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象牙》寓言故事

2024-03-30 07:12:5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金象牙》寓言故事

《金象牙》寓言故事

金象牙

猎人吉拉活捉了一只象,他很高兴,要拔下象牙去卖好多好多钱,再把象卖给马戏团。

“我发达了!”吉拉拔出弓,要射一支涂着麻醉药的箭到象身上。

“慢着——!”

“谁?”吉拉转头看看山林在喊:“是谁?”

“我!你要伤害的肯罗。”

吉拉吓一跳:一只会说话的象!不是神仙就是鬼怪!他全身发抖了。“不要怕!只要你不伤害我,我们就可以做朋友!”象摆动长鼻子说。好哇!吉拉收起弓箭:“你说你叫什么名?”

“肯罗。呐,你没有钱,要多少,我给,只要你不贪心,不过分,看清楚啦?我的牙是金的!”

吉拉睁大了眼,看看两支粗大的象牙:金光闪闪的,再看看自己身上从没换过的衣:破破臭臭的;摸摸咕咕噜噜的肚皮:空空扁扁的;想起风吹就摇,下雨就漏的家:短短窄窄的,他说:“我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

“好啦!来刮我左边的牙吧!记住别贪心!”

吉拉在泰国南部一个市镇长大,金子怎样买卖?一件衣、三餐饭值多少?他懂,他拔出插在裤头的刀,在肯罗的金牙表面刮了一下。一片金子像树叶一样,就在他手心发出金光来。

吉拉看呆了。

“够了吧,好!你很诚实!记住我的话:贪,就变成‘完’!”

奇怪!吉拉忽然发觉这支金象牙不是尖的,它好像给斩掉一截。但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是去卖金子,他没心情多谈。但肯罗说:“喂!这就要走了么?先解开铁链呀!你不放我走,就会有贪心鬼来斩我的金牙啦!”

“哦?”吉拉摸摸金象牙,又吃惊又同情地问道:“斩你的牙,那不是好痛好痛么?”

“痛?当然啦,你要不要试一试?”

“不不!我想得出,一定跟我肚子饿的时候一样难受!”老实的吉拉一边说一边解开铁链放肯罗自由:“对不起,肯罗,我并不知道你不是普通的`大象。”

“哈哈!好吉拉!走吧!可别告诉人,明天我在这儿等你,再见!”

“放心!”吉拉拍拍肯罗的腿:“我不会告诉别人的,再见!”

吉拉卖金子给达姆,达姆说:“这片金叶没有牌子,是哪儿偷来的?”吉拉答不出来,达姆就恐吓他,再不说就要报警。吉拉害怕了。达姆说,只要告诉他一个人,那以后再有多少金子都可以给更高的价钱。吉拉摇头说:

“以后没有了!不报警!好,我告诉你,不过你要保守秘密!”

达姆马上举手发誓。吉拉只说他抓到一只象,达姆马上要去看,老实的吉拉心一急就说:

“不行,它不是一只野兽,我得先问问他,他肯见你,你才可以去看。”

“对!”狡猾的达姆就假意顺从:“你先去问。”

第二天,吉拉穿上新买的衣裳去见金牙象肯罗。它已经在山林中等着。吉拉就把达姆的事告诉它。

“对不起,肯罗,我答应过你别告诉人,可是……”吉拉不知该怎么解释,他太老实了。

“算啦!”肯罗摆摆长鼻,说:“要是达姆跟你一样诚实,我就见他一次,现在你得把我这支断了的金牙,刮得和右边的一样尖利,然后再去买一座房子,好好地过日子吧!记住,要刮得尖尖利利!”

吉拉高兴得跳起来!他使尽全力,刮,刮!一刀一把汗。刮,刮,刮到太阳快要下山,肯罗才说:“行了,你回家吧!”

“谢谢肯罗,谢谢!我要给你做一套最美丽的衣裳,做好了就回来再谢你!再见,我的好肯罗!再见,我的恩主!”

