫
《昼梦》杜甫
昼梦
杜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
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
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
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
普天无吏横索钱。
杜甫诗鉴赏:
大历元年(766),杜甫流离到夔州,乱离时代沉重的忧国思乡之情,萦绕在老病潦倒的诗人胸中,积思成梦,不独夜晚,就连白日小憩,也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这首写于大历二年的《昼梦》诗、极好地表现了杜甫旅居夔州时的心态。
“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题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论语·公冶长》云:“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说自己如朽木难雕,成不了大器。从昼梦诗中所写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命题之意。金圣叹评此题云:“特特犯《论语》‘昼寝’字,先生岂不可雕之木,不可杇之墙哉’”?(《杜诗解》)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金圣叹说:“‘不独’二字,一直注到‘眼自醉’,‘梦相牵’,此是何等笔力,亦何等章法!言眼自醉耳,非我欲睡也;梦相牵耳,非我欲睡也..世人皆醉,我何独醒?世人皆梦,我何不梦”?(《杜诗解》)除此之外,前四句诗还说明一个问题,即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
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
但“不独”二字,却深婉曲折地透露了诗人忧劳积思的心态。这样,“不独”二字,就为下面记梦暗中留下伏笔。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以梦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家国之思。俗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日成梦,可见思情之深。这两句所写梦景,荒凉萧瑟,与前四句所写春景看似不太协调,却真实地将诗人晚年心境刻画出来。一合上眼,诗人仿佛回到故园,自安史乱军掠夺烧杀后,那里已是荒凉冷落,加之回纥、吐蕃屡次侵犯,战火烧残了村庄,蒿草丛生,荆棘遍地,墙头门前除去栖鸦野狐,更无人迹。
故国君臣前门拒狼,后门遇虎,唐王朝面临着种种困扰。这两句诗,用一“底”、一“边”字,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划得淋漓尽致,又一次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是梦醒后的议论,它紧承梦境写来,中原君臣处在虎狼之中,故国门巷为荆棘所蔽,国事凋零,民不聊生,唐王朝向何处去?诗人认为只有尽快结束战争,让农民回到土地上去安居乐业,普天之下没有骄横的官吏横征暴敛,唐王朝才会恢复“煌煌太宗业”。结尾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以及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沉痛中渗透着希望。
此诗题为“昼梦”,前四句写昼梦之由,笔触浓丽,所写春景暖意融融,五、六句记梦中所见,描绘惨淡险恶环境,末二句就昼梦所见发表议论。全诗前后所写虽有景物气氛的不同,但丽景的描写,是为写心境愁惨服务的`,诗人以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忧国忧民的心情。故贯穿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诗人巧妙地借说昼梦,将自己晚年忧国思家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于自然流转中凝聚深厚的意绪,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
第3篇:《昼梦》杜甫欣赏
《昼梦》杜甫欣赏
《昼梦》全诗的感情是悲哀沉重的。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昼梦》杜甫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昼梦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赏析】
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杜甫流离到夔州,乱离时代沉重的忧国思乡之情,萦绕在老病潦倒的诗人胸中,积思成梦,不独夜晚,就连白日小憩,也梦见故国君臣,旧乡门巷。
“昼梦”,有白日梦之意,题中含有自嘲之意和悲愤之情。《论语·公冶长》云:“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这里杜甫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说自己如朽木难雕,成不了大器。从昼梦诗中所写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命题之意。金圣叹评此题云:“特特犯《论语》‘昼寝’字,先生岂不可雕之木,不可杇之墙哉’?”(《杜诗解》)
“二月饶睡”四句,解释昼寝入梦的缘由。冬至以后,白昼渐长,黑夜日短,二月桃花盛开,蜂蝶成群,暖意融融,催人昏昏欲睡。金圣叹说:“‘不独’二字,一
第4篇:《苦昼短》唐诗鉴赏
《苦昼短》唐诗鉴赏
苦昼短
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
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诗鉴赏:
日月如梭、白驹过隙,人生短暂这种现象一直苦恼着古代的人们。如何才能解决这一令人颤栗的苦恼,人们也在探寻着。秦始皇派人入海求仙,汉武帝迷信方士,甚至产生遇见西王母的幻觉,都是企图解决人生短促这个问题,渴求长生。为了适应人们这种愿望,从老庄哲学中产生了道教。李唐王朝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在此一时期产生过很深刻的影响。
李贺也在为人生短促而苦恼,他也曾探索过,看来他的探索只得到了悲观的结论。也就是说:所有的企求长生的做法都是徒劳的。这首《苦昼短》以诗人特有的大幅度跳跃的思维方式,任随意念流动来表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与结论。
诗人在冥想之中,与时间对话,他亲切地呼唤着时光,劝飞逝的时光暂且停下来
第5篇:《苦昼短》唐诗鉴赏
《苦昼短》唐诗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苦昼短》唐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苦昼短》唐诗鉴赏 篇1
苦昼短
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
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诗鉴赏:
日月如梭、白驹过隙,人生短暂这种现象一直苦恼着古代的人们。如何才能解决这一令人颤栗的苦恼,人们也在探寻着。秦始皇派人入海求仙,汉武帝迷信方士,甚至产生遇见西王母的幻觉,都是企图解决人生短促这个问题,渴求长生。为了适应人们这种愿望,从老庄哲学中产生了道教。李唐王朝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在此一时期产生过很深刻的影响。
李贺也在为人生短促而苦恼,他也曾探索过,看来他的探索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