这时候,狡猾的达姆已经躲在远远的大树上,他看着吉拉和大象肯罗,几次要杀死吉拉,但他又恐怕大象逃掉:要杀大象,又恐怕吉拉要跟他分得金象牙。他是做卖买的人,弓箭又不常用,只怕射不中。现在好了,吉拉走了,走到老远老远,终于看不见影子了,他回过头来,看见大象懒洋洋地坐了下去,像座小山。

好极了,达姆爬下树慌忙走过去,瞄准象头,弓一拉,休一彭!大象躺下去了。达姆飞也似的跑过去,摸着光溜溜的金象牙:哗!多美多重多值钱的金象牙喔!挖它们去卖,大概可以换一架最大的飞机,可以买千只大象啦!我发达啦!哈哈……!”

忽然间达姆觉得天转地动,脚不着地。

啪达——!肯罗一翻身站了起来,达姆就像小人国里的人,一下子就被金象牙夹住,像他平日吃小鱼一样要塞进大象嘴里,达姆拼命挣扎,喊“救命”,大象的鼻子把他一卷,真的塞进嘴巴,达姆吓得脚软,但还是从象嘴跳下了地,大象前脚一抬,达姆就被踏在脚下,没多久就断了气。

几个星期以后,吉拉带着美丽的金线象衣来找肯罗,等到太阳下山,找遍山林,哪有肯罗的影子?不过他却找到一堆白骨。像一个“贪”字,又像个“完”字。

第2篇:象牙筷子等寓言故事5则

象牙筷子等寓言故事5则

寓言故事里蕴含的是勤劳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象牙筷子等寓言故事5则,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象牙筷子

商纣王在刚开始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的时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表示出了一种担忧。箕子认为,既然你使用了稀有昂贵的象牙作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再也不会用陶制土烧的笨重物了,而必然会换成用犀牛的角、美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皿。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和玉石盘碗,你就一定不会再去吃大豆一类的普通蔬菜,而要千方百计地享用牦牛、象、豹之类的胎儿等山珍美味了。紧接着,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你一定不会再去穿粗布缝制的衣裳,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下,而必然会换成一套又一套的绫罗绸缎,并且住进高楼大厦之中。

箕子害怕照此演变下去,必定会带来一个悲惨的结局。所以,他从纣王一开始制作象牙筷子起,就感到了一种不祥的恐惧。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箕子所料。仅仅只过了5年光景,纣王就演变到了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地步。在他的王宫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兽肉,多得像一片肉林;厨房内添置了专门用来烤肉的铜格;后园内经过酿酒后剩下的酒糟已经堆得像座小山了,而盛放美酒的酒池竟大得可以划船。纣王的腐朽行径,不仅苦了老百姓,而且将一个国家搞得乌七八糟,最后终于被周武王所剿灭。

箕子能从象牙筷子的苗头,推断出商纣王必然亡国的命运,深刻地说明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如果对小的贪欲不能进行有效的遏制,任其发展,最终必然会酿成大的灾难,造成大的罪恶。

西门豹罢官

西门豹初任邺(ye)地的县官时,终日勤勉,为官清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深得民心,不过他对魏文侯的左右亲信从不去巴结讨好,所以这伙人怀恨在心,便勾结起来,说了西门豹的许多坏话。年底,西门豹向魏文侯作述职报告后,政绩突出的他本应受嘉奖,却被收去了官印,魏文侯罢了他的官。

西门豹心里明白自已被罢官的原因,便向魏文侯请求说:“过去的一年里,我缺乏做官的经验,现在我已经开窍了,请允许我再干一年,如治理不当,甘愿受死。”魏文侯答应了西门豹,又将官印给了他。

西门豹回到任所后,开始疏于实事,而去极力巴结魏文侯的左右。又一年过去了,他照例去述职,虽然政绩比上年大为下降,可魏文侯却称赞有加,奖赏丰厚。这时,西门豹严肃地对魏文侯说:“去年我为您和百姓为官有政绩,您却收缴了我的官印。如今我因为注重亲近您的左右,所以印象好,您就对我大加礼遇,可实际功劳大不如过去。这种赏罚不明的官我不想再做下去了。”说完,西门豹把官印交给魏文候便走。魏文侯省悟过来,连忙对西门豹表示歉意说:“过去我对你不了解,有偏见。今天我对你加深了认识,希望你继续做官,为国效力。”

西门豹的故事说明:正直的人,如果遇上心术不正的上级,就会受压制,容易被误解,以致造成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的反常现象。贤明的领导者,只有远小人、近君子,才能减少赏罚不明的失误。

拒不受鱼

公孙仪做过鲁国的相国,他很爱吃鱼,因此全国上下听说他的爱好后,纷纷买鱼前来讨好他。可不论什么人来送鱼,也不论送的什么鱼,公孙仪从来都不接受。

公孙仪的一个学生见了,就劝他道:“先生,既然您爱吃鱼,可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呢?”公孙仪答道:“恰恰就是因为我爱吃鱼,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如果我现在接受别人送的鱼,到时候就一定会迁就送鱼的人;既然迁就了送鱼的人,就会歪曲法律。我是执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违法,就会被罢免相国的职务。一旦我的相国职务被罢免了,既便我喜欢吃鱼,这些送鱼的人也不会送鱼给我了。而那时我已被罢了官,也没钱自己去买鱼。但是如果我现在不接受这些人送的鱼,就不会贪赃枉法,不会循私情,那么也就不会被罢官免职了。这样就算我不接受别人的鱼,我爱吃鱼的口味一辈子不变,我照样可以用自己的俸禄买鱼吃。”

越权与失职

有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候身上。

几个时辰过去了,韩昭侯终于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他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

侍从回答说:“是典冠。”

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典冠说:“是的。”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里取来的。”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典衣回答说:“是的。”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大错,知道吗?”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你不是寡人身边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朝廷不是乱了套吗?因此,必须重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

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职。

韩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他严明职责、严格执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宓子贱掣肘

鲁国人宓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曾有一段在鲁国朝廷做官的经历。后来,鲁君派他去治理一个名叫亶父(danfu)的地方。他受命时心里很不平静。宓子贱担心:到地方上做官,离国君甚远,更容易遭到自己政治上的宿敌和官场小人的诽谤。假如鲁君听信了谗言,自己的政治抱负岂不是会落空?因此,他在临行时想好了一个计策。宓子贱向鲁君要了两名副官,以备日后施用计谋之用。

宓子贱风尘仆仆地刚到亶父不久,该地的大小官吏都前往拜见。宓子贱叫两个副官拿记事簿把参拜官员的名字登记下来,这两人遵命而行。当两个副官提笔书写来者姓名的时候,宓子贱却在一旁不断地用手去拉扯他们的胳膊肘儿,使两人写的字一塌糊涂,不成样子。等前来贺拜的人已经云集殿堂,宓子贱突然举起副官写得乱糟糟的名册,当众把他们狠狠地鄙薄、训斥了一顿。宓子贱故意滋事的做法使满堂官员感到莫名其妙、啼笑皆非。两个副官受了冤屈、侮辱,心里非常恼怒。事后,他们向宓子贱递交了辞呈。宓子贱不仅没有挽留他们,而且火上加油地说:“你们写不好字还不算大事,这次你们回去,一路上可要当心,如果你们走起路来也像写字一样不成体统,那就会出更大的乱子!”

两个副官回去以后,满腹怨恨地向鲁君汇报了宓子贱在亶父的所为。他们以为鲁君听了这些话会向宓子贱发难,从而可以解一解自己心头的积怨。然而这两人没有料想到鲁君竟然负疚地叹息道:“这件事既不是你们的错,也不能怪罪宓子贱。他是故意做给我看的。过去他在朝廷为官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见。可是我左右的近臣往往设置人为的障碍,以阻挠其政治主张的实现。你们在亶父写字时,宓子贱有意掣肘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隐喻。他在提醒我今后执政时要警惕那些专权乱谏的臣属,不要因轻信他们而把国家的大事办糟了。若不是你们及时回来禀报,恐怕今后我还会犯更多类似的错误。”

鲁君说罢,立即派其亲信去亶父。这个钦差大臣见了宓子贱以后,说道:“鲁君让我转告你,从今以后,亶父再不归他管辖。这里全权交给你。凡是有益于亶父发展的事,你可以自主决断。你每隔5年向鲁君通报一次就行了。”

宓子贱很赞赏鲁君的开明许诺。在没有强权干扰的条件下,他在亶父实践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政治抱负。

宓子贱用一个自编自演、一识即破的闹剧,让鲁君意识到了奸诈隐蔽的言行对志士仁人报国之志的危害。从而告诫人们,区分廉洁和腐朽,扶正匡邪,不仅需要有一大批像宓子贱那样忠心耿耿的人,更需要有一个头脑清醒、品德正派的国君。

第3篇:象牙与大象短篇寓言故事

象牙与大象短篇寓言故事

大象是地球上体型最大的动物,高达三米,重几吨。无论是豹子还是狮子,都对他无可奈何!相反大象发起脾气来,可以把那些食肉动物撵的到处逃跑,甚至杀死躲避不及的狮子!

大象以草原上丰茂的植被为食,从不缺少食物。按说大象应该是个昌盛发达的种群了,为什么恰恰相反,如果人们不对大象采取保护措施,它们或许已经灭绝了!

因为它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我们这些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有了这个无法战胜的敌人,大象就倒霉了。

人们为什么要杀大象呢?象牙是猎人们要获取的东西,他们扑杀大象后,往往是从它的`头上刨下象牙,而将大象的尸体抛弃。

洁白无暇的象牙,非常稀少贵重,被称作白色的黄金。

亚洲象,只有雄象才长有象牙,一颗象牙长三米以上,重达几十公斤。

象牙洁白如玉,温润细腻,是制作工艺品的最好材质。《礼记·玉藻.》上说:“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笏即朝笏。古时大臣们朝见时,手中捧着的狭长的板子,就是用象牙做的。皇帝手中的如意,也有用象牙做的。象牙还可以制作各种首饰,古时,皇亲国戚都非常喜欢象牙制品,甚至死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寓言故事金斧头

寓言故事金斧头

在遥远的山那边,有一位贫穷但很诚实的樵夫[qiáo fū],他家里有位年迈多病的老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他每天都要上山砍柴。

这天,他走过独木桥,来到水潭边茂密的森林里,砍了一大捆柴,看看天色不早了,他也累的满头大汗,饿的肚子直叫。于是樵夫就把斧头插在腰间坐下,拿出了几片面包吃了起来。可是面包太干了,于是他来到水潭边取水喝。哪知道腰间的铁斧“噗嗵”一下,掉进了水潭。

“哎呀,这可怎么办呢?水潭这么深,我又不会游泳。斧头捞不上来就没法砍柴,没有柴卖就没钱给母亲买药了。”想着想着,他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他的哭声惊动了水潭里一位好心的老神仙,老神仙踏着水花浮到水面,他问樵夫:“我可怜的小兄弟,你怎么了?”

伤心的樵夫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他擦干眼泪,把烦恼告诉了老神仙。老神仙听完后笑着说:“看来你是一个勤劳孝顺的孩子,我去帮你把斧头捞上来吧。”说完老神仙就消失了。

不一会儿,老神仙拿着一把金斧头出现在樵夫面前:“拿走吧,这是你丢失的斧头。”樵夫说:“我的斧头不是这样的。”老神仙笑着点了点头又消

未完,继续阅读 >

《《金象牙》寓言故事.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金象牙》寓言故事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